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均当代艺术家

飙升到35℃的气温犹如一声令下,一年一度花式玩水的快落又被武汉人稳稳拿捏,贪心放纵,绝不撒手。

喜欢玩水不稀奇,稀奇的是见到水就要玩,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玩。Aka.夏天武汉,人均当代艺术家。

除了翘首以盼“跳东湖”啥也不会?那你是该补补课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汉阳江滩鹦鹉洲桥梁公园里,有一个水上乐园。其实现在还没正式开放,前几日做测试的时候引进了江里的水。到晚上,灯光下看起来绿油油,池子里弯曲的线条,配上夜晚低保真的画面,颇有几分神秘感

这下可就乐坏了敢为天下先的武汉人了。只见,边上很快有人售卖踩船玩具,三十块钱一小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下班日记

给点颜色就敢开染坊,给个脚盆就荡起双桨,面对这一池丝绒般的绿波,母胎征服欲上头,苕大个块头的成年人们不管不顾,硬把自己塞进儿童尺寸的玩具脚踏船,演绎了一把“池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下班日记

此处插入名词解释「池核」,当代“核”艺术的一个延伸,内容多是无底或昏暗的池水,画面色调多为冷色,表现人物内心在水面之下的复杂情绪。

据坐过脚踏船的野生“艺术家”形容:“通过转动两个轮子滑动,绿色的水波、灯光、鹦鹉洲长江大桥,还有远处的嬉笑声,加上我滑片的美瞳,梦核感拉满”。划重点,“滑片的美瞳”,在氛围中适时引入新的媒介,起到效果叠加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大学之城,今夏武汉玩水的实践,当然少不了学院派的贡献。

临近毕业季,华中农业大学狮子山广场上的喷泉,轰轰烈烈地开放了。比毕业生更早赶过去打卡的,是住在附近的小孩哥及其家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玩水从娃娃抓起,孩子们直接换上泳裤在喷泉池子里奔跑嬉闹,这让华农学子有点惊讶,“这也不是游泳池啊”,况且不少人在喷泉不喷的时候,曾在池底见过来串门的蛤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在喷泉池子里玩耍的小孩,图片@蜡笔小新

然而小孩哥们不拘一格,大胆畅游。当代艺术强调观众与作品的互动,观众参与是艺术表达的重要一环。大学生们拿起摄影机,用视频图片发了社交网络,表达了一些批判性观点,诸如“这不是泳池”“卫生问题需要注意”等等……并获得高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学校默默把池子里的水换成了紫色的。可以理解为模拟高锰酸钾消毒,也可以理解为“祝您前程似锦,大红大紫”。据校友透露,这里每年毕业季不仅会开喷泉,还会特意把池子里的水弄上颜色,2021年毕业季的时候是粉色,2022年跟今年一样是酷炫紫,上善若水紫气东来,啥都别说了,都在池子里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武汉普通人博物馆

总之,在武汉,一到夏天,万物皆可游泳池。

人生有三重境界,“看水是水➡️看水不是水➡️看水还是水”,多数武汉人早在青春期就径直越过前两个古典主义无聊阶段,直接进化到第三阶段。

早年间排涝还不太行,部分地势低洼的老城区年年夏天逢雨必淹。一淹水,中二少年们就坐着脚盆当街荡桨,你觉得他苦逼,其实他在偷着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光荏苒,江滩“一家三口”雕塑转眼间变成了“一家五口”,武汉人基本不担心内涝了,然而还是改不了每到汛期必假借关心水位去江边踏浪的别样风俗。

这才六月中呢,汉口三阳门江滩的亲水平台上已经长满了人,挤到无处下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北有澡堂文化,武汉有泡jio文化,天大地大没有武汉人的“脚盆”大,男女老少的脚丫都在江水里欢快地扑愣。

更有经验的长者,则无法满足于这种基本的操作,他们试图打破日常的边界。比如直接把餐桌搬到水里。桌腿、椅子腿、自己的腿,三腿一体。人舒舒服服坐在夏日波浪里,啜饮小酒。用当代艺术的话说这是“日常中降临的神性”,用武汉话翻译就是,“听头了,太虚浮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吃喝,在水里扎好马步,做一些阅读训练,在清凉皮肤的同时,保持头脑激扬,烈日之下,碧波之上,武汉大爷的松弛感一骑绝尘。

更有甚者,一片桨板,带着自家姑娘,便一叶扁舟,逍遥江湖。

玩累了,直接把桨板当床,桥墩是庇护所,放心午睡,无论魏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汉人天生是水中的游猎者,擅长捞点什么上来。

带小孩的家庭几乎都体验过带捞网去各大江滩,轻松捞到蝌蚪和小鱼不稀奇。夜晚也不带怕的,左手提着桶,右手提着网,头上戴个灯,在江里倒腾。捞上来后,彼此指认,这是虾米,那是螺,还有冷冷的冰鱼在脸上胡乱的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宋奕的行摄笔记

捞归捞,大家就是图一乐,最后的统一动作是全部放回江里。

但是,有一样是要放进肚子里。是的,没有一只龙虾能逃出武汉人的魔爪。

解放公园、华农蔬菜种植基地南湖水域、东湖太渔桥……处处都是钓虾的胜场。有小姐姐网上分享自己的钓虾日记:先杀到菜市场买猪肝,然后,“把爬完山随身带的登山杖当作钓竿,连绳子也是找路边卖水果的阿姨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大梦呐

解放公园1号门进去,最近的那条小河,从下午四点到晚上七点,她钓了七十一只虾,还把太小的虾放生了。两斤多虾直接拿到烧烤店花四十块加工费解决,店家也乐意。

用一块五的猪肝杠杆,撬动了七十多只虾,是那个事。

这项武汉七零后八零后人人都会的传统艺能,终究是有了传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汉阳门纵身一跃,是武汉人熟悉的风景。镰刀式入水,背部肌肉骄傲反光,武汉大爷不比天津大爷话多,主打一个人狠型帅,跳个开心。

我要是退休金到手,我也天天来跳。

还没修炼成精的少年们则扒在桥墩子上,套着泳圈用“冰棒”式往水里扎。“跳东湖”的入水形式就更多了,骑着小轮车俯冲,套着白天鹅芭蕾,都是视网膜上的经典成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翻开当代艺术词典,发现了一个名为“激浪”的分类。实际上“激浪”并不是艺术流派,它强调集体协作的可能性。不管你是什么身份,都可以跨文化跨领域,去共同创造精神性的集体活动,核心是要把这种创造带到生活里去。

每年跳东湖总会有一些突发状况,去年就是暴雨忽至,大家没有落荒而逃,而是灵感附身,脱下衣服,用荧光棒捶打,在雨中打滚豪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曾问我的朋友大门,到底什么是朋克,他脱口而出:“朋克就是DIY啊。”

DIY,do it yourself,意译成武汉话,大概应该是:

“随你啊”或者“紧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