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郭若梅 蒋小天 发自北京 6月17日,内蒙古大学时间利用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最新研究成果《时间都去哪儿了?——中国时间利用调查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时间报告》),介绍2021年中国居民的数字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17日,内蒙古大学时间利用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最新研究成果《时间都去哪儿了?——中国时间利用调查研究报告》。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总规模为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3.0%。

此次发布的《时间报告》介绍,中国居民每日用于视听活动时长最长,平均为每天1.7小时;电子阅读时长平均为每天24.2分钟;网络游戏时长平均为每天9.9分钟,线上社交时长最短,平均为每天1.3分钟。

从趋势上看,《时间报告》显示,2021年居民整体数字生活时间显著高于2017年,居民视听活动时长显著提升,平均每日活动时长均已超1.5小时;网络游戏时间较2017年有所上升,电子阅读时长较2017年略有上升,而线上社交时长与2017年相比下降。

从区域上看,上海市的居民数字生活平均时长最长,达到每天4小时,天津排名第二,海南省排第三。从活动分类来看,天津市居民每日用于线上社交和电子阅读的时长均最长,分别达每天6.5分钟、每天65.2分钟;重庆市居民每日用于网络游戏的时长最长,每天51.8分钟;上海市居民视听活动时长最长,每天175分钟。

值得注意的是,《时间报告》指出,居民的数字鸿沟正在扩大,并对生活产生影响。该书将数字鸿沟分为两级:一级是不同人群在接入信息通信设备及获取信息产品和服务的差距。在其影响下,相对于没有智能手机的居民,有智能手机的人减少了睡眠、吃饭、家务与照料、体育锻炼、看电视以及学生做作业和辅导班的时间。

同时,这一部分人群增加了个人卫生如穿衣、化妆、美发等,以及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时间。《时间报告》分析认为,有智能手机的人对社会的要求和变化更加了解,从而对个人形象有更高要求,因此会花更多时间在个人卫生的时间;同时使用智能手机可能会增加洗漱、如厕等时长。

二级数字鸿沟指的是接入通信设备后使用层面的差距,在其影响下,居民用于睡眠、吃饭、家务与照料、体育锻炼、看电视时间均显著减少,个人卫生、纸媒阅读和学生做作业、辅导班时间显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