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读

唐代诗人罗隐(833—910年),以诗名于天下,尤其长于咏史,被称为唐末“钱塘丑才子”。写了“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之类熟到让人忘了知识产权的好句子。

然而,性格即命运,命运也决定了性格。少年即才智超拔,青年诗名满长安,却是“十年恸哭于秦庭,八举吹风于宋野”,无论是时运还是自身性格因素,江东才俊罗隐的命途在晚唐注定一路坎坷。

01

十年八落第

罗隐是浙江新城(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字昭谏,本名横,少年即有过人的文学才华,《唐才子传》说他“少英敏,善属文,诗笔尤俊拔,养浩然之气”。传说罗隐少年时常在双江村后山读书至鸡鸣,于是,村子后山便被后人命名为鸡鸣山,至今山腰尚存罗隐读书台遗址。

自谓“门寒于光逸,命薄于黔娄”的罗隐,读书应举谋取出身是唯一的出路。可是这个江东才子却“十举不第”。罗隐自27岁起,10年间8次获得荐举,以“乡贡”的身份赴长安参加省试,但累次落第,便漫游山西、陕西、四川等地,遂有归隐之心,改名隐。

对于落选的原因,有人说是因为他长得丑。关于这个说法,一些文献里有出处。《旧五代史》曾记载了一则罗隐因为貌丑而失芳心的轶事。罗隐的诗名被唐宰相郑畋赏识,当时郑畋之女也是个貌美的“文艺青年”,常常捧读罗隐的全部诗作,并吟诵不已,郑畋以为他的女儿钦慕罗隐才子。有一天,罗隐拜见宰相大人,郑大小姐便好奇地躲在垂帘后面窥视。可一睹丑才子真容后,从此就将罗隐的诗歌和其人一起屏蔽了。

但究其真正的原因还是罗隐的脾气,罗隐恃才傲物,不怕得罪人。在盛世没落风雨飘摇的晚唐时代,罗隐的人生多舛,既是时代与命运的安排,也是自身的性格决定。

据说罗隐第一次考试就得罪了考官,因为他的“作文”写得太好了,洋洋洒洒,锋芒毕露,针砭时弊,入木三分。据说,主考官看了小心脏受不了,感觉罗隐就是在骂他。最后主考官的评语是:罗隐“貌古而陋”、“乡音乖剌”,意思是长相太丑陋,普通话也说得不好,不录取了。

此外,罗隐有次乘船,与宰相韦贻范的官船相遇,驾船的兵卒喝令其让道回避,罗隐昂然立于船头:“什么了不得的朝官,摆什么威风,我用脚趾缝夹笔,也胜过他们一群!”韦贻范听了,又羞又恨,当然会让罗隐狂妄之名传遍朝廷,为罗隐此后的应试设置障碍。

据说,唐昭宗曾动了念头,想把罗隐录用在甲科,早被罗隐讥诮过的某大臣便适时举出罗隐的《华清宫诗》劝止:“也知道德胜尧舜,争奈杨妃解笑何!”说此诗句在称赞唐玄宗的同时也讽刺了他。见罗隐竟敢拿自己百年前的先祖开刀,唐昭宗便立马将罗隐的名字勾掉了。于是,《唐才子传》里也给罗隐记下了 “隐恃才忽睨,众颇憎忌”贬义一笔。

罗隐落第更直接的原因,其实是晚唐科考的黑暗——干谒权贵、请托受贿、以诗行卷、假手成风等。咸通八年(公元867年)春,罗隐已是第十个科考年头,仍是榜上无名。愤怒出诗人。罗隐写了《赠妓云英》:“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这是罗隐赠给妓女云英的诗,背景是他十多年后与云英重逢,云英依然混迹风尘,却见面就笑他怎么还是布衣。诗虽小,感慨却不小。“可能”二字是反语,更是一声叹息,罗隐其实并不认为自己不如人。

至于为何没有功名,这首《黄河》可视为他的解答——“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这几句表面说黄河,其实暗指当时朝政不清,平民想要地位上升,需要使用不正当的手段。

心如死灰的罗隐,还在悲愤中“立言”,编辑自己的杂文为《谗书》五卷,“他人用是以为荣,而予用是以为辱。他人用是以富贵,而予用是以困穷。”“盖君子有其位,则执大柄以定是非。无其位,则著私书而疏善恶。斯所以警当世而诫将来也。”满是抗争与愤激,悲凉凄切,锋芒毕露,思想性与艺术性都很高,被誉为“晚唐文学的一抹灿烂的夕阳”。

02

怒批“红颜祸水”论

失意官场的一生和漂泊游宦的经历,使罗隐对现实和历史有超乎寻常的识见。在他传世的诗文中,展现了与众不同的独特视野。这种视野的一大独特处,即为罗隐站在被侮辱、被压迫的女性立场,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挑战传统的世俗偏见。

咏史诗在帝国走向没落的晚唐盛极一时。与皮日休、陆龟蒙、司空图等齐名的罗隐,写下50多首咏史诗,其中有以下两首:“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西施》)。另一首作于唐僖宗避难四川的时候,题曰《帝幸蜀》:“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文字通俗明快,立意一反俗见,对“红颜祸水”论大加挞伐、嘲讽。在前人和传统的观念里,似乎西施、杨玉环这些倾国倾城的美女,都是亡国的“祸水”,充当了“美人计”的道具。所以,对她们一再施以怨恨、指责。

罗隐拨开历史迷雾,对“红颜祸水”设问、质疑,引领人们去思索吴国灭亡、“安史之乱”的历史原因。把一个国家或某一朝代败亡的责任,完全放在女人身上,是不公平的,也是违背历史真实的。按“红颜祸水”的逻辑,最高权势者的夫差、李隆基们,他们对国家、朝政该负的责任在哪里?没有他们的奢靡、腐败,信用宵小、自乱纲纪,国何以亡,政何以衰?在皇权主宰的社会中,“怨西施”、“怨杨妃”的“红颜祸水”论,其实只是为权势者洗涮罪过、开脱责任的借口而已。

罗隐咏史,将批判的矛头指向高居庙堂的皇帝,并全力替西施、杨贵妃辩诬,其论史的女性立场,了了分明。

落魄文人罗隐,冒天下之大不韪,以这样露骨的咏史诗讥讽唐僖宗,他的连年不第也就不奇怪了。留给罗隐的,只有一条归去之路。“一船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归去来”,做了20多年科举幻梦的罗隐,只能无奈回江东。

科举考场上的那些帖文、口试、策问、诗赋的应对,对于被誉为“龆年夙慧,稚齿能文”、“泉涌词源,云衡笔陈”的罗隐来说,次次的重复考试,终究是没能一次侥幸撞开门缝,他终是身心疲惫,悲凉绝望之中,人到中年的他,不得不开始入世求职。

03

玩世不恭,却有“高节奇气”

唐朝末年,藩镇节度使为壮大自身实力,招揽人才。于是,罗隐决定去藩镇试试。他先后去了湖南、淮南、润州等地,结果都碰了一鼻子灰,于是,他又投奔邺王罗绍威。入境前,罗隐写信给罗绍威攀叙家世,谁想按辈排下来,罗绍威成了他的晚辈,他也没客气,开口便以“侄儿”相称。

罗绍威幕府的将吏见信后怒不可遏:“罗隐一介布衣,竟然敢以侄儿称呼大王,简直无礼!”罗绍威倒很有涵养:“罗隐名震天下,王公大人往往被他鄙视轻慢,现在他肯屈尊,我能做他的侄子,应是一件幸事。”于是安排了隆重的仪仗,亲自到郊外迎接。

对此,罗隐欣然接受,毫不谦让。只是罗绍威并没有留下他的意思,不久便“赠钱百万”,又写了推荐信,将罗隐礼送出境,让他投奔镇海军(统辖今江浙地区)节度使钱镠。

罗隐来到杭州,并没有拿出罗绍威的推荐信,而是献上自己的一卷诗文,并特意把一首《夏口》标在卷首,诗中道:“一个祢衡容不得,思量黄祖慢英雄。”借三国时荆州黄祖不用名士祢衡反而加以杀害的故事,表示自己的疑虑。钱镠见了大笑,提笔写道:“仲宣远托刘荆州,都缘乱世;夫子辟为鲁司寇,只为故乡。”罗隐高兴道:“他以王粲、孔子的典故相比,这是告诉我不可离去啊!”于是他登门拜见。果然得到钱镠任用。

可是,罗隐依然没有改变自己的脾气,不时提笔讽谏一番。当时,钱镠治下的吴越赋税很多,西湖渔户要日纳鱼数斤,名为“使宅鱼”,渔民不胜其苦。罗隐得知后,便写诗:“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如?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钱镠读后,立刻下令免除了这项赋税。

开平元年(907年),宣武军节度使朱温废掉唐哀帝,自己登基,国号“大梁”。为笼络人心,朱温封钱镠为吴越王,并召罗隐任右谏议大夫。钱镠想上表称臣,罗隐却愤然地说:“朱温篡唐不得人心,王是唐朝之臣,当兴兵讨逆义不容辞,复兴唐室,名正言顺,何愁不胜!纵使不能成功,也能保住江东吴越十四州天下。怎么能向他称臣,做羞辱之人呢?”

钱镠闻言,幡然醒悟:“罗隐在唐朝屡举不第,却丝毫不怨恨唐朝,今反劝我起兵复兴唐室,可见他不计较个人得失,而以道义为重,真是忠心贯日的义士!”自此,钱镠十分钦佩罗隐的人品,凡事都会认真听取他的建议,对他殊加礼遇,官至谏议大夫。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须知海岳归明主,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表达了他的处世之道,后人评价玩世不恭的罗隐,称他“高节奇气,有可以撼山岳而砥江河者”。

厘清了这位江东才子的凄惶失意人生履历,就能明了他的《自遣》中“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是对他和当时一些有才华而不能报国的志士的无奈心理描述。罗隐的诸多诗句,诸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蜂》),“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筹笔驿》)等等,将思想和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他的诗艺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传统观点认为毛泽东读唐诗最喜李白、李贺、李商隐还有小李杜中的杜牧。其实不然。据毕世发先生主编《毛泽东批阅古典诗词曲赋全编》统计,毛泽东圈阅过的古人诗作最多的是晚唐诗人罗隐,共圈点其诗88题90首。毛泽东欣赏罗隐诗中所强调人的“时运”,即任何英雄豪杰要建功立业,成就英名,除本人才能外,与所处时运有密切关系。为此,毛泽东特别喜欢《筹笔驿》一诗。

公元910年,罗隐病逝于杭州,享年77岁。

一个人生于世上,可以变的是遭遇挫折时的随遇而安,不能变的是生逢危难时的原则与气节。这或许正是罗隐至今为我们深深敬仰的地方。

邹金灿、奉荣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