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是地处太行山腹地的一个小山村,村子被一道道深浅宽窄不同的山沟和一道道高低长短不一的坡梁所包围,仅有的一点土地七零八落地散布在山沟和坡梁之间,是个十年九旱、号称“七沟八渠一面坡”的小村庄。好不容易盼来雨季,降水只要稍微多一点,山洪便沿着沟壑冲下来,将整个大寨泡在水里。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大寨人在村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的带领下,治山治水,搬山填沟造平原,把往日零碎贫瘠的土地变成了一片片错落有致的梯田和保水、保土、保肥的“海棉田”,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粮食亩产由以前的不足百公斤,提高到了500斤,创造出了一个伟大的奇迹。

一、

在大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陈永贵渡过了他艰辛的童年。小时候的他,给地主放过羊,当过长工。艰苦的生活,超强的劳动,让陈永贵练出了一副强壮的体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次,陈永贵和人打赌,让人在一头驴和自己身上分别放了150斤的东西,结果陈永贵和驴都驮了起来。当别人再给驴子和陈永贵身上各加100斤东西时,驴被压倒了,而陈永贵却昂然挺立。从此,人们送给陈永贵一个外号——“个半驴”,意思是说,陈永贵体魄强健,能顶一个半驴。

日本投降后,昔阳县得到解放,我党为了解决当时农村劳力、耕畜、农具缺乏的困难,号召解放区的农民办互助组。大寨也在此时将一些年轻力壮的农民组织起来办了一个互助组,由村党支部书记贾进才担任组长,称为“好汉组”。

陈永贵本来是可以参加“好汉组”的,但他看到很多农民由于年龄过大或者过小,没有被“好汉组”吸收,想到自己是共产党员,有义务帮助这些农民,于是带领这些条件差的农民组成了一个“老少组”。

在陈永贵的带领下,“老少组”当年粮食亩产量达到150斤,竟然超过了“好汉组”。乡亲们通过这件事情,对陈永贵更加信任,甚至有不少“好汉组”的农户退出“好汉组”,加入“老少组”。

陈永贵的“老少组”为什么收成能超过“好汉组”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陈永贵发动了大寨的妇女参加生产劳动。

当时的大寨有个习俗,地里的活一般被认为是男人的事情,妇女很少会去地里劳动。不光大寨,山西很多地方当年都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养儿女,做衣衫,成天灶前灶后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少组”成立后,陈永贵挨家挨户上门做妇女同志的工作。他告诉大家,人家“好汉组”都是年轻力壮的劳力,我们“老少组”要想和他们比,妇女们也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重活干不了,就干一些捡粪、送粪的轻活。

经过陈永贵的宣传,女人们都很乐意,纷纷参加到了送粪的行列,就连十来岁的小姑娘也出来了。从此,大寨的妇女便和男人一样参加生产劳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