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击图片即可提问

@silence2021:现在我看电影就是图一乐,原谅我的浅薄!请问如何学会分析电影,知道它们好在哪里或者差在哪里?

孟渐新:千万别妄自菲薄,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代表,许多作品并没有高深到需要端坐研读的地步,而您已经开始考虑通过一定途径来解读电影,本身就可见您并非如自谦所用的“浅薄”之人。因此我有些王婆卖瓜地想推荐拙作。事实上,拙作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从打动你的那部分情节开始思考电影。

电影因其具象而十分容易引起感性上的认知:共鸣或者反对。一个具有一定思辨能力的人就会通过自身的经验(一手或者二手的)来进行分析判断。学者们所使用的评价方法通常是理论框架,这种方式对于做学问有一定的作用,但理论框架相当于“尺”,而且一个理论一把尺,各自有着自己的度量衡系统,比如使用女性主义的尺子就很难量出消费主义的刻度。学者们读书做学问,就像到不同的尺子店,买回不同的尺子量同一种材料,产生或者新的数据,或者索性新设计一把尺子。这些对于大部分普通观众而言意义不大,因为有时候被有些尺子捧得很高的影片,从观摩角度也许索然无味,有的甚至故意做得难以理解,以应征一些臆造的尺子。举一个略微极端的例子:dogma95是一种创作的方式,如果以完全符合dogma95的方法来定义为某种“好”的标准,固然是一种“好”,但对观众真的是考验。

这就是我提及的,对于普通观众,最为真实的就是你自己的感受:你觉得哪里好,在你自己心里必然会列出好的理由,觉得哪里不好,必然也是有细节支持了你的判断。而你所要抗衡的本质问题其实不是“好与不好”的个人判断,而是自己得出的判断竟然和别人不同。那么这时候,所谓独立思考的价值就在这里:如果真的是你自己思考后得出的结论,哪怕一部外界好评如潮的影片,实则也可能不过如此(比如买了水军)。外界听说的好坏,与体感的好坏很容易构成2*2的矩阵,而一个心智成熟的人其实就是真诚面对自己的内心,坚持自己的判断:这个世界上其实除了电影评价外,很少有这种可以如此主观又能交流的领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silence2021:很多经典的艺术作品,我却看不太懂,该怎么办?比如卡尔维诺的《消失的城市》,我看了七八遍,知识却不进脑子。那么多人给出五星评价,我好心慌啊,感觉自己是个傻瓜。

孟渐新: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爱好倾向,按照传统三魂七魄的说法,构成每个人三魂的特性不同,青睐也不同,比如有的人就是会更喜欢物理,有的更喜欢化学,有的喜欢历史。各种不同的喜爱构成不同的性格气质,形成不同的人。这样在这个世界上交往不同的人,才会看到不同和相似,大自然和我们人类社会都讲究多样性,不同的差异才构成大家交流的起点,即: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好,为什么我觉得那个好。

在一个相互包容的环境里的交流就能让人实现“兼听则明”的状态。不过一个现实是,现在很多争论是完全摒弃理性的,那么这样的讨论很容易变成争论。我始终主张讨论而不是争论就在于,人一旦陷入争论除了并不会有什么实际结果,也会让自己心情不好,工作已经很辛苦了,何必为了兴趣爱好还要增加这种额外烦恼呢?

至于哪些五星评价,如果你真的觉得和自己的评价不一致,我认为可以做以下这些。首先,看1-2篇你认可的影评(观点可能和您相左,但是试图理解那些观点的立论基于什么原因),如果分享者可以通过除了理论外的更多影片事实来陈述观点,很基础的比如构图,或者有来源的寓意(比如系列电影里的象征,类似吴宇森电影里的橘子等)。然后,通过那种分析你再试试看,看一下对这部片子是否有改观——如果还是没有改观,那么就没有必要强迫自己的内心了。

尊重不代表需要认同,尊重出于礼貌而认同则发于内心。人总要对自己诚实,所以不必硬要说服自己。而且有些好评也可能是不懂装懂,或者有些别的目的,比如现代主义艺术代表作品杜尚的《泉》,它的意义只是用来代表现代艺术风格和理论,展台上一个男性小便池可以被叫作艺术的好,我始终感到无法接受,因此我尊重它的历史意义,但并不认为它是艺术品。就算别人认为我是傻瓜,那我就告诉自己:傻人有傻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