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姜萍很火,自然也招来了很多人的质疑,什么样的声音都有,甚至有人跑去翻出了指导老师王闰秋当年的论文,说他的论文中英文有很多错误。

姜萍才17岁,就算是个天才也只是刚刚崭露头角而已,我们不如来说一说华罗庚,当然华老也有很多人质疑,有人翻看他当年写的“论苏家驹的一元五次方程代数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然后说那时候人的数学水平太差,还有人说他当年回国不过是为了争抢新中国的数学所所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质疑是件好事,只是第一要实事求是,第二是莫要无理取闹。我们姑且放下这些质疑,看看华罗庚的成长之路。

1910年,华罗庚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的一个小商人家庭,家里开了一间小杂货铺,小学时候的华罗庚也没表现出什么天赋,反倒是有几门功课都不及格,甚至有同学笑他是呆子。

一直到15岁初中毕业,华罗庚虽然表示出了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但也没有名列前茅,最后因家境贫困无力进入高中学习,只好去学门手艺,于是跑到上海学习会计,只学了不到一年,因无力支付生活费用只能辍学回家。

16岁的华罗庚就在家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学历还是初中,由于他对数学感兴趣,于是在空余时间就开始自己学习,从老师那里借来数学书籍,抓紧一切可用的时间来学习和钻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该受教育的年纪里,他没法接受正常的教育,只好自学,华罗庚可不是读死书,他一边学习,一边还会自己解一些问题,顺便往杂志上投稿。

只是这些稿件大部分都被退回来了,因为这些问题早就有国内外的一些专家证明过了,不过这也让他信心百倍,毕竟他之前没接触过别人的证明,这些都是他自己给出的答案。

就这样他不断地学习,解决问题,投稿,花了5年左右的时间自己学完了高中和大学的全部数学课程,随着自己水平的提升,他的一些稿子也逐渐能在杂志上发表了。

1930年春,华罗庚发表了《论苏家驹的一元五次方程代数解法不成立的理由》,这篇文章被时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的熊庆来看到了,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彼时的苏家驹不过是一个中学教师,他经常研究数学难题,认为自己找到了一元五次方程的根式解法,如果他的方法没错的话,那就是伽罗瓦理论有漏洞。

有人说那时候他们都算民科,按现在的标准也许可以这么说吧,一个中学老师和一个自学数学的爱好者之间的对垒,有人猜测说可能熊庆来也是尝试寻找伽罗瓦理论的漏洞未果,所以注意到了华罗庚,于是破格把他招到了清华大学图书馆任馆员。

到了清华大学之后,环境完全不一样了,华罗庚从此有了更大的眼界和格局,开始系统地学习分析知识,熊庆来在复变上对华罗庚有很大影响,杨武之(杨振宁的爸爸)的指点也让华罗庚自学的数论和代数知识得以深化。

华罗庚每天留给自己睡觉的时间只有5、6个小时,除此之外所有的时间都用在数学的学习和研究上,第二年开始,他的论文开始在国外著名数学杂志上发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3年,清华大学破天荒地决定把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提升为助教。

1935年,25岁的华罗庚成为清华大学的正式教员。

1937年,清华大学正式聘请华罗庚为正教授。

1938年,西南联大聘请华罗庚为数学系教授。

1941年,华罗庚一生最重要的著作《堆垒素数论》在昆明郊区的一座吊脚楼内横空出世,据说当时成书后,国内教育部无人能够评阅此书,从此华罗庚开始一步步登上中国数学界的巅峰。

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名校也纷纷向华罗庚抛来橄榄枝,先后成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访问教授、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等,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华罗庚决定要回国。

在回国途中,他写下著名的《致全体留美学生公开信》,信中有句话这样写的: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国后的华罗庚,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他一直践行自己当年立下的宏愿:要培养我们自己的学生,为中华民族能够在世界之林站住脚跟,能够有所贡献。

现在回看过去,很多人也许会有自己的看法,只是人很难脱离时代的限制,在他的少年时代,欧洲的数学正进入攻坚克难的阶段,哈代与拉伊特的数论导引已经在数学的领域获得新的突破,而华罗庚能够得到的不过是一本代数、一本几何和一本只有五十页的微积分。

在他人眼里,华罗庚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但又有谁记得,他的传奇也是他自己努力争取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