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饮界,每隔一段时间便有一种水果占据顶流口味,比如杨梅、车厘子、黄皮……最近,受到追捧的是鸡屎果。

鸡屎果是什么?

它还有几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番石榴、芭乐等。

这种果子本身有一种奇特的味道。而且据说番石榴被采摘后非常容易变质,没有及时食用的话,会产生难闻之味,如果将其切开,不仅能够闻到一股类似鸡屎的气味,甚至还会带来视觉上的冲击:连里头的果肉也与鸡屎隐约相似。番石榴因此得名“鸡屎果”。

番石榴的本领可大着呢,除了当水果吃或者制成“鸡屎果奶茶”,还能加工成饮料、果醋、果酒、果干等各种副产品。不过,我们吃上番石榴的时间并不长。根据历史学家考证,番石榴原产于美洲,大约在16-17世纪被引入我国。到了清代,番石榴已经成为了广东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水果之一:

“番榴、洋桃皆粤产。”(清·李调元《南越笔记》)番榴便是说的番石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鸡屎果

广东地区顶流水果

除了广东产的番石榴,我国产番石榴的地方还有很多。

自从番石榴被引入我国以来,便迅速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传播。在我国南方的广西、四川和云南等地,都能看到番石榴的身影。不过,要说我国哪些地方的番石榴比较有名的话,除了广东,还有福建和台湾。

清代的《福建通志》“果之属”里就有关于番石榴的记载。而且《清类稗钞》里,还有个“闽人食番石榴”的条目,其内容十分有趣:

闽有番石榴者,状如石榴,而皮软可食,中虽略有类子者,而色白无核。价至贱,一二文即可市斤许,小儿且以之充饥,几乎人人喜食之,谓可辟瘴疠。

福建有一种水果叫番石榴,它的形状和石榴相似,但它的果皮柔软,吃起来不像石榴那样麻烦,它可以直接食用。虽然番石榴的果实里也有些类似种子的东西,但颜色是白色的,没有核。在福建,这种水果的价格非常便宜,一两个铜板就可以买上一斤左右,穷苦人家的孩子甚至用它来充饥。在福建,几乎人人都喜欢吃番石榴,并认为食用番石榴可以辟除瘴气。不过,里面也提到了:

然初至其地者,触之,即觉有一种恶臭,然久而亦闻其香矣。

然而,从外地来到福建的人,如果刚刚接触到番石榴,那大概率会不习惯的,因为他们会觉得它有一种恶臭,短时间内根本难以适应。真不愧是传说中的“鸡屎香”。不过啊,如果在福建待得时间长了,那么就能发现,番石榴实际上有一种特别的香味,而且还能感受到这番石榴里头蕴含着的独特韵味。那么,即便你是外地人,在福建生活得久了,大概也会爱上番石榴。

品尝过了福建的番石榴,那就让咱们渡过海峡,来到宝岛台湾。虽然隔着一条海峡,可两岸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却一脉相承。台湾的番石榴可一点儿也不亚于福建。清代《台湾通志》里的“物产”一条中,对番石榴的记载如下:

番石榴,花白而微香,子皮青,肉微红,气浊而臭,土人嗜之。

番石榴的花是白色的,带有一点香气。它的果皮是青色的,果肉则微微发红。虽然番石榴的果实气味有些奇特,闻上去有点儿混浊,或者说直白点儿——“有点臭”,但当地人却非常喜欢它。

相信吃货朋友们都知道,番石榴的外号可不少,比如“鸡屎果”就是它远近闻名的一个外号。但除此之外,番石榴还有许多其他外号,比如鸡矢果、拔子、番稔、花稔等等,在福建和台湾,番石榴有个别名叫做“梨仔茇”。《台湾通志》里便进一步地为大家介绍了番石榴:

番石榴即梨仔茇。花白味涩。过午则味暂变,贱果也。澎产颇不恶,以盐腌之能消积。

成熟的番石榴和青梨确实有几分相似。《台湾通志》里提到,番石榴的味道比较涩,而且保鲜还不容易,过了中午,它的味道就会有所变化,所以它的价格相对便宜。台湾的澎湖地区所产的番石榴质量上乘,如果用盐腌制一下再吃,还有助于消化。

除此之外,《台湾通志》还引用了清代中期李元春的《台湾志略》中的记述说道:“番石榴,俗名莉仔茇,郊野遍生,花白颇香,实稍似石榴。”

“梨仔茇”也被写作“莉仔茇”。时至清代中期,台湾的番石榴已经郊野遍生。番石榴花虽然闻上去挺香,可它的果实味道却比较重,对于不习惯的外地人来说,甚至可以用“味臭且涩”来形容。不过,台湾当地的百姓却吃得不亦乐乎。

清朝时

台湾老百姓喜欢用番石榴酿酒

虽然北方的朋友可能起初会不太习惯番石榴的味道,可来到台湾旅游,可一定得鼓起勇气,尝一尝番石榴的滋味。

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在台湾担任台湾府儒学教授的林谦光,把台湾的果子大概都尝了一遍,最后做出个总结:

果之美者,檨为最。状如猪肾,味甘洌,可敌荔枝;越宿即烂,故难到远地。次莫若波罗蜜、梨仔茇、王梨、芭蕉子、石榴、橘、柚、椰、槟榔、甘马弼等类。(《台湾纪略》)

台湾当地的水果中,“檨”的味道是出众的。“檨”的形状像猪肾,可味道甜美清澄,细细品味,简直能够和荔枝相媲美。不过遗憾的是,这种水果过一晚上就开始变质,在保鲜技术不发达的当时,很难运到太远的地方。结合这些因素,想必大家已经猜到了,“檨”指的就是芒果。只是如今科技发达,老百姓想吃上芒果,早就不是啥难事了。

除了芒果外,台湾还有数不尽的甜美水果,比如波罗蜜、梨仔茇……虽然林谦光没有提到这份“水果排行榜”的排名是否分先后,不过,番石榴紧随波罗蜜,这至少说明,番石榴是林谦光印象最为深刻的水果之一,也是外地人来到台湾不可不尝的水果之一。

到了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清政府始设巡察台湾御史,首任巡台御史黄叔璥来自北方,他对台湾当地的水果特产十分感兴趣:

六月,三邑(清初在台湾设置一府三县:台湾府,下辖台湾县、风山县、诸罗县)刈黄麻,黄梨、龙眼、波罗蜜、梨仔苃出。(《台海使槎录》,下同)

农历六月开始,台湾的番石榴就上市啦。在台湾,大街小巷里都可以看见肩挑或背扛着番石榴的小商贩们,他们叫卖着番石榴,而且这种水果在当地特别便宜,只需要花上一钱就能买上五六个:

土人酷嗜梨仔苃,一名番石榴;肩挑担负,一钱可五、六枚,臭味触人。

那么问题来了,当时台湾的番石榴到底价格几何?黄叔璥在这里提到的“一钱”到底是指多少钱?

有学者研究过,清代的一钱大概相当于十文钱。所以,部分朋友认为,那时候台湾的番石榴大约是两文钱一个。不过,更多的朋友认为,这里的“钱”大概不是货币单位,而是一种代指,或是口语化的表述。就好比古人购物时,用“一钱”来表示“一文钱”或者“极少的钱”。所以,他们认为:当时台湾的番石榴大概是一文钱五六个。

吃过番石榴的朋友们大概知道,番石榴的重量本身并不重,如果质量一般的番石榴,大概三五个才能达到一斤以上的重量,况且,台湾当地盛产番石榴,价格可能更便宜。更何况,花上一文钱买上五六个番石榴,这样的价格水平也能更好地对应上咱上面提到的《清类稗钞》里对番石榴价格的描述:“价至贱,一二文即可市斤许。”如果是两文钱一个的番石榴,那买上一斤可就没那么便宜啦。

番石榴的味道虽然怪,但北方来的黄叔璥大概也忍不住尝了尝,可尝试之后还是忍不住吐槽了一句:“臭味触人。”而且,他还在自己的文字里记载,当时的台湾老百姓们还喜欢用番石榴酿酒:

北路有用梨仔苃酿酒者,又在蔗浆、荔子之下。(《台海使槎录》)

“用番石榴酿的酒,味道比不上甘蔗酒和荔枝酒!”看来,北方老乡黄叔璥先生,还是吃不惯番石榴。

秋季的番石榴味道最好

早熟的番石榴臭味触人

咱们将时光轴往后拨一拨,来到清朝的乾隆年间(1736-1796)。

清朝时期,科举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比如新增了“拔贡生”。这是通过选拔进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经过朝考合格的拔贡生可以获得为官的资格:一等可以担任七品京官;二等可以到地方担任知县;三等可以出任教职。

乾隆年间,有一位叫做朱仕玠的福建拔贡生,通过考核之后被定位三等,他得到了一个一官半职:福建省德化县学教谕。主要责任是负责文庙祭祀和教育地方生员。几年之后,他被调往台湾府凤山县(今高雄市凤山区)担任教谕:

乾隆癸未岁(1763),予自德化县学教谕调任台湾府凤山县学。(《小琉球漫志》,下同)

朱仕玠跨过了海峡,来到了宝岛台湾任职,在此期间,他把在台湾的所见所闻都以游记散文的形式记录了下来,后来这些文字被归纳在《小琉球漫志》中。为啥叫这个书名呢?

原来啊,在凤山县西南海上,有一座风光旖旎的小岛,名字叫做“小琉球岛”,想必朱仕玠在台湾期间,时常登上这座小岛游览。在《小琉球漫志》中,他便提到了番石榴:“梨仔茇,八月上市。”

台湾当地的番石榴,通常在农历八月上市。咦?黄叔璥在《台海使槎录》中不是说过,每年的农历六月份,台湾的番石榴就上市了吗。朱仕玠先生的记载与黄叔璥先生的记载有出入啊。

实际上,番石榴的成熟季节通常在夏季和秋季之间,每年的农历六月对应的是盛夏时节,此时的番石榴已经成熟了。不过,到了秋季,这时候的番石榴已经熟透了,这个季节的番石榴口感比之夏季的更加柔滑细腻,汁水更加甘甜饱满。

咱是不是可以猜想一下,来自福建的朱仕玠对于番石榴更加了解,所以知道秋季的番石榴味道最好,可来自北方的黄叔璥对番石榴相对陌生,尝的是早熟的番石榴,所以最后才会觉得臭味触人了。

朱仕玠在他的《小琉球漫志》里有一首有趣的诗歌:

入市果怜梨仔茇,垂檐花薄贝多罗。

世人臭味应难识,一种差池可奈何。

在诗歌之后,朱仕玠写了一段备注:

梨仔茇,即番石榴也。其气臭甚,不可近。土人以为珍果。贝多罗,土人名为番花,开时未有过问者。

虽然有备注,可咱们现在依然难以考证这首诗里的“贝多罗”到底是指什么花。但咱们从朱仕玠的诗歌和备注中,也能尝试着去解读或猜想他的心情:番石榴明明味道奇怪,却被大家视为珍果,而贝多罗花开灿烂,却没人过问。这真是个令人无奈的有趣现象。

文并供图/邱俊霖

编辑/张严涵

排版/王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微信号|bqttf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