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郝胡同村,桃林葳蕤,翠绿穿村。

“今年我这一亩桃又能卖一万四五!”6月12日一大早,郝留增就干完农活了,正斜倚在树旁惬意乘凉。他的桃子是村里的“品质之最”,价格也是卖得最高的。

郝留增有六亩桃林,三亩是扶贫基地的,还有三亩是后来他又承包的。干活本就仔细,再加上他对这几亩桃林有着特殊感情,打理起来就格外细致,因此他的桃子比同村人的产量更高、品质更好。

这些桃子是成功让郝留增脱贫致富的“扶贫桃”。听记者聊起脱贫的事儿,他大手一挥,哈哈笑道:“啥年头了还聊脱贫?村子美了,我们富了,再也不贫了。我现在就想再承包几亩地,全力奔小康!”

“扶贫桃”已完成了使命,现在郝胡同村的桃树又“扛”起了让村民发家致富的担子。

看着树上挂得满满当当的桃子,原村党支部书记郝春敏长舒了一口气:他知道,他的“骂名”彻底摘下了。

三年种桃不见桃,第四年翘首待丰产却遇“倒春寒”。本该是扶贫“功臣”的他,一晃成了全村的“罪人”。

这件事要从2016年说起。当时村里传来了一件大喜事:镇上要来给贫困户建个扶贫基地。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郝春敏当然全力支持,那段时间他天天在村里来回找。找啥?“找地!专家说了,桃树耐旱怕涝,选地最重要的就是排水要好。”郝春敏告诉记者,最后专家确定了150亩地势较高的沙土地作为“扶贫桃”种植基地。

随着一棵棵承载着希望的“中桃五号”桃树苗种下,郝胡同村正式从被“输血”变成了“造血”。在专家的建议下,村民们又在桃树间种起了大蒜,这样在桃林头三年的“空窗期”也能有不错收益。

可谁知,2019年,也就是桃树种下的第四个年头,村民们的满心期待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倒春寒”打了个措手不及。“当年,我那五亩桃就卖了不到三百块钱!”那年,看着树上零零散散的桃子,村会计高明生满是失望,不过如今他对记者坦然道:“其实当年我们也没怨过老书记,就是他自己过不去这个坎。这是天灾,当时技术也不成熟,能怨谁呢?”

吃一堑长一智。之后,村民们再跟镇里邀请来的技术员、专家学技术时,个个分外上心,桃树养护也越发细致。第二年,终于迎来了“丰收年”。“那年,我们一亩地桃子挣了一万多元,再加上种蒜挣的,一亩能有一万五六。”高明生告诉记者。

自那时起,桃树产业在郝胡同村扎下了根。

郝胡同村是个小村,全村满打满算不过六百多人,村里又没有什么产业,要增收、要振兴除了上级党委政府扶持,做好“土地文章”是重中之重。

一晃八年过去了,从最初扶贫基地的一百五十亩桃树,到现在的三百余亩。从最初的三十三户果农,到如今的一百多户。别说“倒春寒”了,就算遇上再严重的气象灾害郝胡同村也不怕了。因为现在村里人人都成了种桃的“老把式”。

现任村党支部书记郝海峰笑着告诉记者:“村里能干活的都或多或少种了点桃树,村里地少,有的人还到邻村承包了土地。桃子品种也丰富了不少,早熟的、晚熟的,从六月份一直到十月份都有。”

不管怎么说,在绝大多数村民心中,郝胡同村的“春天”是从2016年开始的。

菏泽日报记者 马源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