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帮理不帮亲”在夫妻关系中,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文 | 肖雪萍

冯晓燕因为琐事和父母发生了矛盾,和往常一样,父母又来找女婿毛立阳评理。安抚了岳父母后,毛立阳马上找冯晓燕谈话。他苦口婆心地劝她,不能跟父母对着干,批评她脾气差、人品不好。

见冯晓燕不为所动,毛立阳提高了嗓门。“现在你这样对父母,将来肯定也会这样对我和孩子!”

冯晓燕哭着冲进卧室收拾行李,毛立阳责怪她小孩子气。冯晓燕火了,说他既不懂她,也不爱她。“你是跟我结婚,不是跟我父母!你太让我失望了,离婚吧!”冯晓燕一边说,一边拎着箱子就出了门。

毛立阳哭笑不得,自己站在她父母那边,妻子怎么会这么生气呢?他这么做,难道不是出于做子女的孝顺,在帮她和父母处好关系吗?妻子怎么就不识好歹呢?

当夫妻因为父母发生矛盾甚至父母参与进来时,是不管对错都听父母的,还是帮理不帮亲?

对于受了西方思想影响的当代夫妻来说,伴侣之外的其他人包括父母、孩子、兄弟姐妹,往往都是外人,夫妻之间的家事,外人无权插手,也无需求助于他们;而传统的儒家思想认为,父母是长辈需要尊重,当父母和子女发生矛盾,晚辈需要顺从长辈。

和更多找到自己主体性的年轻人一样,冯晓燕不再盲从传统观念,开始从自己的直观体验出发,站在更高更广的位置审视父母、思考自身。父母不是完美的人,子女是独立的个体;婚姻里最重要的不是金钱和物质,而是爱、幸福、情感的支持和需求的满足。

那么,当伴侣与其父母之间频发冲突,与自己内心坚守的“孝道”发生撞击,此时我们要如何应对呢?

首先要明确,我们结婚,是想要比自己一个人过得幸福快乐。而想要通过婚姻得到幸福,就要把情感的支持理解放在第一位,把事情的对错好坏放在第二位。俗话“胳膊肘向里弯”,就很形象地说明了经营亲密关系的重要原则。当父母不断挑剔和控制冯晓燕时,她童年时期被指责、谩骂等情境被虐待的记忆就会被激活。冯晓燕变得情绪失控,因而无法好好对父母说话。这个时候,丈夫的拥抱,或者迅速把她带离现场,才是冯晓燕最需要的。

和别人发生矛盾冲突时,所有人都希望伴侣能无条件地维护自己,只有先得到了情感上的支持,我们才能有心理空间去接受理性的说教。如果毛立阳试着站在冯晓燕的一边,理解她、安抚她、倾听她,那么她反而可以坦承每次和父母冲突之后,内心涌起的不安、内疚和懊悔等多种负面情绪,进而换位思考理解父母,改善和父母的相处方式。

其实,当伴侣与家人发生矛盾,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另一半。如果我那样做,他会怎么想?我怎么做,他可能会好受一些?考虑完后再做出决定。如果是小事,可以帮理不帮亲;如果问题比较复杂,则帮亲不帮理。因为比起谁是谁非,伴侣的感受更重要。

传统的“父母为大”的儒家思想、西方传入的父母也是外人观点,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可以融合的。因为即便我们结婚、生子,父母依然是家人,子女也要尽孝道,意见不合时,以尊重的态度和颜悦色地与父母沟通;子女成家后,父母应有边界感,尊重他们的个人选择,但当他们需要时,应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

作者简介:肖雪萍

心理作家,同在心理工作室创办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特约心理专家,中国关工委专家团成员。著有《滚床单心理学1、2》《不完美的美》《成长,长成自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