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张近山

在位于浙江杭州的全山石艺术中心二楼,有这样一件展品:方桌上放着一堆白绿相间的不规则物体,有点像变了形的粘豆包。“粘豆包”上明显的人为损坏痕迹,与桌下纸条上“禁止暴力破坏,损坏罚款”的敬告形成对比,显得讽刺而又幽默。

这件原名《家麻将》的作品,原本是用纳米胶、黏土等材料做成的创意麻将,被人为大力捏爆之后难以恢复,不得已才被进行“二次创作”,“巧思”背后满是作者的无奈。

《1818黄金眼》报道截图。图源“1818黄金眼”微信公众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18黄金眼》报道截图。图源“1818黄金眼”微信公众号

今年的中国美院毕业生作品展上,遭到破坏的作品远不止这一件。而就在前不久,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开展后一周内,不少作品也变成了“断壁残垣”——有机械木雕作品的电机因观众频繁触摸操控而损坏,有的装置因为拉扯出现严重变形……这些展品以自身惨状向往来观众发出无声呼喊:提升文明素养,遵规守序观展

讲究秩序、不随意插队、不乱丢垃圾、不损坏设施等,这些都是观看艺术展或者参观博物馆时应当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每一件展品都凝结着创作者的创意和体力脑力付出、物力财力支出,都需要参观者保持敬畏之心、用心珍惜爱护。将心比心,如果自己倾注了大量心血的作品被陌生人肆意破坏,会作何感想,又会有怎样的心情?文明参观是对展品和作者的尊重,也是对其他观展者的尊重,才是看展的正确“打开方式”

道理不难懂,只不过从“知”到“行”还有不小的距离。心理学上有个“破窗效应”,讲的是不良行为可能会被效仿:一间房子有一个窗户破了不修,剩下的可能都会被砸破;一个人拿了不该拿的东西,可能会激发其他人“不占便宜就吃亏”的心理。参观的时候,看到个别人打破了规则,获得了更好看的照片等“甜头”,自己能否抑制住效仿跟风的冲动,乃至于及时制止?大部分情况下安分守己都没问题,碰到自己特别喜欢的展品,能否打消内心“稍微破一下例也没关系”的念头?文明涵养于心,更论迹于行,每一个人举手投足间的文明抉择,才能造就整个社会文明水位的持续提升

有网友发帖指出,类似展览不少展品损坏出自熊孩子之手。由于艺术展览的美育功能,看展打卡近年来在有孩家庭和许多儿童机构间日渐流行。要想提升类似展览的美育效果,除了引导孩子储备好足够的背景知识之外,家长或者集体参观组织方还需做足文明观展教育,给孩子提前上好遵纪守礼这堂课。毕竟,艺术的熏染往往离不开安静有序的环境氛围。

观展亦是观人。人人守住文明的底色,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的丰厚底蕴、万千气象才能更加炫彩夺目、更好滋养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