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降临土地,碧空如洗。

在阳光的照射下,吸足水分的土地,发出橙黄的油光。

但在泥土中间,夹杂着一条条泛着寒光的白色物体,仔细一看,居然是一条条白骨,它们层层叠叠堆砌在一起,绵延数百米。

这样的情景,就算是站在太阳底下,也让人感觉不寒而栗,一股冷气从地底直钻脚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一块普通的高速公路施工场地,为什么地底下会埋藏如此之多的白骨?

是凶杀掩埋场还是古代祭祀场?还是那个被所有中国人铭记于心的,抗日战场……

施工场地现白骨

2010年9月的夏天格外炎热,毒辣辣的阳光喷涌而出,直直地照射在地面上。

湖北宜昌夷陵区黄花乡也同样被一片酷热笼罩。

烈日烘烤得人说不出话来,阳光将大地扭曲,向远方望去,整个地球都在摇晃。

但是,黄花乡的高速公路施工场地,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施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人一个个都满头大汗,但是想着早一点完工就可以早一点回家,为了尽量不耽误工期,大家都心照不宣地没有提出休息的念头。

就在此时,一股凉意袭来,转瞬间,原本万里无云的天空被乌云占领,豆大的雨滴向人们打来。

“收工咯,收工咯!”

在一声声吆喝之下,工人们连忙跑进帐篷中。

在帐篷中得以短暂歇息的工人们并不知道,在外面一片片雨幕的洗刷之下,一条条白骨正从黄土中慢慢显露出来。

从上方往下眺望,黄花乡就像是一个巨人,虚弱地躺在地面上,胸前被开了一个大洞,条条肋骨显露出来,而这个巨人在大雨的冲刷下,流出黄色的泪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雨停之后,工人们陆陆续续从帐篷中走出来,所有的人都被眼前的场景震惊,来不及惊讶和尖叫,一位工人压住心底的颤抖,拨打了报警电话:

“喂?警察同志你们快来一下,这里是宜昌夷陵黄花乡,我们工地发现好多尸体……不是,是白骨……密密麻麻的根本数不清,你们快来吧!”

很快,警方便到达现场。

随着警戒线而来的,是一批又一批的当地居民,他们推让喧闹着,争先恐后地看着这片阴森的土地。

有人认为这一片白骨是古代君主或者诸侯下葬时,奴隶的乱葬岗,有人认为这片土地下面肯定埋藏着许多宝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人群喧闹嘈杂的时候,一位老人直勾勾地盯着这片土地,望着这些四处散落的白骨,他突然一拍脑袋,大声哭嚎着说:“我知道他们,我认识他们!他们都是英雄啊……”

警方很快赶到,在安抚老人情绪的同时,慢慢引导老人说出真相。

被掩埋的历史

在施工场地痛嚎出声的老人,名字叫做秦德标,在情绪平稳之后,他看着眼前数不尽的白骨,浑身忍不住地颤抖。

身边的村民看到秦德标吓成这副样子,连忙笑着对他说:“秦老头,没必要吓成这样吧!这附近不是经常能挖出骨头吗?你大惊小怪个什么劲?”

没想到听到这句话的秦德标,马上痛斥那个村民,他愤怒地涨红了脸庞,喉咙一上一下却吐不出几个完整的字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身边的村民看到他这副模样,只能悻悻地走到一旁,等着秦德标恢复平静。

最后,秦德标吐了一口气,用悲伤的语气说出只有他这么大年岁的老人,才知道的一段历史……

原来,当年秦德标在三岁的时候,就随着母亲一起来到野战医院。

由于当时的他年纪仍然很小,所以对于很多事情,他都已经记不清楚。

唯有野战医院,是他多年来一直埋藏在心底的痛。

他说,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已经来到他们村庄的附近,数不胜数的日军将我们团团包围,切断了所有的补给路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的妈妈为了能够给抗日战争出一份力,便来到野战医院,成为一名护工。而当时年幼的秦德标也随着母亲来到野战医院,在这里他接触到许多伤员,当时的条件多么艰苦啊!

因为补给不足,像很多常见的消炎药,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利巴韦林等,都是战地医院急缺的药物。

刚开始被担架抬来的战士,仍有几种药物可以使用,但随着伤员越来越多,已经没有药物可以使用时,他们只能在呻吟中痛苦地死去。

根据秦德标老人回忆,当时有一些血肉模糊的战士,被抬到野战医院时,身上的伤口蒙上一层黄色的黏液,渗出带有血丝的脓水。

但是像这样伤情严重的伤员,实在是太多,而医生很少,护士很少,药物更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开始来的伤员,还有药物可以医治,中间来的伤员在死后还可以一人一把稻草、一人一块黄土。

最后来的伤员,只能被埋在一个大坑中,所有死去的伤员都抬进一个坑里……

那样的现场,让人看了只想落泪,但又无可奈何。

因为战争实在太过激烈,敌人太过强大,我们不仅食物不足,药物不足,武器也不足,伤员当然成十倍百倍地被送回后方,还得不到有效地照顾与救治,死后只能与战友共存一地。

甚至有伤员在弥留之际,还在喃喃地说着:“我不能死,前面还在打仗,我要回去和战友一起战斗,杀敌报国……我还要……”

说着说着,这位战士便没有了气息,身边的人纵然伤心,也只能把他抬进大坑里,就这样,他成为大坑无数白骨中的一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后来的记忆对于秦德标来说已经十分模糊,但是这样的场景,对于年幼的他来说,简直是人间地狱。

根据秦德标的描述,他说当他最后离开野战医院时,能看见有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密密麻麻刻满了士兵的姓名,里面甚至有几个人还和他说过话。

事情交代到这里,在场的警察不敢耽搁,他们意识到眼前的白骨既不是古代的奴隶,也不是封建时代的陪葬品,他们是人民的英雄,他们的身上有着中国的历史,有着中国人的血气和英勇。

警方为保证现场不受破坏,立马疏散人群,请来专业人士对这里进行保护和研究。

各路人马很快赶来,大家都知道这些白骨意义重大。

随着记者和专家而来的,还有一篇回忆录——《回忆预四师在宜昌抗日的往事》,这篇回忆录是根据这支军队的幸存士兵易行锡的口述所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记者的介绍,这篇回忆录来自1995年,当时是抗日胜利的第50周年,为了使这一段历史不被众人遗忘,夷陵区政协工作人员来到易行锡的家中,向他询问有关国民党75军预备第4师的事情。

当时的易行锡还是一个小伙子,是第4师的一名通讯员,他作为那段历史的亲历者,说出了比秦德标更为详尽的细节。

当时的药物确实十分稀少,因为日军已经将南边村野战医院旁的运输线切断。

如果想要获得物资,就需要村民们人工运送,人们从莲沱上山,来到牛坪垭,越过晓峰河,闯过张家口,才能回到野战医院。

运输药物的这条生命之路,不仅路途遥远,沿途还会遇到日军,充满危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那些药品不仅数量有限,而且常常会在半路被日军阻截。

根据文中的描述,有一次运输药物的队伍三天没有回到后方,急需药品的重伤员,一个接一个地倒下,短短三天的时间内,医院里就死了六十多个重伤员……

这样的痛苦长时间存在,因为预4师驻扎此地长达4年,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三千多名士兵长眠于此。

当时,有人将他们的名字记载下来,一块小石碑上专门记载排长以上的军官姓名。

几块大的石碑上专门记载士兵们的名字,回忆录的内容与村民秦德标所说的符合,可惜的是,由于后来战火纷飞,岁月蹉跎,有些石碑已经遗失,就这样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在野战医院后面的小山坡里,就是3000名士兵最后的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光荏苒,转眼间这条小山坡也慢慢变得平整,最后要被开发成高速公路,这条高速公路从上海通往成都,象征着繁华的高速公路,从往日的悲伤与屈辱上越过。

其实说越过,不如说是曾经的牺牲托起今日的盛世。

一场大雨的洗涤,让这些白骨重归于世,也让散落在人世间的人证与物证,最终汇聚在一起,让三千多名中国忠骨,重新被世人认识,回到他们原本的名字。

英灵不朽

幸运的是,如今已经脱离贫困线的中国人,在享受小康生活时,也没有忘记曾经惨痛的过去。

当黄花乡施工场地的白骨被挖掘出来后,现场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各种人证物证都指向1940年宜昌沦陷后,来到晓峰南边村的预4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正值日军最为嚣张的时期,中国大片国土沦陷,国民党军队在付出惨重伤亡代价后,仍然一退再退。

国民党政府从南京迁往重庆,在国民党政府节节后退的同时,日军亦在步步紧逼。宜昌沦陷后,日军的下一个目标放在四川,当时的黄花两河口旁是日军的节节封锁,他们步步为营,妄想一举攻下四川。

当时的日本势力毕竟强大,情况之危急,是如今的我们不能感同身受的。

面对这种危急情况,当时驻守雾渡河的第75军预备第4师,担负起阻击日军攻入四川的任务。

这支军队1941年来到晓峰南边村,他们可被称为仁义之师、骁勇之军。

因为当他们来到南边村后,不仅有效管理当地治安,更是与日军进行了殊死搏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刚来到南边村的预4师很快便发现这个小小的村庄藏着大大的疑点,经过考察,他们发现这个村庄居然大面积种植鸦片,甚至种鸦片的人远远超过种粮食的人。

为了整顿这种风气,预4师严厉指出,不允许村民种植、吸食以及贩卖鸦片,一经发现,轻则罚款,重则枪毙。

有些村民不以为意,仍然将鸦片藏在雨伞中,偷偷进行售卖。

但是被发现过后,这一批撞上枪口的村民立马被枪毙,从此之后,南边村种植鸦片的人就此销声匿迹,社会治安大大变好。

除了管理鸦片之外,预4师为了解决难民教育的问题,师长付正模想到用罚款来建立学校,此话一出,果然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所叫做“刚正民众小学校”的学堂被建立起来,虽然仅仅只有三个班,六个年级,但是大大方便了村民小孩的教育问题,学校人数最多时,有160多人。

同时,对于和日军的抗争,他们一刻也不敢懈怠,在当时这支军队经历过最为激烈的一场战争是发生在1941年冬天的血战沙坝店子。

那年冬天的凌晨,这支军队接到一个来自师指挥部的命令,要求这支军队在近日攻破日本在沙坝店子的据点。

接到命令后,不敢有丝毫的耽搁,预四师立马在冬日的寒风中出发,冬天的凌晨2点,连空气都藏着冰渣。

一千多名士兵匍匐在山地中,一点点向着日军的据点靠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工兵打头阵,作战兵紧接其后,辎重兵垫后,整个部队井井有条地向前进发,就这样顺利通过敌人两道铁丝网。

夜中,敌营静悄悄。打头阵的工兵小心翼翼用剪刀剪断铁丝,但是夜晚实在太黑太冷,已经被冻得通红的手指肿胀起来,每一次操作剪刀剪断铁丝时,都要忍受从指尖传上来的剧痛。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名工兵一不小心触动敌人的警报。

霎时间,身旁照明灯“咣”地一声点亮,原本漆黑的夜空变得煞白,四周人群的呼喊声,警犬的嚎叫声,机关枪的扫射声,嘈嘈杂杂混合成一片。

预4师一千多名士兵就这样暴露在敌人的眼前,由于我方突击作战,所以并没有掩体,更没有战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方倒下的战士就是后方士兵的掩体,在枪林弹雨下,一片又一片的战士应声倒地。

就在这危急存亡的关头,三营营长带领手下五十多名士兵从日军战壕的侧面进攻,将手榴弹投入敌方碉堡,两座坚硬的日军碉堡,在瞬时间化为废墟。

但紧接着就是三百多名日军从废墟中涌出,与我方五十多名士兵混战。

火光冲天、烟雾弥漫,等到天边的鱼肚白升起,预4师的士兵回到后方,每个人的脸上都十分沉重。

因为经过此次战役,一千多名士兵仅仅只剩下13人,而受伤的就有8人。

转眼间82年已经过去,当初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已经消逝,留下来的只有躺在黄土中的白骨,就连那些记忆也随着当事人的死亡而渐渐消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3000白骨地已经变成一所烈士陵园,高速公路为之绕行、民众世代为之缅怀。

可能正因为记忆易散,所以后人更不应轻易遗忘。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