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作者 | 王洪才

来源 | 首发《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本文为节选

学科发展要不要评估?这是一个毋庸赘言的问题。学科建设总有自己的目标,它是否达到了计划目标要求,是否需要调整,都需要进行一个客观评估,如果没有科学的评估就难以知道学科建设的具体进展,甚至可能会迷失学科建设的方向。因此,人们对是否需要学科评估并无异议。

但该如何进行评估?怎样的评估才是科学的公正的?对此就有很大的分歧。人们都希望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估,都希望获得公平的对待,并希望评估对自身学科建设起到推动作用而不是伤害,因此,采用什么样的评估机制就成为一个核心问题。

我国目前所采用的是一种集中性统一化的学科评估模式,它虽然反映了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根本特征,但并非是最有利于学科发展的机制。

所谓集中性统一化评估,是指由一个官方或半官方的权威部门进行组织,针对所有学科,在集中的时间内,实行统一的评估。在评估中,针对不同学科采用不同的指标体系,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高度集中的、分学科的、固定期限内实施的学科评估。它的优势非常明显:1.指标统一,一视同仁,表明了评估规则客观公正;2.时间集中,效率高,从而便于学校统一布置安排;3.结果公布,指标透明,从而便于学校之间相互监督;4.信息采集全面,采用自报和统一抽取相结合,便于构建完整的信息系统;5.精确计算,分等展示,方便高校对照自己不足和提出改进措施;6.专家咨询,不断改进,便于与国际发展相接轨。

正是由于集中性统一化评估模式具有这些优点,才让它在中国高教界通行无阻,而其缺陷往往被人们忽略。

事实上,与这种决策快、执行效率高相伴而生的缺陷也非常明显:1.集中性统一化评估,一旦决策错误就会造成全局性重大影响。这种评估模式往往偏向于终结性评估而非诊断性评估,因为终结性评估易于操作,而诊断性评估难以操作。2.指标简单统一,无法照顾个性发展需求,容易造成趋同化和恶性竞争。由于指标简单统一,客观地引导人们走向同一模式,按照统一标准来对照先进和发现不足。而简单化的指标最终倾向于由外部发展条件决定,于是学科评估变成了发展条件的相互攀比,从而就造成了恶性竞争。3.统一评估便于排名,虽然调动了人们的参与热忱,但却使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名次上而非学科建设本身,因为名次代表了政绩,而内在建设难以显示政绩,要提高政绩最简捷的办法就是高薪挖角。4.评估加大了区域间不平衡,加剧了马太效应。通过评估,成绩差者要求进行资源补偿,以便追赶优秀者,但往往受制于资源有限;成绩好要求进行奖励,以便巩固优势,从而进一步强化优势。5.学科评估强化了大学集中资源意识,进而强化加剧了大学行政化。政府通过学科评估更加强了对学科发展的控制,大学通过学科评估强化了对学科的干预能力。从而,集中的统一评估模式彰显了政府在大学发展过程中的主导性。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学科评估一般采用分散的个性化方式进行,具体而言是进行同行评估,由专业协会负责,对评估结果不进行排名,只是为了发现存在哪些不足,以便找到改进的对策,因此是一种诊断性评估。

相对而言,进行排名则属于一种终结性评估,容易对被评对象的声誉造成伤害。欧美虽然也开展一些半官方的评估,但都是委托专业协会进行的,政府不直接进行评估,因为政府具有强权威性,是资源的掌控者,直接评估往往会导致政府对学术产生过度干预。准政府机构也享有很大的权威性,采用集中的统一评估模式就容易形成标准化、机械化、刻板化的发展趋势。而同行评估往往采纳的是一种个性化标准,比较尊重各自办学特色。

一般而言,这种评估不进行排名,所进行的只是一种合格性评估,因为学界普遍坦诚很难形成一个统一标准,也无法判定什么标准是最优的或普适性的,只能达成一些基本的一致意见,形成一些基本共识。显然,这种共识是具有弹性的,很难强求一律,而这种弹性标准却激发了学界进行充分交流,并鼓励大学办出特色和学科具有自己的个性。所以,同行评估绝不是为了树立标杆,而是为了维护基本的学术规范,从而达到质量保障目的。

一旦政府直接从事评估或指派部门进行评估,那么评估性质就发生了变化,这种评估往往具有选拔性或评优性,其目的就在于确立某种权威,采用统一标准的意义就在于此。

一旦采用统一化标准,那么学校特色和学科个性将失去了意义,这种评估就容易变成一种机械比对,其目标也不在于发现真正问题,其结果是导向同质化、标准化。

正因为如此,学术界对统一化评估是内心抵触的,仿佛评估就是为了排名,就是为个性化发展套上紧箍咒。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排名的结果就是让大家各爆其短,使自我声誉受损。人们尤其不喜欢那些不分类的综合性评估,仿佛所有高校都是一个模型的。

从理论上说,不同类型高校办学定位是不同的,学科发展标准也应该不同。人们比较欢迎的是进行有针对性的诊断性评估,因为它能够帮助被评对象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其比较尊重被评估对象的个性,人们参评是自愿的,而且对参评者信息是保密的。很显然,一旦参评者信息被泄露,大学声望就会遭到质疑,就会压迫参评者按照权威标准进行整改,最终结局必然是大学办学走向标准化和同质化及参与恶性竞争。

所以,评估手段往往决定了评估性质。统一化评估就注定了它的终结性,评估价值在于发挥奖惩作用,排名是最直接的体现。个性化评估决定了它的诊断性,即为了帮助评估对象发现问题,以便找到改进对策。

正源于此,诊断性评估往往受到人们推崇。我国学科评估所确立的“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宗旨也具有这一价值取向,无奈采用的是统一化评估模式,从而评估就不属于诊断性而转化为终结性的。学科排名则是一种无形的资源分配体制,显露出明显的终结性。这也是高校出现排名大战的真正原因。

由排名大战,引发了盲目攀比、追求大而全,也加剧了大学“千校一面”发展趋势,强化了学校只注重数字提升和不计成本投入及轻视内涵建设的倾向。因为内涵建设很难见效,也不易测量,一旦评估无法促进内涵建设,那么学科评估就是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