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总是有人调侃切糕,“一刀下去,一套房子没了”,许多人在买切糕时,会发现许多老板在买切糕时,并没有明码标价,即便询问卖家也只会说“不贵,你看着我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真买切糕的时候,往往价钱会让人大吃一惊,如果切好了不买还会发生口角,周围一起售卖的人还会将你拦住不让走,也正因为这样不良的风气,政府出面制止,并且规定标注好价格才能进行售卖,可是如今看到切糕摊,人们还是会敬而远之,究竟是为何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切糕的起源

切糕在最初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是有一对夫妇,体弱多病幸得一神仙托梦让其寻找金谷为食,而后就找到了和田的核桃与玉米,不久就生育一子,孩子还高中状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传说一直就如此流传着,切糕原本的名字是叫核桃玛仁糖,在新疆以外的地区,其他民众不知道叫什么的情况下,才称为切糕,而后商贩们也一直用切糕这个名称进行售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切糕是新疆维吾尔族的特色传统工艺,主要的原料有核桃仁、玉米、新疆葡萄干以及汁水、芝麻、玫瑰花、巴旦木、枣等原料通过熬制再加以定型而成的民族特色食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定型过程也十分有趣,将切糕蒸熟后趁热放入定制好的模具中,然后再压上一块厚木板,和南方地区推豆花差不多,不一样的就是木板上还需压上重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中如果有男子还会让其站在木板上使劲压一压,这样切糕中的水分会被排出,两三天以后将重物和木板拿开,扎实有料的切糕就制作完成了,普通制作好的一块切糕力气小的男子都无法抱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切糕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早在丝绸之路时期就已经成为了商队们的重要食物补给,主要原因是因为切糕只需常温保存,并且一块切糕的用料丰富扎实,十分顶饿,吃一块就可以供商队撑一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现如今这种传统工艺却被“恐惧”支配着,人们听到切糕都不禁摇摇头,甚至在路上看到切糕摊也会离得远远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此具有民族特色又营养丰富的切糕为何会变成这副模样,让人对新疆的切糕印象非常不好,甚至对卖切糕的新疆商贩也是嗤之以鼻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切糕的“骗局”

这一切的起源都是因为某些商贩贪便宜坑人所导致的,当一个商贩起了头,其他商贩看见其中获得的利益也纷纷效仿才让原本一道传统美食沦为到无人问津的地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初切糕只在新疆旅游时能够看到,不少旅客也想尝一尝新疆的美食,因此前去购买,然而令人没想到的就是一刀下去,往返的机票钱都出去了。

购买时商贩都没有明码标价,当有旅客问到也只是随口说一句30元,却并未表明是一斤还是一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大部分人购买都会认为商贩说的就是一斤的价格,等到商贩切好一称就是一斤多,等到准备付钱时,商贩却说出了几百块的天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的购买的多甚至已经是几千元了,这样的价格实在无法让人接受,于是准备放弃购买,可正准备走时,周围其他卖切糕的商贩都会纷纷走上前拦住去路,不买就不准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拦路人”的出现让事态慢慢变得严肃起来,有的旅客不愿就此作罢花钱消灾与其争辩最后还会挨一顿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2年就曾因切糕的购买问题在湖南发生过群殴事件,争执过程中不小心打翻了商贩的切糕,即便最后事件解决,然而这位买家却被要求赔偿卖家整整16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仅仅因为商贩切下虚假的一刀,便让购买者倾家荡产,自此也就出现了“糕利贷”这个词汇,每个人也是谈糕色变。

切糕事件的发酵也引起了不少相关政府的重视,不少商贩的不良行为不仅对新疆人民形象抹黑也让新疆传统的美食滞留,无法享誉国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有关政府进行干预后,每个商贩面前都摆上了一块木板,上面标注了价格,可是尽管如此,切糕的风气却并没有变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不是因为人们不愿意购买,而是害怕购买后也是梅开二度再次被骗,明明说好了只切一点尝尝,可当商贩的刀落下时,一斤变四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明是竖着落下,可切出来的切糕却是一个明显的梯形,底下的部分越切越厚,上称一看已经远远超出原本要求的重量。

买家如果吐槽商品太贵,部分商贩还会耐心解释是因为切糕用料扎实所以压秤,而遇到一些强买强卖的商贩,钱给了心情还不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切下去的如果不买,卖家也会拉住不让走,就在今年的3月24日,山东济南一名男子就在切糕商贩那儿里表明只要一斤切糕,等到老板切好称重时却被告知有四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超出来的部分太多,所以该男子并不接受,准备转身离去,可是切糕老板却十分气愤表示他如果不够买就要报警抓他,还一直推推搡搡不让该男子离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事一出,切糕“鬼手”也被大家放在明面上侃谈,这一事件也引起了人们对曾经“天价切糕”的追溯,因此更是让人不愿意再购买。

如今即便是在外看到切糕的摊子也不会为此驻足停留,即便是明码标价可还是照样不敢购买切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切糕的风气如此,那么切糕是否会因此失传呢?答案当然是不会,这是新疆维吾尔族的特色美食,基本上每家每户都会做切糕,只是用料不同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且切糕在新疆本地是极少有人去购买的,一是自家都会做,不用在外购买,而是含糖量较高,本地人购买的并不多,所以在新疆本地居民身上就从未发生过强买强卖的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论是“天价切糕”还是后来的“鬼手切糕”都只是套路游客的一种营销手段,强买强卖也只是被发现后理亏的表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对于切糕的现象我们作为游客也应该归本溯源,正确引导舆论走向,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要让少数人的行为上升至地域风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他地域美食

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也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每个区域都会根据当地人喜欢的美食和制作方法形成属于该区域的传统美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北方的生活习惯不同,喜爱的事物也是完全不同,就好比传统的北方人接受不了南方的辛辣,南方人接受不了北方的清淡,南北方就像太极八卦中的阴与阳,虽不交融但却息息相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以与新疆切糕类似的陕西西安为例,它们的特色美食当中就有甑糕,和切糕类似,甜口的,为了防止外地游客在旅游时购买甑糕被宰,当地政府就让景区内出售中甑糕的商户明码标价,以每盒或者每一根签子为单位标好价格进行售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外羊肉泡馍也是当地的特色美食之一,香气四溢,外地游客也可以选择自己掰泡馍体会其中的乐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近陕西的河南特色美食是胡辣汤,河北是驴肉火烧,山西的刀削面为“中国十大面条之一”,除此外北方地区还有许多让人流连忘返的特色美食,北京的驴打滚,豆汁,北京烤鸭等等都是特色美食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南北中间的“养生局”就当属广州等地了,广东的白切鸡,福建的佛跳墙,海南的文昌鸡也是被称为海南“四大名菜”之首,除此外云南的过桥米线也是收获了不少慕名前去的旅客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南方以辛辣为主的几个城市也有属于自己的特色,湖南的臭豆腐,麻辣小龙虾,贵州的酸汤鱼,湖北的热干面,四川的钵钵鸡,重庆的火锅还有广西让人又爱又恨的螺蛳粉等等,都是让不少外地旅客前来旅游的主要目的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外我国的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也是有自己的美食代表,香港有味道浓郁的咖喱鱼蛋,澳门有酥皮奶油的葡式蛋挞,而在另一半的中国台湾也有芋圆等Q弹美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各地有着自己所专属的独特美食,吸引着外地游客的到来,而其中每一样都是明码标价也鲜少传出坑宰旅客的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比起其他地域的美食管理,就不难看出曾经风靡全国的新疆切糕最后销声匿迹的原因,人们对商贩的强买强卖和价格捣鬼已经是害怕不敢购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导致许多新疆人也不再从事这个行业,如今随着电商行业的新起,不少曾经不敢买切糕的游客也能通过线上明码标价且不存在切后算钱的误区,让卖家和买家之间都能有所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的切糕的确让人印象不好,但是也仅是个人风气问题,并不代表整个新疆,在任何地方,都有好人坏人的区分,拒绝一竿子打死一船人的做法,新疆的大山大河还是非常值得前去驻足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