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老板,大串一人一串。鸡头、鸡架、鸡翅、鸡皮、鸡脖子,全要!然后小串,你家还是五块钱一把吧?鸡肉、鸡心、鸡脆骨 …… 还有什么鸡身上我没点到的,都安排上! ”

刚从日本出差回来,落地还不到两小时,大姚已经拉了我们几个发小兼同学,坐在这家门脸不大的烧烤店外, “再整一箱雪花淡爽,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板麻利在碳火炉上烤好几十个小串,还没来得及放在套着塑料袋的铁盘上,大姚就迫不及待抓过几根,一边还急赤白脸地对我们说:“这顿我请,谁也不能跟我抢!我今天就是要把鸡的各个部位痛快吃一遍!”

逗了去了!好像谁要跟他抢着花这一百块钱似的。咱东北烧烤店里,跟鸡相关的烤串有数十种选择,每样都是小几块钱。比如我最爱的鸡头串,一串上面六个分成两半的鸡头,才三块钱;一小把鸡脆骨6串,五块钱,每串上面四个。所以通常一整套“鸡全席”吃下来,四个人也不过一百出头。这么多年的兄弟,吃一百多块钱抢着埋单,有点搞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甭笑话我!这不是第一次去日本出差,馋了,跟着他们下班去吃卖烤鸡串的店。一模一样的架势,一个碳炉子,上面来回烤着鸡皮鸡心鸡腿子肉,结果我随便喊了十多串差点吃破产!日本那个’烧鸟’,烧的怕不是凤凰。”

听到这话我有点不乐意了,“你跑日本吃什么烧鸟?这鸡从头到脚怎么拆着烤好吃,咱东北人能不知道?烧烤功夫上,我们东北人还不得是个始祖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个男人坐在小马扎上,听大姚描述“烧鸟”奇遇,油腻腻的桌面很快摆满了老板的杰作。老板可能也许久没看到我们这种上来只吃鸡的——毕竟鸡肉比牛羊猪都要便宜,一桌子的鸡块合计老板也收不到几个钱,于是边上串边扯着嗓门报菜名,“这个是鸡脖,这个是鸡皮,这个是……”,貌似想提醒我们多点些别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行行行,再给我烤六串鸡屁股,六串鸡冠!” 可大姚平时也不好这几味。我们一脸疑惑地盯着他,大姚忙解释:“烧鸟店里把鸡屁股叫鸡凤尾,我寻思在沈阳都不吃这便宜的部位了,怎么到国外倒矜贵了!”

除了全国南北都熟知的鸡胸、鸡腿外,东北人日常的烧烤摊,一只鸡被熟练拆分得淋漓尽致:鸡架、鸡头、鸡叉、鸡翅、鸡皮、鸡脆骨。这当中,鸡肉串是最不受欢迎的,因为不够“嘎咕”。鸡冠、鸡爪子这些稀奇部位也有,但这十年大家日子好了,吃得便不多了,要吃就得像我们这样,熟门熟路去这种街边老店。

虽然没吃过大姚口中的烧鸟,但我相信在拆鸡这件事上,东北人一定是领先世界的。鸡从头到脚从骨到皮,我们太会把方方面面整得明白。大姚过去最喜欢烤鸡架和鸡头,我则是鸡叉和鸡脆骨,搞得大学时外地同学跟着我们吃饭,总问我们怎么一天到晚都持之以恒地啃鸡的骨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是外地朋友不懂东北的地方了,东北老铁眼中,根本不存在鸡的剩余部位这个概念,每一个部位,都是一盘盘独立的菜!不锈钢盘子上洒满孜然粉的鸡架和鸡头,难道不比炸鸡腿更焦香四溢?串串的碳烤鸡皮,不比那鸡肉更有弹性和粘性?咬起来嘎嘣脆的鸡脆骨和鸡叉上的软骨,哪有鸡肉能替代?!

东北烧烤摊老板早已深谙每个鸡肉部件的最匹配口味:他们得心应手地将辣味、孜然、五香加以区分。我喜欢微辣,多加芝麻盐的鸡头;大姚喜欢重辣,多油的鸡架;另外的哥们则认为“孜然就酒,越喝越有”,鸡叉骨上铺满孜然,什么事都好解决。

“鸡头来咯!”随着老板挑着声音的招呼,每人一串的烤鸡头摆在了面前。鸡头其实不好烤,要先简单卤到八分熟,入味,再晾凉后,再烤,这样才能保证既能砸出味道,又熟得快。如果遇到一家店,是别的烤串都已经端上来,鸡头才姗姗来迟,那多半是先腌再烤的“生烤”,而不是先卤再烤的“熟烤”。无论哪种,都会从鸡嘴处破开,小串是一个鸡头分两半,大串是三个鸡头分六半,用铁签子串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对吃鸡头可太懂了,最好吃的要数鸡冠子和鸡舌头。这两块都是纯肉,烤制后除了味道焦香,嚼劲更足。鸡冠子的表皮有细小凸起而有些粗糙,在舌尖上摩擦后,咀嚼起来颇为紧实。鸡舌头吃起来则费些力气,用筷子别开鸡嘴,用牙尖咬住鸡舌头,一拽一吸,小小的肉就进了嘴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鸡头剩下的只有覆盖得薄薄的一层肉,以及软塌塌的鸡脑。一边体会用牙啃的摩擦感,一边可以适时地端起酒杯。

“我真的是直到去了日本才知道,咱在吃鸡这件事上,可是大大走在世界前端!”大姚熟练地用舌头卷下鸡架上的骨肉相连,继续感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傲视东瀛,东北人对鸡身上各个部分的认知,也是遥遥领先于我的南方朋友的——尽管他们一直在争广东人才最会吃鸡。

对此我持有保留意见。毕竟,一副被啃过的鸡骨头放我面前,我能在十分钟内还原重组出一只鸡的骨架模型!无他,惟手熟尔。作为一个被成百上千根鸡棒骨喂养大的孩子,一位菜场卖鸡棒骨大妈看见我就能喊出小名的职业吃鸡人,我几乎眉毛一挑,眼睛一闭,就能判断出刚送进嘴那根棒骨是冻的还是新鲜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被东北人称为鸡棒骨的部位,是鸡大腿骨从关节处一砍两段后,上骨头带一丁点肉的那个部分;鸡叉则是鸡肋骨;鸡脆骨则是鸡身上所有的关节……从这个拆分学来说,我们东北人每一个都是行走的鸡骨百科词典,熟悉一只鸡每块骨头里暗藏的每一分肉。论骨头缝里找肉吃,可以说是这代东北人的绝活。

卤味店里那按斤卖的卤水鸡冠,被做得肥嫩爽脆;熟食店里占了半壁江山的酱鸡心、鸡胗、鸡爪,家家做得回味百转。还有炒翅尖和炒鸡脆骨,也是东北家常菜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鸡,没有任何一个部位,在东北会被忽视。

甚至光鸡架,我吃过的做法就有近十种:炸、烀、炒、拌、铁板。别看骨头上的肉不多,但为了一次购买能多几种烹饪方法的选择,鸡架店开始了拼配式料理:炸的鸡架可以和铁板的一起卖;烀鸡架就配面条;爆炒蚬子一样的炒鸡架是街头小饭店里的一道菜。

当中我喜欢的是铁板鸡架:看着一个个像被油浸透的铁板,被人用力压下,铁板之间你争我夺地“滋啦”着,鸡架被上下两层铁板的夹压成一块不规则圆形的鸡架。我固执相信,在这套看似单调重复的动作中,每只鸡架腾起雾气的会勾画出不同形状,从而散发出让人无法拒绝的诱惑油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次最少两个起,一个压得焦一点,放凉一些吃;一个多撒些辣椒粉,趁着热气新鲜啃。任何一家露天菜市场里都不会缺少铁板鸡架摊的身影,金川江街上那家烤鸡架,我已经追问老板娘好几年,这鸡架手艺还传不传外人。每次,老板娘都会怒嗔着说:“做鸡架得给人留活口,家家味道做不一样,生意才一直能做下去!” 也对,我的确没吃过两个相同味道的鸡架。

我爸说二十几年前,整个沈阳鸡架的做法只有烀这一种,捞出放在盘子里后,需要食客额外自行搭配辣椒油、酱油、醋和香菜。先自己动手把鸡架掰开,再淋上各种调料,用手抓拌后,直接送进嘴里。现在不一样了,鸡架里的肉多了,鸡架也讲究了,好像人人都能拿鸡架做点拿手好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姚说奉天玖福记熏拌鸡架是沈阳第一,老庄说鸡架还是应该按季节吃。夏拌,冬烤,春秋炸。但我觉得作为吃了十多年鸡架的老沈阳人,还是菜市场里铁板鸡架,趁着鸡架没凉透前一路快步进家门,手都顾不上洗,直接戴上一次性塑料手套,从塑料袋里拎出一块上面还冒着热气的鸡脊骨,塞进嘴里狠狠嗦了一口,“这才是回家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个晚上,一箱淡爽喝完,一只鸡的全部部位拆解完,大姚总算冷静下来几分:“你们说咱东北人吃的这些,是不是就老祖宗说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大姚琢磨出来的理论是,这些原本弃之可惜的部位,能在如今的东北如此盛行,靠的就是东北这位共和国长子的努力和创造力。

改革开放初期,东北接受了国家赋予它的工业生产使命,欧美走了数百年的工业化道路,硬是被东北工人们在几十年时间里一点点赶上,其中就包括了养殖业的工业化。容易饲养、在肉类中价格低廉的鸡肉,成为工人云集的东北首选。当时的东北,拥有全国最现代化养鸡场,繁殖出了生长周期快,肉质可口的白羽鸡,让中国养鸡业迅速发展,奠定了中国成为世界三大白羽鸡养殖国之一的基础。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东北已领先全国人民,实现了吃鸡自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不过东北当年相当大的一部分鸡肉用于出口。为配合检疫需求,整鸡需要被分切加工并塑封,留下所谓“边角料”。经济转型的年代,一时半会吃不上肉的东北人,便重拾起了这些当年没有粗暴“放弃”的鸡架当作食材。他们把“无用”的鸡部位,用烤、熏、烀、拌等各种方式,发展成了有滋有味的高蛋白营养来源,也一点点形成了如今几乎解剖学范本的拆鸡文化。

熬过了下岗潮,熬过了最难的时刻,在如今经济逐步平缓的后鸡架年代,东北这种精细吃鸡法反而成了全国罕见的存在。人们纷纷来到东北,学习啃鸡架、吃鸡头、嗦鸡脖、嚼鸡皮… 一些源自东北,开遍全国的熏鸡连锁店,还成了我众多外地好友让人眼红的存在。在他们看来,能够刷着短视频,大口啃着价廉味香的熏鸡架,生活似乎就有了喘息的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有一块鸡会在东北会被浪费,没有一种人生不能在东北找到自己的精彩。东北的拆鸡烹饪,或许永远不会成为日本烧鸟一样的炫技,也不会成为米其林,但它是东北人生命的一部分。或许某个有识之士,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以亚洲始祖鸟的气势,带东北吃鸡文化走出东北,走向世界,也说不定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期作者|吴楠 斯小乐

编辑|梅姗姗 视觉/创意|BOEN

摄影|《风味人间》、小红书@热心市民周女士、独yu份、超人不会飞、小羊困了、安不饱、魔小婷在厦门、多吃废纸、酒仙桥贝鲁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