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本周长三角最引人瞩目的消息,当属“超级环线”开行。千余公里高铁环线串联19个站点,八小时看尽烟雨江南。6月15日,G8388次列车从上海站发出,途经长三角黄金旅游线,再回到上海虹桥站,“轨道上的长三角”新增一条环形“走廊”。这是首列连接长三角三省一市的超级“环线”列车,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又一标志性大IP。

今年1—5月,长三角铁路发送旅客超3.57亿人次,较去年同比增长18%。大众需求是本次超级环线开通的直接原因,大环形高铁的开通把一些较为偏远的城市与中心城市连接起来,让小城市与大城市间的联系更便捷、更紧密;让长三角铁路线与区域外主干线形成无缝衔接,更加便利长三角内外铁路联动。

“环线”横跨沪苏浙皖,串联起上海、南京、合肥、杭州4座枢纽城市,途经沪宁城际、宁蓉铁路、京港高铁、宁安铁路、池黄高铁、杭昌高铁、沪昆高铁共7条高铁线路,助力长三角“外循环”四通八达、“内循环”顺畅抵达。

目前,长三角地区管内高铁营业里程超7200公里、26条高铁线路,动车组开行范围覆盖除浙江舟山以外的所有地市,成为全国高铁网络最发达完善的区域之一。

环线高铁列车的开行,不仅有助于密切长三角各个都市圈内部联系,也将促进都市圈之间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交流互动,助力长三角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文旅经济发展。特别是沿途中小城市,是此次“环线”落地的最大受益者,整个区域的内循环系统得以激活,向外破圈发展值得期待。

今年4月26日开通运营的池黄高铁,为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补上最后一块“拼图”。安徽池州、黄山两市百余家景区、酒店民宿和特产企业应声而动,纷纷推出优惠措施,为乘坐池黄高铁落地的游客提供“免减优”政策。环线也带动了沿线绿色农产品从“大山里”走向“大都市”。

上铁国际旅游公司依托铁路路网优势,抓住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等契机,正在定制更多高铁环线精品旅游线路。

可以预见,“打卡”长三角“超级环线”将成为一个超级文旅IP,有利于形成超级旅游集聚区,提高区域文旅发展综合竞争力。

“超级环线”看似在“画圈”,实则又是在“破圈”。高铁大环线的开通是上海从一城一地实现突围,向西扩散超大城市功能辐射力和影响力的体现。

“超级环线”破圈发展,将助力长三角跨域同频新“长”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引擎之一,长三角地区以不足4%的国土面积,连年保持占全国约1/4的经济总量和超过1/3的进出口总额。2023年,长三角经济总量突破30万亿元,人均GDP超过1.8万美元,世界级城市群地位进一步提升。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六年。经过两轮三年行动计划,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绩斐然,一幅“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画卷已然在这片土地上展开,并在世界舞台绽放。

最近,一款“全长三角造”的工业机器人火了。控制器用上海的、伺服电机用浙江的、减速器用江苏的、壳体用安徽的,机器人各级零部件供应商均不出沪苏浙皖,上海新时达作为这款机器人产业链的“链主”,牵头长三角12家上下游企业协同研发,实现区域内国产机器人零部件整机应用。

同样,长三角地区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集聚和快速发展方面表现突出,依托长三角发达完备的工业基础,上海协同周边省份形成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覆盖从设计、研发到生产的完整产业链。2023年全年,沪苏浙皖四地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41.78万辆,占全国总产量的36.2%。

长三角地区优势产业集群远不止这些。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遥遥领先,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航空航天、新材料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表现出蓬勃创新能力,三省一市均出台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相关指导意见或行动方案,通过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推动未来产业快速发展。可以想见,未来,三省一市各扬所长,区域分工协同合作,一个又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加速崛起,将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在示范区,越来越便捷的不止出行。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率先启动医保一体化建设,推动实现示范区医保“同城化”。“一网通办”平台持续迭代升级,已开通173项跨省通办服务应用,全程网办超700万件,40类电子证照在长三角实现互认,持续推进“码上服务”“远程虚拟窗口”“免申即享”等创新应用,利企便民场景不断丰富。

不论是“超级环线”开行,还是科技创新落地,又或是便民服务打通,在一体化制度体制机制的加持下,各地高效协同、快速推进。无人区里闯新路,长三角破圈发展未来可期。

从上海到上海,G8388次这个“超级环线”串起了“轨道上的长三角”新态势,串起了三省一市携手并进的决心和行动,也串起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美好前景。

整理: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唐悦

来源:交汇点新闻、央视网、中国新闻网、澎湃新闻、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