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时光相册|乌蒙绝壁有天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旗渠的故事

相信你一定听说过

鲜为人知的是

在祖国西南的贵州毕节七星关区生机镇

有比红旗渠还早开凿的绝壁天渠

今天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让我们翻开《时光相册》

一起看看六十年前

中国人民绝壁凿渠、问天取水的壮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世纪60年代,村民在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修凿高流天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图为2024年4月24日,修渠人刘新芝在介绍当年修建七星关区生机镇高流天渠的情况;右图为1960年,刘新芝(右一)与村民在修凿七星关区生机镇高流天渠的情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图为2024年4月24日,护渠队员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巡护高流天渠;右图为1960年,村民在七星关区生机镇修凿高流天渠时的情景。

生机,一个充满希望的名字

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使雨水从天而降随即渗漏

生机公社山连山

远望大河喊口干

缸中没有三碗水

既愁吃来又愁穿

这首民谣

是生机镇缺水的真实写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为2024年4月24日,护渠队员在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巡护高流天渠时留影;下图为1960年,村民在七星关区生机镇修凿绝壁天渠时的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世纪60年代,修渠的村民聚在一起讨论。

1956年

一支由68人组成的凿渠队伍

带上钢钎、錾子、锤子住进深山

崖当房、石当床

为引一渠清泉水

不怕牺牲不怕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世纪60年代,村民在劈篾编织修渠所需的劳动工具。

锤打錾敲、悬崖吊人

人工筑坝、土火药爆破

用最原始的方法

在绝壁上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前推进

开启了生机镇绝壁天渠的修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世纪60年代,村民在查看修建的绝壁天渠。

1958年春天

生机镇第一条绝壁天渠建成通水

为响应国家攻坚克难造卫星的号召

特取名“卫星天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人在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修整卫星天渠(2024年4月25日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护渠队员在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清理高流天渠旁的落叶与碎石,防止这些杂物堵塞沟渠(2024年4月24日摄)。

卫星天渠的成功修建

给生机镇树立了信心和榜样

其他村纷纷效仿

一锤一錾、年复一年

二十多年间

在悬崖绝壁间

开凿出10条、总长130多公里的绝壁天渠

同时修建了8座水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世纪60年代,村民在修筑水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世纪60年代,村民搬运石料修筑水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世纪60年代,村民在修筑水库。

水渠修成后

渠水所到之地

荒山变良田,瓜果满园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世纪60年代,村民搬运绝壁天渠灌溉丰收的稻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护渠队员在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巡护高流天渠途中(2024年4月24日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护渠队员在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巡护高流天渠途中(2024年4月24日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高流村使用绝壁天渠灌溉的稻田(2024年4月24日摄)。

绝壁天渠如今依然发挥着灌溉作用

曾经的修渠人健在的已经不多

而他们战天斗地的精神

却鼓舞着后人

接续巡渠护渠的事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护渠队员在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高流天渠清理滚落的山石(2024年4月24日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护渠队员在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巡护高流天渠途中(2024年4月24日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人在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修整卫星天渠(2024年4月25日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护渠队员在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高流天渠清理滚落的山石(2024年4月24日摄)。

六十甲子

乌蒙奇绝

群山为证

如今渠水汩汩

好似当年修渠英雄的劳动号子

响彻群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当年参加修建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绝壁天渠的部分修渠人。上排左起依次为:刘新芝、许光福、杨光礼、刘明昌;下排左起依次为:单怀中、许光泽、刘显荣、胡加荣(2024年4月24日至4月25日摄)。

记者:杨文斌

摄影:杨文斌 王振翔

本期主持:蔡湘鑫 张铖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