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上好多术语都搞不懂,那时每天凌晨两三点睡觉。”新西兰山西商会会长张宇说。

张宇山西太原出生长大,2002年前往新西兰读书,毕业后留在当地发展,进入房地产行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宇。受访者供图。

一次偶然的机会,朋友向张宇提起澳大利亚有个公司在做扬尘治理。张宇一听来了兴趣,便和朋友前去考察。

对张宇来说,“把黄天变蓝”是“山西娃儿”的梦。张宇是1982年生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山西正处于煤炭开采的快速发展期。

“我记得高中上课时,风一刮起来空气里全是沙尘,从窗户看不到外面的操场。身上穿的白衬衣半天就都‘黑’了。”

张宇心想,如果真能有效缓解扬尘问题,那对家乡来说是件好事。由此,张宇开启了跨行之路。

从商科到化学领域,最让张宇头疼的就是专业术语。为了读懂每一份研究报告,能和专家“对上话”,张宇抱着辞典一看就看到深夜,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两年多。

2019年,张宇和团队以经销商的身份带着产品回到家乡进行路演,受到多方关注。之后,张宇和团队收购了抑尘剂的生产配方和技术,开始自主生产。在今年的1月份,张宇的公司和山西临汾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计划在当地设立抑尘剂生产基地。他和团队正在研究改善生产环节,同时提高产品的性能。

一次机缘巧合让张宇迈进了环保领域,而他也将目光投向环保产业的更多方向。

“新西兰的农场和牧场近些年来一直在寻求绿色低碳转型,部分农场也有供电危机。中国的光伏产业发展迅速,我们也在推动这方面的交流合作。”张宇说,他们正在筹备7月份的技术交流分享会,邀请新西兰的企业高管等前往中国,寻求合作机遇。

张宇表示,无论哪个产业、哪个领域,民间交流都必不可少。2023年,张宇所在的新西兰山西商会发起成立了中国·新西兰文化交流中心,中心地址选在了太原古县城。民众可以到中心了解新西兰的历史文化,也可以免费咨询教育、旅游、投资等事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新西兰文化交流中心揭牌仪式。受访者供图。

离乡二十余载,张宇见证了家乡从“采煤”到“采文化”的转型之路,而他也在不断尝试新的领域,和自己的家乡一起成长。

编辑:李明阳

责任编辑:马海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给英国兵银质勋章,给华工的却是铜制的”

知名侨领迎95岁寿辰!他的生日愿望还是→

这家中国小吃店如何在米兰掀起买“馍”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