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徐汇区枫林街道的“大华侨新村”,你会被这个小区的清新整洁所吸引。通道宽敞,小区陈设令人耳目一新,不时有鸟儿在树丛间鸣唱、在草坪上漫步。这是老旧小区改造更新的成果,楼道由旧到新,路面由洼到平,绿化由粗到精……作为枫林街道的第二个全覆盖加梯小区,近日,宛南华侨新村1-11号改造项目已经基本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个楼栋“全覆盖” 实现“大华侨速度”

宛南华侨新村1-11号建于上世纪80年代,也常被居民亲切地称为“大华侨新村”。小区共有11个楼栋,随着时代发展,60岁以上的居民占比近40%,居民的加梯意愿非常强烈。

为了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华侨新村以党建为引领,“三驾马车”齐发力,楼组长、党员和热心志愿者组建加梯“三人小组”,做了大量走访和协调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召开居务联席会议

由于小区房龄高、设施老化,近年来房屋出租率比较高,不少业主人在国外,意见征询阻力不小。“三人小组”没有气馁,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到业主,征得每家每户的支持。居民的理解和支持让他们干劲十足,“我们有一位住在二楼的楼组长,因为房型是错层,对她来说,加梯的作用不是很大,但她依然主动牵头,坚持分摊了装电梯的费用。”宛四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莹言语之中颇为感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全体居民的不懈努力,大华侨新村11个楼栋电梯加装陆续签约,成为枫林街道第二个实现“全覆盖”的小区,其中,1号楼栋在签约第二日所需款项便全部到位,创下了“大华侨速度”。

居民齐心克难题 从“加得好”到“用得好”

然而,又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了。由于楼房的最初设计问题,大华侨新村11个楼栋门前的地下各有一个化粪池。作为项目的第一批,小区的6、7号楼栋在去年底就完成了加装电梯并投入使用。当时为保证电梯的顺利加装,施工时将化粪池“大盒子”改建为“小盒子”,电梯运行半年不到,6、7号低楼层的居民开始频繁遭遇反水和堵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雨污管改造

初始方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其他楼栋的电梯加装工作也因此暂时停步,但居民迫切的实际生活需求不能“暂停”!各方沟通后,为保证后续加梯和正常使用,立即对小区的化粪池进行整体改造。

居民生活因此一度受到影响,让大家非常着急,但再次让他们感动的一幕出现了,有生活受影响的居民反过来开解他们说,“我们小区建筑设计和别的小区不同,没有前例可以参照,也没有现成的方案可以照搬,每一步都需要大家‘摸着石头过河’,出现问题就一起想办法。”

受影响的居民没有抱怨,而是积极和“三驾马车”沟通,出谋划策。“这种信任和理解,大大提高了效率。”张莹回忆,“从问题集中出现,到‘三旧’变‘三新’中的小区整体雨污分流改造方案获批,仅仅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在各方积极推动和参与下,“三旧”变“三新”方案依居民建议不断完善,在完成各项程序表决后,施工队顺利进场。

相互为彼此着想 共同成就美好生活

“三旧”变“三新”是提升小区品质、居民生活环境的大工程,用时较长。如何尽可能减少施工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同时又保证工程高效率推进?“三驾马车”颇费心思。

“三旧”变“三新”包括雨污分流、绿化调整等工程,加上电梯施工,相应楼道内地坪、灯具、电箱、粉刷等工作,小区里里外外各项工作同时推进,对流程要求就非常细致。宛四居委会主任石振华表示,为保证工程进度,大华侨新村“三驾马车”从项目之初,便周周“对表”、时时协同。因为小区地面空间有限,工程每个节点,业委会都会提前和受影响的居民“打招呼”,把哪里施工需要挪车位、哪里能够堆材料等工作都做在“前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路面铺设沥青

“那段时间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天完成施工进度后,业委会都会和施工方一起,把施工现场收拾好,用明显的标志归拢整齐,沙土等都做到完全遮盖;哪怕施工再忙,都会保证为小区居民留出一条宽敞的进出通道,以应对可能的突发情况。”张莹说,这些对细节的注重,不但让工程提升了推进效率,也把施工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居民的齐心合力也让人动容,“在小区路面铺设沥青的这一天,小区地面停车全部准时‘清空’,铺设工程一次成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干净整洁的社区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绿意盎然的绿化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焕然一新的楼道

小区整体雨污分流改造顺利完成后,大华侨新村加装电梯经过后续迅速施工,全部投入使用,居民告别了“上上下下的烦恼”。同时,楼梯间也铺设了新的地坪、扶手,电箱换新,楼道粉刷一新,“三旧”变“三新”工程进入尾声。“接下来,我们会依新规完善小区非机动车停放、充电事项和相应管理,做好小区大门门禁、美丽楼道、健身设施更新等收尾工作。”

“‘三旧’变‘三新’,美化了居民的生活,也让我们对社区工作更有信心。”张莹表示,此次同心聚力、同向而行,是小区焕新的“民生密码”,也是连接居民和社区之间延绵不断的情感纽带。

文字:王永娟

图片: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