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乐山市民族地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规,以党政机关为龙头、新闻媒体为依托、学校学生为重点、基层群众为主体,不断加大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力度,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涵养“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浓郁氛围。

推动形成民族地区“学普”“推普”工作格局

自2014 年起,乐山市民族地区通过长达10年的充分论证、试点摸索、反复实践,在全省率先建成“一村一幼”289所,开设347个幼儿班,接收学龄幼儿9390人,实现了彝区286个行政村全覆盖,探索出全省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和“推普”工作新模式。

乐山依托“一村一幼”,实施“学普同行百千万行动”,以百名彝区大学生、千名彝区中小学生,带领万名学前幼儿及家庭成员普及普通话,彝区幼儿实现了“听懂、会说、敢说、会用”的历史性转变,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交往能力、文明习惯等大幅提升。

同时,努力争取上级和社会资金支持,完善村幼辅导员的引进、培养、使用、待遇等政策举措。通过“小手拉大手、携手同学普”由课内向课外、幼儿向家庭、家庭向社会延伸,教会学生、带动家庭、辐射村庄、文明社会,惠及3.8万名幼儿、2.3万个彝区家庭。

营造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氛围

近年来,乐山市民宗、教育系统坚持把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工程,高起点部署、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进,不断完善相关体制机制——

融入技能培训。印发《推普实施方案》及配套措施,落实民族地区45个乡镇、288个行政村工作责任,加大对11万名外出务工人员创业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常态对家政服务、手工业、重要养殖业等开展培训,提升交流水平,拓宽就业渠道。

融入感恩奋进。突出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引导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激发群众主动参与的兴趣,引导群众克服学而无用的心理,解决了群众不愿参训的难题。群众自发用普通话改编《敬酒歌》《阿哟惹》等23首歌曲。

融入移风易俗。结合新市民素质培训,将滥办酒席、席地而餐、随地而卧等纳入规范培训内容,指导民族地区出台《关于推进彝区群众健康文明新风工作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7个,将长期处于高位态势的礼金、聘金“双高”问题,分别抑制在2.5万元、7万元以内,遏制了彝区婚丧嫁娶攀比及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德古工作法”被中央统战部专刊采用,并被纳入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案例。

筑牢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基石

近年来,乐山依托县(区)、乡镇、村(社区)干部,完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600余期、近7万人次。同时,依托32家龙头企业开展国家通用语言和生产技能培训,对培训合格学员直接安置在企业上班。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培训400多期、2万余人次,实现就业约1.5万人次;带动企业扩大对外交流、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实现年总产值上百亿元。

依托基层,搭建讲台。乐山市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干部的优势,利用入户走访的时间,使用普通话与群众进行交心谈心,引导、辅导、鼓励群众说普通话、写规范字。举办“小凉山火把节”“甘嫫阿妞”选美大赛等活动,开发黑竹沟景区、“云上苗岭”、金口大峡谷等生态旅游,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1个,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基层群众学习使用的主动性、紧迫感。

提升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成效

乐山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乐山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乐山市小凉山— 乌蒙山片区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23—2025 年)》等若干保障政策,将学前学普2.0行动纳入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和乡村振兴过程中,形成政策支撑。

通过常态化开展“经典润乡土—学普进万家”等“小手拉大手”系列主题活动,发挥出“学前学普2.0”行动对文明进程的示范助推作用。2023 年,省教育评估院监测分析,乐山得分率92.33%,高出四川省“三州两市”近8个百分点,且在听懂、会说、敢说上处于领先地位;教育部评估结果普通话合格率达到100%,大班儿童普通话优秀率达到92%。

“目前,教师驾驭国家统编教材的能力和专业理论、实践素养水平都得到了整体提升,也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相关负责人称,“2023年,乐山组织民族地区教师、辅导员和学普儿童,分别参加省、市学前学普辅导员大赛和儿童普通话展示活动比赛,省级比赛荣获一等奖9人、二等奖18人、三等奖19人,市教育局获优秀组织奖。”(倪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