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此大背景下,各地的乡村都在以崭新的姿态迎接着挑战与机遇。健康报开设“健康中国·乡村走笔”栏目,捕捉这些鲜活的乡村变化,记录那些在田间地头、村前屋后发生的感人故事,展现新时代农村卫生健康事业的新风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庆市轨道交通4号线二期连接了重庆市区和重庆市渝北区石船镇,于2022年6月开通。地铁开通后,周边菜农们发现进城卖菜有了更便利的交通方式,越来越多人乘坐这条地铁去市区卖菜,这条线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背篼专线”。“背篼专线”为菜农们去沿线卖菜提供了便利,也让市民能买到更新鲜的蔬果。

一条专线连接了乡村与城市,也展现了广袤大地上乡村振兴的多样面貌。近日,记者跟随石船镇菜农,从田间地头出发,乘坐“背篼专线”去卖菜。一路上,记者见到了重庆城乡的包容与温暖,也感受到了菜农们的健康意识在增强、当地健康守门人对村民一如既往的守护。

“背篼专线”载着很多人的生活

不到6时,石船镇葛口村村民敖明强用小拉车拉着背篼到了4号线黄岭站。

敖明强是5时左右从家里出发的,那时天几乎还黑着。干净的背篼里装着刚从地里摘下来、还带着点点露水的四季豆,上边两个塑料袋里分别装着已去土去须、按大小分装的苦藠。敖明强和他的老伴张朝容把背篼塞得满满当当,还用一层白色塑料膜盖住,“这样不会掉出来”。

这一背篼的菜加起来重量超过15公斤。记者尝试想要背起眼前的背篼,十分吃力。“以前还有更重的,要担着或背着。”2个月前,敖明强发现一起去卖菜的老友们买了拉车,便也去买了一个,“将背篼绑在上边拉着走,方便又省力”。

敖明强要带着菜去黄岭站坐4号线,然后转9号线到观音桥站下车,去附近的新民乐安心菜场卖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24日6时多,4号线黄岭站站台,菜农们在等待首班车发出。

6时15分,地铁站的闸门缓缓升起,在地铁站门口排队等候的菜农们纷纷拉起、担起、背起自己的背篼,快速有序过安检。

6时30分,首班车准时发车,驶向重庆市区。车厢里摆着不少背篼。

在石船镇,几乎家家都种点菜。过去,葛口村距离重庆市区有近40公里,山路蜿蜒,乘坐小客车要花上小半天才能到市区。出去卖菜不方便,许多菜农们的“好菜”要么在镇里卖,要么等人上门收。而如今,这些菜有了更多外销路子。

今年72岁的敖明强说,过去很少去重庆市里,主要因为交通没那么方便。这几年路修好了,出去也方便了,“地铁一通,常常往城里跑,生活也多了很多乐子”。

为了方便沿线菜农们出行,附近一些村和地铁站之间还通了公交,出行的“最后一公里”被打通了。

黄岭站的下一站是石船站,石船镇许多菜农的家离这一站近,一下上来不少人。为了解决部分菜农听不懂普通话语音报站的问题,重庆话版的报站也用上了。

菜农们大多65岁以上,可以免费乘坐地铁。从石船站上来的杨奶奶告诉记者,家里有好几个背篼,为了不影响车厢卫生,她准备了一个干净的背篼专门用来坐地铁,“不添麻烦”。

4号线沿线有许多可以卖菜的地点,陆续有一些菜农下车,不过大多数人还是和敖明强一样去9号线的观音桥站附近“赶场”。

换乘9号线后,人更多了。敖明强把背篼放在自己前面,尽量不影响别人。7时50分,到达观音桥站。

在观音桥站附近的新民乐安心菜场有一片“背篼专线终点站”卖菜专区。这里逢“1、4、7”(即阳历日期数字的个位数“1、4、7”)“赶场”。这天是5月24日,来了很多人,热闹非凡。

到达专区的敖明强迅速找到一个摊位,把背篼里的菜摆出来。新鲜干净的四季豆很快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不少人停下脚步问价。一上午过去,敖明强带来的新鲜蔬菜销售一空。

之后,记者来到葛口村蔬菜基地,见到了一片壮观的玉米地,粗壮的秸秆上,巴掌宽的叶子包裹着玉米,几位村民正在采摘。成熟的玉米采摘装箱后,将被运到重庆市各个商超、市场。除了基地的玉米外,菜农们自己也种一些玉米,通过“背篼专线”运到市区,往往能被抢购一空。

以前蔬菜基地这片地方都是撂荒地。“看到这些地荒废了觉得很可惜,研究后觉得种糯玉米和蔬菜比较适合。”葛口村党总支书记胡平说,这几年,村上成立了集体经济组织,建起蔬菜基地、引入新技术,请当地人种植、采摘、维护,解决了部分人的就业问题。每年,村民们都能拿到集体经济分红。

当地优质蔬菜的名头在重庆市区越叫越响。“我们将借助‘背篼专线’热度,加强与区外市场的对接,让农作物有更多销路。”胡平说。

下沉资源为生活涂上健康底色

除了去重庆市里的新民乐安心菜场“赶场”,敖明强有时也会去防空洞背篓菜市场卖菜。这是个由当地爱心企业捐助建成的卖菜专区,近期才开业,每周六上午供“背篼专线”菜农免费摆摊卖菜。

5月25日一大早,敖明强来到防空洞背篓菜市场。除了住在附近的市民,不少人专门乘地铁、轻轨前来买新鲜的农产品。重庆特色的防空洞里人来人往,问价声、吆喝声不停。

“3斤红薯粉、20斤四季豆、7斤苦藠早早都卖完了。”敖明强拉着空了的背篼说,还要回村里收菜、打麻将。

打麻将是很多重庆人的爱好。敖明强一般会在下午得空的时候和村里人打打麻将。张朝容则是待在家里,忙活着家务、收拾菜。她说,天气热了,自己的腿脚也不方便,就在家里歇歇。

因为膝关节疼得厉害,去年1月,张朝容在渝北区石船中心卫生院进行检查后,在外科做了左膝关节置换术,住院20多天。张朝容指着自己的左膝说,手术后舒服多了,很感谢卫生院的医生。

张朝容的右膝情况相对好些,没有马上手术。“这是医生给我开的,让我疼的时候吃。”张朝容从屋里拿出来几盒药说,卫生院的医生和村里的村医时常来看看她,跟她交代些注意事项。

5月23日傍晚,在石船中心卫生院外科住院病房,记者看到这里的床位已住满,多数是石船镇本地人。“这里的技术好得嘞,能给我们解决好多毛病,态度也好。”一名因腰椎间盘突出住院的患者说,卫生院这些年越来越被镇里人认可,镇里人有病都乐意来这里看。

“大家的信任就是我们的动力。”石船中心卫生院外科副主任陈勇表示,这几年科里能开展的手术更多了。医生们轮番去上级医院学习,自己去年就在渝北区中医院学习了几个月。上级医院也不断派骨干专家下沉,带来新技术、新理念。

2021年底,重庆市在全市开展卫生人才“县聘乡用”,引导卫生专业人才向基层流动。去年8月,来自渝北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几名业务骨干作为渝北区“县聘乡用”医生下沉到石船中心卫生院。

渝北区中医院骨伤科医生甘华刚就来到了陈勇所在的外科。甘华刚手把手地将技术传授给同事们,还力推微创手术和中医适宜技术。

作为石船中心卫生院家庭医生团队的一员,除了出门诊、做手术、查房、学习外,陈勇还要和几位村医负责石船镇梅溪村、葛口村村民们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5月22日下午,陈勇和团队成员们来到葛口村为村民量血压、查血糖,进行健康宣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船中心卫生院外科副主任陈勇入户为石船镇葛口村村民包绍怀检查身体。包绍怀有关节炎,每隔几天要坐“背篼专线”去沿线地区卖菜。

“又不穿鞋嘞!”在葛口村村民包绍怀家门口见到她,陈勇忍不住皱起眉头说道。

“穿着痒……”包绍怀回答。脚上有湿疹的她平时在家爱光着脚。

陈勇忍不住叮嘱:“光脚容易被磨破划伤,穿透气的鞋子噻,上次那个药每天涂……”

包绍怀家里种了几十棵血橙树和柑子树。最近过了卖血橙的季节,菜地里的菜也没之前多,包绍怀和老伴这段时间隔几天才坐一次“背篼专线”去卖菜。当地坡多、台阶多,包绍怀有关节炎,不似以前那样能背得起背篼上下,在大家的介绍下,也准备改用推拉的方式运背篼。

她和老伴这几年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健康,时常翻阅村医留下来的健康知识手册。两口子今年4月在石船中心卫生院做了免费体检,身体没什么大问题。

“这些年生活好了,在村医的影响下,大家的健康意识也不断提升。”陈勇表示,健康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自己和村医们一有机会就会多念叨,“说得多了,老人们总能记住些,他们还会主动来问我健康知识”。

当地的老人们都闲不住,种菜、卖菜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有时我们也跟他们的子女说,要劝劝家里老人别太劳累,多休息。”陈勇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图:健康报记者 段梦兰 特约记者 欧阳方怡

编辑:李诗尧

校对:杨真宇

审核:管仲瑶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3QQEOEES】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