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在你们家乡用方言怎么读?

我刚在办公室里了解了本地话好几种读法,“zizisuo”,“jitousuo”,“珍珠suo”,大家还补充说:“我们这儿叫苞谷。”“我们这叫棒子。”“我们这叫包谷。”

网友们也分享了不少方言读法,有叫“棒槌”“棒棒”“包谷米”“包谷”“棒子”“苞谷”“包芦”“包米”“包谷米子”的……

有网友问:“玉米是外来物种,怎么会有这么多方言叫法?”

确实,玉米原产美洲。据研究,玉米是在明朝时期,由阿拉伯人从西班牙带入中国的。

为什么玉米会有各种方言叫法呢?

《语言传播与语言规划研究集刊》中曾指出:“外来词进入汉语后往往要经历一个本土化、通俗化的过程。”也就是说,这些外来物种被引入中国后,人们会根据自己的认知和习惯给它们命名。

而不同地区的人对同一个事物的认知和命名习惯可能不同,所以会出现不同的叫法。比如,“玉米”在广东叫“粟米”。

有些地方的方言中,“玉”和“粟”读音相近。如山东一些地区把玉米叫作“yú mǐ”,而山东话中的“yù”和“yú”发音相近。

还有的地方会把玉米和高粱、黍子等其他作物联系起来,如东北部分地区把玉米叫作“大蜀黍(shǔ)”。

除了方言差异外,还有一些特殊原因也可能导致玉米的不同叫法。比如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可能会有独特的称呼方式。

还有一些地方可能会根据当地的历史背景或文化传统来命名。比如湖南一些地区把玉米叫作“包谷米”,可能是因为当地人认为这种作物是从外面传入的,需要用“包裹”起来保存。

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各地方言中的不同称呼反映了我国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现象。而这些不同的称呼方式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话题,可以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方言中存在多种对“玉米”的称呼方式,但在现代汉语中,“玉米”已经成为了统一的标准名称。这是因为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语言的统一性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统一的语言有助于减少沟通障碍并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因此,在正式场合和书面语中,我们通常会使用“玉米”这个标准名称。

提醒大家一句:无论叫什么,别忘吃早餐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文夏日征集令#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