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这首诗,人们仿佛来到了诗意的江南,感受到了夏日的宁静与美好,也体会到梅雨季节的朦胧与浪漫。那么,究竟什么是梅雨呢?

通过古人的诗词,我们知道,梅雨出现在江南梅子成熟的季节,因此,人们称之为“梅雨”。梅雨也被人们称作“霉雨”,因为这一时期,梅雨区降水量大且持续时间长,云雾多,日照时间少,风力小,致使空气湿度很大,百物极易受潮霉烂,故而得名。《本草纲目》中称:“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生黑霉也。”这和《风俗通义》中“败黦”的说法一致,黦是黄黑色,也就是霉变后的颜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代气候学上的梅雨是指每年6—7月份,我国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个狭长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

梅雨是东亚地区特有的天气与气候现象。在我国,梅雨则是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和气候现象。其形成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东亚地区的季风气候是梅雨季节形成的主要原因。此时,东南季风带来的太平洋暖湿气流与从印度洋和喜马拉雅山脉吹来的干冷气流相遇,二者间形成明显的温差,进而产生雨带。

从地形看,长江流域地势平坦、河流众多,当这些地形条件与季风气候相结合时,容易形成持续较长时间的多雨天气。

从大气环流看,6月前后,副热带高压向北移动,致使雨带移动至长江流域。同时,从印度洋和南海吹来的暖湿气流也会影响雨带的形成。另外,亚洲处于高纬度地区,如果对流层中部有阻塞高压或稳定的高压脊,则大气环流相对稳定少变。如果此时中纬度地区的西风环流比较平直,阻挡力比较小,大气中的短波活动就会频繁发生,为江淮地区提供冷暖空气交汇的条件。

以上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独特的梅雨现象。各因素的具体贡献程度可能因地理位置、季节和气候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由此造成各地的梅雨现象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梅雨季节怎么算

梅雨作为一种天气和气候事件,其持续时间可以长达半个月到一个月。我们把雨带停留的这个时间段称为“梅雨季节”,或叫“梅雨期”,并将梅雨季节开始的那一天称为“入梅”、梅雨季节结束的那一天称为“出梅”。一般而言,我国江淮地区在6月上旬到中旬入梅,在7月上旬到中旬出梅,出梅后即进入盛夏季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古代的历法规定:黄梅雨季从芒种后第一个丙日算起,是为“入梅”;在小暑后第一个未日结束,是为“出梅”。不过,这种规定过于武断,因为梅雨出现的时间段虽然相对固定,但出现日期并不是完全固定的,甚至有可能发生“空梅”。

那么,我们常说的气象概念上的“入梅”和“出梅”又是怎么界定的呢?在气象学里,对于什么是梅雨给出了较为严苛的标准。在各省、市的天气预报业务中,入梅、出梅日期主要通过当地的雨日、雨量、气温以及副热带高压的位置来确定,若符合各自所制定的标准,就意味着入梅或出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浙江是典型的受梅雨影响的省份之一。该省气象局有关人士这样表述本省的入梅标准:夏季风暴发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活动范围大于等于北纬18°,小于北纬25°,连续5日平均气温超过22℃;梅雨带的中心稳定在浙江中北部,包括浙北地区、浙中的金华衢州地区以及台州西北、丽水北部共49个国家基本气象站中,三分之一以上站点测得5天中4天有降水。

由上述标准可以看出,某地是否处于梅雨季节,不仅要看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而且要看天气形势和天气系统是否达标。这种判断方法更为科学严谨。相应的,“出梅”也有严格的气象要素指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正常的梅雨之外,江淮地区还可能有5月底或6月初突然到来的“早梅雨”以及姗姗来迟的“迟梅雨”,甚或有梅雨期超长的“特长梅雨”。1954年,长江中下游从6月初就“入梅”,直到8月初才“出梅”,整个梅雨季长达两个月以上,极为罕见。当然,也可能是来去匆匆的“短梅”,或是“黄梅时节燥松松”的“空梅”和“小暑一声雷,黄梅倒转来”的“倒黄梅”。

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气象部门一直依据长江中下游的上海、南京、芜湖、九江和汉口这5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开展梅雨监测预报。2000年后,长江中下游的梅雨情况逐渐发生改变,主雨带集中在淮河流域,导致5—7月江淮流域虽然出现持续性强降雨天气过程,却又达不到梅雨划分标准所规定的降雨量。梅雨季的预报和判定陷入窘境。

2017年,随着《梅雨监测指标》国家标准的正式颁布,梅雨的监测标准得到统一。国家标准中,梅雨区在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的基础上,增加了江西和湖南,并将梅雨监测区域划分为江南区、长江中游区、长江下游区和江淮区。在后来的实践中,根据实际需求,又把长江中游区和下游区合并为长江中下游区进行梅雨监测。如今,梅雨共分为3个区域进行监测,即江南区(I)、长江中下游区(Ⅱ)、江淮区(Ⅲ),各分区的梅雨监测区域代表站分别为江南区65站、长江中下游区157站、江淮区55站。

总体而言,梅雨监测指标对于入梅及出梅时间和梅雨强度等有详细表述和客观规定。其中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日平均气温条件和梅雨期间的降雨日数判识3个指标十分重要。

梅雨有利亦有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时间的持续性降雨,可以为干旱地区提供必要的水分条件,有助于改善土壤墒情,促进植物生长;也可以有效降低气温,缓解人体在高温天气产生的不适;还可以为水库、河流等提供充足的水源,有助于保障生活和生产用水的需求。

不过,凡事有利也有弊。梅雨同样如此。强降雨容易引发洪涝灾害,还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威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并且可能导致水稻、蔬菜等农作物受灾。降雨也会导致道路湿滑、大气能见度变差,给交通出行带来不便和安全隐患。

长期的阴雨天气不仅使得植物的光合作用受限,而且会使人们因为见不到太阳而感到心情郁闷,出现“愁深”的心情。我们要学会趋利避害,以便顺利度过梅雨季节。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2024.6B

将好“分享”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