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前蜀高祖王建 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蜀高祖王建 形象)

前蜀开国皇帝王建,一共有十一个儿子。

长子王宗仁,幼年残疾,没有继位可能。

二子王元膺,本来长子王宗仁残废之后,王建一直把他当做继承人来培养,可王元膺其人嚣张跋扈,不懂得身为储君应该韬光养晦,反而和前蜀朝廷里的大臣唐道袭结了仇。

这个唐道袭,不仅仅朝廷大员,还是高祖王建的宠臣,唐道袭小的时候就跟在王建屁股后边混,俩人有感情基础,平时唐道袭说话,皇帝也信得过。

王建要让王元膺接班,那么唐道袭第一个就会想到,自己和王元膺结仇很深,当然具体是什么仇什么怨咱也不知道,反正是那种你死我活的仇,如果王元膺以后登基做皇帝,那肯定就没有唐道袭好果子吃了,新皇帝一来脾气,新仇旧恨一起算,把自己给杀了也说不定。

因此,唐道袭干脆先发制人,他跑到王建跟前,控告王元膺要谋反,让王建一定要小心防范。

如果王建还年轻,那么这种话他多半是不会信的,知子莫若父,他儿子谋反不谋反,那不是一个宠臣上嘴皮子碰下嘴皮子这么一说就能决定的,可是当时王建岁数已经很大了。

人一变老,能力会变弱,精力会不济,判断力会失误,他对外界的感知会不那么敏感,他对人生和权力的看法更会变得截然不同。

我们常说,老年是智慧和从容的象征,经历多了,懂得多了,和年轻人境界都不一样。

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这人一步入老年,其实就代表着身体机能上的退化。

无论青年时代你多么强悍,多么的专注,多么的无懈可击,只要你老了,岁数大了,你的整体实力都会面临到大幅度的退步,有时候甚至就连性格也会发生较大的改变。

(贺知章 绘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贺知章 绘像)

唐朝诗人贺知章有云: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少年人勇敢无畏,敢于抛头颅洒热血,老了却患得患失,恐惧死亡。

年轻的时候追求公理正义,凡事一定要讲究个水落石出,岁数一大,不知道是妥协了还是看开了,毕生追求只是中庸之道,和光同尘。

十年饮冰,真就凉了热血。

王建拼搏半辈子才有今天,他凡事只求稳,稳定的享受晚年时光,甚至是稳定的死去。

对于个人命运的波纹,他已经不再想要转动了。

乱世中丰富的摸爬滚打的经历,使得他这样的人明白,尽管在平均寿命只有二三十岁的古代,他已经活到了六七十岁,可他的生命仍然是短暂无常的,而短暂生命中发生的一切,既不是幸运,也不是主动,而只不过是一种随机的可能,一个人永远也无法追求完整和美满。

老皇帝一心求稳定,唐道袭却谎报军情说你儿子要谋反,这谋反是什么,谋反就是下克上,子杀父,王建能受得了吗?

您别说,还是比较受得了的,这王建在听到唐道袭的汇报之后,并没有立刻采取动作,只是起了疑心,打算之后好好调查一下这个儿子。

说实话,这起疑心还不如起杀心,王建和唐道袭在宫里聊他儿子是不是谋反这个事儿,儿子王元膺在宫外也早就听说了唐道袭跑到宫里去给父皇打了小报告,王元膺心乱如麻,他生怕老父亲听信了唐道袭的谗言,一纸诏令就把自己给杀掉。

那没办法,王建是父亲,也是皇帝,你是儿子,可也是儿臣,老皇帝真要是被唐道袭给蛊惑了,认定你就是要谋反,那真是想让你怎么死,你就得怎么死,想要让你缺胳膊,保管你少不了腿儿。

(兵变政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兵变政变)

在这种高压的情况下,王元膺就打算给自己留个后手,他召集了自己能控制的所有士卒,全都驻守在自己的东宫,那意思很明显,父皇如果不怀疑自己,自己把士卒撤去,就当什么都没发生过,如果父皇真被唐道袭给糊弄了,父皇要自己死,自己绝不能就这么死了,自己绝对不要做秦朝的扶苏,而是要反抗到底。

妥了,这回王元膺的过激反应算是彻底把自己给送上绝路了。

人家唐道袭正在宫里跟你爸聊天,诬陷你要谋乱,正愁找不到实际证据呢,你倒好,直接在宫里调上兵了,这就纯属是不打自招。

这还不算,等到唐道袭汇报完工作从宫里出来的时候,王元膺气愤难当,更是直接把唐道袭给杀掉了。

换个角度来说,唐道袭这也算是以身殉道,用自己的生命一步一步把王元膺逼到了叛乱谋逆的境地中。

王元膺是在宫里把兵也起了,把大臣也杀了,王建想不怀疑他也难了,老皇帝不再顾念父子之情,立刻派兵镇压,王元膺不敌,战败逃窜到了民间,还是被捉住杀掉了。

比较搞笑的一点是,这个王元膺,他从宫里逃走之后,其实是可以就此隐居的,蜀中多山,随便找个地方一躲一藏,自力更生弄块地种点粮食,这辈子也就这么过去了,可是王元膺没有这样的生活,逃窜到民间之后,他竟然成为了一名丐帮弟子,做了乞丐,于是在他上班第一天的要饭途中,他就被士卒给抓获了。

老四王宗纪,老五王宗智,老六王宗泽,老七王宗鼎,老九王宗平,老十王宗特,这几位都不参与派系较量和储位斗争,属于是相对来说比较清心寡欲的,尤其是这个老七王宗鼎,王建开国登基之后,他的这些儿子们都在朝廷里担任要职,只有王宗鼎,不喜欢政治,辞去了所有职务,只在成都郊外僻了处园子,读书练字种竹子,那日子过得是好不快活。

你要你的天下,我要我的清净,清风明月两不相干,悠悠往事,便都随他去吧。

(王衍 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衍 形象)

老大残疾,老二心急,几个哥兄弟无意储位,那么剩下的就只有老三王宗辂,老八王宗杰,以及老十一王衍。(原名王宗衍)

十多个儿子里,老三王宗辂长得最像王建,子像父,父亲很喜欢,所以有心栽培他,老八王宗杰是诸子里最聪明,最能干的,王建对这个儿子也很看好,至于小儿子王衍,年纪太小,不太稳重,看不出所以然来,自然不在考虑之列。

这个时候,前蜀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两个女性角色登场了,一个叫做大徐妃,一个叫做小徐妃,这俩妃子,都是王建的爱妃。

我们说,这四川本就是天府之国,纯纯的好地方,诸葛亮在《隆中对》里就曾经说过,说此地“益州塞险,沃野千里”,这里不仅山好地好风景好,人更好,名流雅士频出,美女娇人更是不少,大徐妃和小徐妃就是蜀地美人中的佼佼者,其中这个小徐妃更是人间绝色,号称“花不足以拟其色,蕊差堪状其容”,意思是鲜花的颜色不能和其比拟,花蕊的精致也不足其万分之一。

您想想,这得好看到什么程度?

由于这个史书的记载尽仅相同,我们大概可以知道,王建这个最小的儿子王衍,要么是大徐妃生的,要么是小徐妃生的,反正这俩妃子指定都希望王衍能接班。

事实证明,大风狂风龙卷风,都不如老婆的枕边风,大徐妃和小徐妃白天笼络大臣为王衍站台说话,晚上休息的时候就在老皇帝的耳边猛说王衍好话,等到上朝的时候,宰相张格和大臣唐文扆在大小徐妃的授意之下,也拉着一帮大臣建议皇帝应该立王衍为储君。

《资治通鉴》在这里的记载十分详细:

蜀主以为众人实欲立宗衍,不得已许之,曰:"宗衍幼懦,能堪其任乎?"

(五代宫廷女子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代宫廷女子像)

就是说,王建明明知道王衍年幼,不谙世事,根本不是做皇帝的料子,但是架不住后宫里的老婆们和朝堂里的大臣们一齐发力,这就让王建产生了一种错觉,让他以为小儿子王衍真是众望所归,犹豫再三,他还是把王衍立为了太子。

立是立了,可王建的心里怎么寻思是怎么别扭,因为他对王衍的能力一直深表怀疑,不巧有一天他路过王衍的宫室,没听到朗朗读书声,没看到刻骨学习的太子,反而看到王衍呲着个大牙在斗鸡击球,看到儿子在宫里疯玩,王建叹息一声道:

我历经百战而建立的基业,这样的子孙怎么能守住呢?

那么在这个时候,王建就已经幡然悔悟,想要执行他的plan b 了,那就是废掉王衍,改立贤德而有能力的王宗杰为储君。

在我们今人的视角来看,这无疑是最合适的选择,在古人而言,有长不立长,反而要立幼,这也是取乱之道,但是谁也没想到的是,就在王建转变想法的这个节骨眼儿上,王宗杰忽然病逝了,而且是暴毙,

史书上找不到有关王宗杰之死的任何原因,这位仁兄匆匆忙忙就下线了。

虽然对于儿子的暴毙,王建十分怀疑是不是有什么隐情或是有人搞鬼,可是此时此刻他来不及伤感,因为他马上也要死了。

多年来王建一直在琢磨,为什么人生可以在某些时候特别漫长,又在某些阶段分外短暂。

秋色,秋色,依旧青石难陌,只谈人生,最难是欢聚,最易是离别。

帝国停摆,在这一刻,在下一刻。

参考资料:

《蜀梼杌·卷上》

《五国故事·王建传》

徐学书. 论王建及其前蜀政权的历史地位.《CNKI》,2000

赵春昉. 五代十国吴越钱镠与前蜀王建之比较研究.《地域文化研究》,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