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古美》杂志自2018年起,由古美路街道社区党群办主办,以纪实特写、口述历史、回忆录、散文、故事为主,围绕社区文化主题,讲述古美人、古美社区的故事,既有生活点滴,也有名家大作。“今日闵行”推出系列选篇,让我们和《大家古美》一起,植根社区、共襄人文。

志愿讲解在闵博

“请问这个开光盖罐上画的是什么人物?”“请问您刚才讲的明朝平民文化发达,能具体说说吗?”“明朝不是实行海禁吗,为什么说国际贸易发达?”

每次讲解中,总有几位观众提出各种问题。虽然嗓子已经开始“报警”,但我很高兴和观众们继续讨论,这说明我的讲解引发了观众的思考,而思考的碰撞恰恰是进步的阶梯。

我对中国历史和古文化向来比较感兴趣,经常读这方面的书。因而,去博物馆看展,也一直是我的爱好。但看的过程中苦于大部分展览没有人工讲解,只有一部分展品可以扫二维码听听简单介绍,出了展厅,就一拍两散,展品信息很快就忘记,收获了了。有朋友知道我有这个爱好,便建议我去闵行博物馆报名做志愿讲解员。

我之前从没从事过讲解工作,心里没底。故而,当时第一反应是:“啊!我讲不好,讲展需要很多知识储备吧,我恐怕不行的。”但一想到在我认识的人当中,有比我年龄大得多的长者也在担任志愿讲解工作,而且做得非常出色。譬如《大家古美》杂志的作者叶红老师,已年过七十,还在担任中共一大纪念馆及钱学森图书馆的讲解员,不仅讲解激情洋溢,而且因为有丰富的相关知识加持,使得她的讲解愈加显得生动全面,丝毫不逊于年轻人。于是,潜意识中我也想挑战一下自己。

我报名成为闵行博物馆的一名志愿讲解员后,参与第一个讲解的展览是“万历那年,明十三陵出土文物特展”。这个展由于我加入得晚,平常需要一个多月的准备期,留给我只有两周,需要掌握背诵近2万字的讲解稿,涉及明朝的历史背景、政治局面、社会经济,文物的材质、做工和功能等方方面面。

作为一个新人,拿到稿子我便为难了,压力不小。这么多字,一下子怎么背得过来!好在我平时读了一些明朝历史书籍,对基本史实有一定积累,再多读几遍稿子,慢慢理出了思路。历史背景这类信息主要靠自己平时的积累,用自己的语言把稿子说出来,而文物的讲解,我将其分类整理,主要依靠理解之后再背诵。最终,我顺利通过考核。

万事开头难,说实话,那两周密集的节奏令我有些疲惫,但回头看,正是这样的强化学习让我取得了较快的进步。那些上学时记不住的历史年代、事件和人物,依托文物重新梳理后,慢慢清晰起来,对明朝的理解也更深一层。

在后来的一场场讲解中,我更是不断收获惊喜。有的观众会提问,有的分享他们了解的信息,通过与他们的互动讨论,我常常学到新知识。每一次讲展结束,观众们都不吝惜他们的掌声,让我很有成就感。而我把这当成对自己的鞭策,唯有不断努力,认真对待每一次讲解,才不负观众的热情,不负“闵博”办的一场场精彩展出。

当《大家古美》编辑部的老师得知我在闵博做志愿讲解员,非常赞赏和鼓励。作为该刊作者群里年轻的一员,我也希望能为群里的老师们讲解服务,为大家开一场特别的“小灶”。2023年10月27日下午,有二十多位作者齐聚闵博,听我讲解了“万历那年,明十三陵出土文物特展”。我一边讲一边和大家讨论,气氛热烈,还吸引了不少散客。能够用自己的特长和知识为大家服务,让我觉得非常开心。

我是一名新上海人,来到上海这么多年,看过很多的展览,文物展、书画展、装置艺术展,古今中外都有涉及。能成为闵博志愿讲解员,是我来上海最大的收获。不用远行,就可以欣赏学习那么多优秀的人类文化成果,这实在是一大福利。

如今有机会讲给更多的人听,与更多的人交流,这是我享受了这么多福利之后应有的回报,也是一轮轮新的学习历程。有朋自远方来,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大概就是我讲解展览的意义吧!而我,很高兴成为其中的一分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右一)在闵行博物馆讲解

作者:刘芳

文字内容:《大家古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