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文月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前段时间,我们聊过校园里的“烟牌”。最近,有媒体报道称,一种名为“养臭水”的新游戏又在孩子们中流行——将各种废弃物、液体灌入瓶子,“养着”观察,直至颜色模糊、气味熏天,甚至“爆炸”。是不是光听描述,就不由得屏住了呼吸、皱起了眉头?有没有满脸问号,深深感到小孩的世界我不懂?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个现象。

尽管有网友提到,“20年前就在玩,一度觉得自己有化学天赋”“曾把各种饮料混在一起,过段时间看看变成什么”,但表示“不理解”的仍在多数。其实,仔细回想,我们每个人成长经历中,谁没点大人“看不懂”的“黑历史”呢?只不过,凡事都有边界。与自娱自乐相比,“养臭水”危险性更大,也具有公共危害性。成分复杂的“臭水”可能含有致病菌、危害身体健康。一旦爆炸,还可能导致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危害公共秩序,如同一颗不定时炸弹。相关话题下,时有“时刻为爆炸担惊受怕,我该如何劝阻同学别‘养臭水’”的求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友分享的“臭水”图片。图源网络

一句话,“养臭水”,该禁;熊孩子,要管。那么,怎么管?一方面,无论以何名义,行恶搞之实、制造安全隐患,都不可取。以此为契机,做好知识科普、法律后果普及,争取起到解剖一个问题、解决一类问题的效果。另一方面,搞清楚“养臭水”背后的心理,对症下药、治标治本。

为啥要玩又脏又臭又危险的东西?好奇心占了很大成分。处于成长期的孩子们,对许多事物充满好奇,常常不知天高地厚,啥都想试一试。“养臭水”,过程和结果都充满不确定性,满足了孩子们的猎奇心理。比臭、比脏、比谁炸得快,还激起了孩子们的好胜心。而跟风、从众效应,叠加社交媒体的示范带动,也成为助推器。“在网上看到大家在做,我是在模仿。”从“萝卜刀”到“烟牌”再到“臭水”,流行事物的吸引力一再被验证,因为很多时候,它们社交属性强,也关系孩子们在小团体中的归属感、话语权。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在《爱弥儿》中说过,好奇心只要有很好的引导,就能成为孩子寻求知识的动力。我们珍视孩子的好奇心,但也有句谚语叫“好奇害死猫”,成长关键期的少年儿童,分辨力、判断力较弱,对探索边界和行为后果缺乏理性认知,尤需家庭和学校加强引导。讲讲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的鹅颈烧瓶实验——为什么普通烧瓶中的肉汤会腐败变质、鹅颈烧瓶中的肉汤清澈透明?从中,同学们可以学到对照实验的科学方法,了解微生物的知识。生物课上,引导孩子们通过显微镜观察,而不是“酿造”生化武器;劳动课上,教教制作馒头、发糕、酸奶、米酒、豆腐乳,揭开发酵的奥秘……在此过程中,规则教育、安全教育至关重要。涵养真正的科学精神,明晰可为、不可为的界限,才能在好奇心、求知欲的牵引下抵达更有意义的远方。

还要注意的是,不排除有孩子希望通过恶作剧的方式,博眼球、刷存在感。调皮捣蛋,玩大家不敢玩的游戏、做家长老师不让做的事情,是否因为想更合群、与同伴有更多共同话题?抑或希望得到更多关注?还是学习生活压力较大,希望寻找释放的渠道?留意背后渴望被关注、被看见的心理需求,孩子们生活里的“臭水瓶”,或许会更少些。

这正是:

“臭水”该禁,孩子该管。

疏堵结合,治标治本。

大家晚安!

(文|文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