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治沙看中国,中国治沙看宁夏”。提到宁夏治沙,就不得不谈到王有德。

上个世纪,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党委书记、局长王有德和职工们40多年来风里来沙里去,以“宁肯掉下十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的拼劲,营造防风固沙林60多万亩,有效阻止毛乌素沙地的南移西扩,成就了“人进沙退”的治理传奇。201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王有德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治沙英雄、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有德接受本网记者专访

中国经济网记者裴小阁/摄

初次见到王有德,是在白芨滩防沙林场马鞍山辖区。这里也是2014年王有德退休之后二次创业的主战场。

十年来,从最早的碎石荒原到如今的绿树掩映、花果飘香,王有德将原来的“烂沙坑”变成了“世外桃源”。

之所以没有选择在退休之后“躺平”,王有德这样告诉记者——“过去我治理了一半,现在要把另一半治好!”

“要靠自己发展自己,靠自己来救自己”

白芨滩保护区全境处于黄河以东荒漠化区域。通过防沙治沙提高森林覆盖率、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是保护区的重要任务。

“我在林场工作了40年,办了两件事,一个就是治沙,一个就是致富。”王有德回忆道。

1985年,王有德调任白芨滩防沙林场副场长。彼时的白芨滩林场,风沙肆虐,沙逼人退,林业经营单一、人心涣散。

王有德明白,要让林场活起来,留得住人,就必须推行改革。为了让林场活起来,留得住人,他搬掉“铁交椅”,砸烂“铁饭碗”,让职工“干自己的活挣自己的钱”。当年,全场共完成治沙造林5093亩,比改革前增加了3000亩,成活率达72%,比改革前提高了40多个百分点。为增强防沙治沙的后劲,他又提出了“立足林业促林业,围绕林业发展多种经营,力推林业建设综合发展”的深化改革方案。

为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场职工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的积极性,他制定实施“六个一”治沙目标,严明奖惩机制,鼓励支持职工发展种植业、经果林、苗木产业、养殖业。为让职工搬出“风天进沙、雨天漏水”的土坯房,他四处筹款,将自己、亲朋好友的房子抵押贷款为职工建房。为圆职工子女“求学梦”,他专门制定政策,对林场上学的职工子女实行助学金补助。如今,这些学成归来的林场职工子弟,多数都已成了白芨滩的专家和骨干力量。

多年来,凭着“宁肯掉下十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的拼劲干劲,林场上上下下团结共事、齐心协力,在毛乌素沙地营造防风固沙林60多万亩,将沙漠向东推出去20多公里。实现“人进沙退”的同时,职工收入年均保持12%的增长速度,白芨滩固定资产也由原来的40万元增加到1亿多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今日面貌(无人机)中国经济网记者张相成/摄

正如王有德所言,“不能等,不能靠,不能要,要靠自己发展自己,靠自己来救自己,靠别人是救不起来的。”在王有德的带领下,林场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以林为主,林副并举,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兴场之路。

 “尤其是防沙治沙,要加强责任感”

生命不息,治沙不止。如今,王有德二次创业,再铸辉煌。

2014年,王有德退休后,通过社会力量募集资金,王有德和几位老同志成立了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从事荒漠治理、生态修复事业。过去这些年,王有德和团队累计植树百余万株,生态修复一万多亩。

据王有德介绍,在绿化荒山的同时,马鞍山辖区通过发展经果林,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老百姓的致富问题,“每年雇佣进一千多人,常年从事抚育管理等工作。经济效益方面,现在有桃李杏两千多亩,自身造血作用发挥非常好。尤其是黄杏特别好吃,社会上都在争先调树苗。”

如今,马鞍山辖区已建成劳模主题展馆、多样性植物科普展示馆、科学治沙精神宣讲室和治沙公益林、综合培训中心等,成为全国各地青少年开展研学、思想教育和防沙治沙植树实践等活动的优选之地,每年吸引无数青少年前来参观体验学习。

“我想从娃娃们抓起,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农林行业和治沙事业,把我们防沙治沙的精神传下去。”王有德认为,要从小培养孩子们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美化生活的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意识,“咱们林业建设、生态建设,尤其是防沙治沙,要加强责任感。说到底就是要爱党爱社会主义。只有久久为功,这些人才能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有德(前排左二)劳动间隙与职工交流治沙经验 中国经济网记者裴小阁/摄

一个人的成功往往离不开家庭环境的熏陶。采访过程中,王有德反复提到父母、妻子对其人生的影响,尤其是父亲。“我父亲特别优秀,廉政建设、吃苦耐劳、教育子女等方方面面都是我学习的楷模,我在父亲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中国经济网记者 魏金金 裴小阁 张相成)

(责任编辑:秦佳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