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于不用为扔垃圾而烦恼,不用再羡慕其他小区有垃圾箱房了。”甘泉一村的居民王女士感叹道。原来,甘泉一村小区里终于建起了一个崭新的垃圾箱房。

“我们之前在垃圾分类开展时准备设置垃圾箱房,但是遇到居民不同意,就采取临时设桶的办法,因此垃圾分类箱房一直没能建成。”章家巷居民区居委书记周德明说道。甘泉一村仅有8栋居民楼,又称“小一村”,由于小区面积小,可利用空间小,又是在小区中的小区,垃圾箱房原先的选址离居民楼比较近,因此遭到居民的反对。周德明告诉记者。在章家巷的综合修缮的工作之中,甘泉一村遗留的问题再次纳入议事规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建的垃圾分类箱房

由居民区党总支牵头,居委会、业委会、物业组织召开“三位一体”紧急会议,共同协商解决方案。“垃圾箱房建在这里怎么样?”“不行不行,建在这里离居民楼比较近会有矛盾。”经过一遍遍的探讨和研究分析,引导居民参与议事,让居民们的意见得到采纳。居委会联系职能部门优化垃圾箱房设计方案,最终解决了建造垃圾厢房的难题。

值得一提的是,甘泉一村单独由一个“流动”物业接管,小区内没有物业人员,也不设物业办公室,平时联系物业仅靠电话沟通,这让居民头痛不已。为了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水平,通过探索和交流,党总支决定充分调动“小一村”的几位热心群众,他们是志愿者也是弄堂里的“老法师”,是流动的“人民调解员”,更是“定海神针”,一旦居民有事,他们就会奔走于居民家中。

党建引领下,居委会将这些热心的“老爷叔”吸纳到社区网格的队伍中,扩建了由支部书记担任网格长、居委会干部担任专职网格员、业委会成员担任网格员、第二梯队成员、楼组长、居民代表们担任志愿者及物业公司和社区民警组成的网格体系,形成了“1 4 N”的协商议事机制,为居民解决各种问题。

周德明表示,未来,将在社区治理中不断思考、探索新思路,调整、完善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升,使“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镇街,矛盾化解在基层”的新时代“枫桥经验”得到充分运用,解决社区治理中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

施剑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