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家蔡崇达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2014年,一部叫《皮囊》的非虚构作品成为累计销量600万册的畅销书,让作者蔡崇达被众多读者知晓。2022年蔡崇达出版长篇小说《命运》累计发行50万册,再度引发文坛瞩目。2024年6月,蔡崇达的最新中短篇小说集《草民》由果麦文化策划出版。据出版方透露,该书还未正式上市就获得市场的密切关注,紧急加印10万册。

10年时间,3部作品。蔡崇达围绕着东石镇徐徐展开,探讨人心、灵魂、命运等命题。“2014年,我是既告别家乡又永远无法抵达远方的人,不知道如何展开每个新的日子,十年后的如今,我终于把故乡生下来了。我因为回家而自由了,也因为回得了家而更有力量去往远方。”他表示,以后十年内不会再写东石镇的故事,“故乡三部曲”系列也就此收官。

近日,蔡崇达携新作回到故乡福建泉州,在新书分享会上讲述他的文学与故乡的关系。他特别感谢了家乡,感恩自己能被这个地方塑造,并有机会呈现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构成了他内心的秩序,支撑着他的生长。“我现在终于能够长出一部分呈现它的样子,我成为我家乡的一部分,家乡成为我的一部分,我非常感激这片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布会现场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书写如野草般坚韧的普通人生命脉息

跟《皮囊》《命运》一样,在《草民》中,蔡崇达围绕着故乡福建泉州沿海小镇东石镇展开讲述。借由身为作家的“我”之眼,讲诉了黑昌、蔡耀庭、秋姨、曹操等老中青三代普通百姓的生命脉息故事。在短短七篇里,亲情、爱情、友情互相交融,编织成东石镇上一支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歌。七个故事相互独立,但其中的人物却又互相关联,看似是个人的故事,实际上它们却像草根一样盘根错节地纠缠在一起。写的是东石镇上的故事,却能让读者从中看见自己的故乡。

据蔡崇达讲述,因为父亲患病,少年时代的他度过了一段非常艰难的贫困岁月,“现在回想起来,支撑着我们家度过最困难时刻的力量,来自无数看起来毫无力量的普通人,这样的一群人往往最愿意在你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支撑对方,因为他们的生活不易,所以能理解你的不易,就像草一样,看起来很弱小,大风一吹就倒,但草的根部相互连接、相互支撑、相互陪伴。在我看来,这可能就是构成我们这个世界、我们整个人生历程最重要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分享现场合影

蔡崇达直言,想写的是海边斑驳的草地,而不是修剪整齐的草坪。整体采用粗砺、壮硕的叙事质地,人物关系交错,像草根相互纠缠。他以人物群像的手法,力图呈现大潮之后“晒”在沙滩上的众生相,写尽这片土地上的普通人既平凡如常、又充满着离奇色彩的一生。在他眼中,他们是如此坚韧的、渺小的、又伟大的。

文学评论家李敬泽为《草民》撰写了序言。他认为,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写过一部《野草》,野草被编码、抽象,野草成为庞大的隐喻,鲁迅何其大,蔡崇达何其小,他全力以赴,回到他的小,守住他的小,他解码“野草”,解密“野草”,让草回到草自身。他表示,回到草自身,随风俯仰,同时紧紧抓住土壤,草必须成片,必须在底部连接,草的生命不是为了让他人欣赏,草必须如其自身一样生生不息地活着。“草的经验、草的情感、草的伦理、草的希望,蔡崇达写这一本书,如同一棵草摹仿一棵草、一棵草连接延伸到天边的无数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把故乡的生活经验转换成文学的经验

《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对蔡崇达的写作给予点赞,“小说《草民》里有一种精神的贵气,而这个贵气是从小说的底部生出来的一种力量,它的所有故事让我们感觉到总有一种很特殊的能量,它远在天边照耀着我们,它又近在眼前培育着你,抚育着你。这部小说可以看成一部长篇小说,也是由七个故事构成的小说,最重要的意义是我们看到一个更新的蔡崇达,更大的蔡崇达,更有前景的蔡崇达。”在他看来,《草民》以诗性的哀感记述感恩,以故事的可信积淀信念,日常传奇推涌人生命运的波动,远景近亲隐现人间情义的光源——《草民》是蔡崇达和笔下心怀善美的小人物们建造的文学山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草民》

《花城》杂志主编张懿与《当代》杂志主编徐晨亮来到发布会现场,对蔡崇达的故乡文学书写进行了分析。

张懿说,蔡崇达“故乡三部曲”的三个书名都是非常有分量,“但他落笔的时候是充满非常的温柔,就是他的慈悲心是跟他这片土地的精神气质是密切相关的,因为闽南跟广东跟潮汕在某种气质上是有一种相连。他这种质朴,非常坚韧,还有贵气,他整个作品、书名和他的内容,呈现了一种朴实而高贵的文学气质。”在她看来,《草民》与《皮囊》《命运》一道,勾连起充满温情和烟火气的海边小镇世相地志,具有精神疗愈的功效。

在徐晨亮看来,蔡崇达小说标识性的元素很多,在文学上作出了非常独特的探索性。蔡崇达把他自己这种故乡赋予他的生活经验变成一种文学经验,把文学的经验用小说的方式成为文学的坐标,这可能是来自他个人更广阔的参照系,包括他对于小说本体自身的一个经营,一个收获。他认为,蔡崇达决意为这些被困住、被绊倒,又拼命扛起自己的凡夫俗子立传,兼备中古经变画师的虔敬心与现代小说作家的信念感,“他确信,虚构之刀唯有被个人经验开刃,方可刺穿属于我们时代的情感结构,绘出有情众生的形影、定格有待命名的时刻。”

(图片由果麦文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