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序言:

公元前260年农历7月,俗称鬼月,相传这个月会鬼门大开。

炎热夏日里的长平(如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战云密布。黑、红双方战阵之上军旗猎猎,战马嘶鸣,当时天下最强的两支军事力量在这里对峙厮杀,一场空前绝后的惨烈战役进行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这场战役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要知道,在当时的欧洲,上千人的战斗就是大场面,而中国在两千多年之前,长平之战双方投入兵力已超过百万之众。

战役规模之大,尚在其次,就其残酷和惨烈方面论,在中国战争史上毫无争议地排在榜首,没有之一。令人窒息恐怖的“流血漂橹”一词,已经不足以形容这场大战的惨烈程度。

这场战役虽然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战略决战,但其历史意义和影响巨大而深远。

秦国在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白起的指挥下,打赢了这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此役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至此之后,秦军的虎狼之师面前,再也没有可称得上对手的军事力量存在,中间虽有小的起伏,但秦国统一天下大局已定,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了。

而赵国经此一役元气大伤,惨烈程度空前绝后。历史上再也没有将“全军覆没”这个词,演绎到如此彻底的程度——赵国战前45万大军仅剩240名年龄尚幼的士兵回归。

一场战役,其中交战一方45万人伤亡,遍观中国历史也已经够得上惊世骇俗了,但请注意,在这里是赵军单方面死亡45万人而不是伤亡。

这个触目惊心的数字,也就意味着根据人口比例,赵国精壮男丁几乎损失殆尽而大多只剩老幼妇孺。

史书记载:“赵人大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曾经意图并且有实力灭掉秦国的军事强国顿时陷入了苟延残喘之境,再无回天之力。

如果说历史学家公认此战为战国历史最后转折的话,那么公元前260年这个“鬼月”则是历时五个月的长平之战中,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转折时刻。

众所周知,临阵换将为兵家大忌。但这场旷世大战的诡异之处在于,双方都在这场战事最关键时刻临阵更换了主帅。

此时,秦国的君主是已经执政了46年的秦昭襄王嬴稷;而赵国的君主为刚刚亲政不到5年的赵孝成王赵丹。

先更换主帅的是赵国。此时,率25万赵军秦军已经对阵较量了三个月的老将廉颇,被军事新星、将门之后的赵括替代。陆续增加的兵力再加上最后赵括带来的援军,赵国在长平之战投入的总兵力已达45万。

赵括的父亲是赵国名将赵奢。九年前,秦军越过韩国进攻赵国,被赵奢击败于阏与(今山西和顺西北)。阏与之战后,赵孝成王的父亲赵惠文王赐给赵奢的封号“马服君”(马服,战国赵地地名,在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北),与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齐名。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论战谈略,无人可比。在与他的父亲谈论战阵布设之道时,往往连战功卓著的赵奢也辩不过他。因此,他众望所归地成为赵国一颗冉冉升起的军事新星。

另一方率20万秦军攻赵的,开始是秦国的左庶长王龁,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将领出手不凡,短短3个月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拿下赵国两道防线,使赵军折损“一将六尉”,赵军相当于一场大败。

史书记载,赵孝成王得知战报后的反应是“怒廉颇军多失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野战不是秦军的对手,廉颇下令坚壁清野,改对阵为据险坚守,意图以时间换取空间,消耗劳师远征的秦军后勤与意志。

随着赵孝成王的临阵换将,老辣的秦昭襄王也出手了——他秘密委派威震六国的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取代了有功无过的王龁。

秦昭襄王一边严格封锁了白起到任的消息,一边倾举国之力征集15岁以上男子,先后又将40万左右兵力投入长平之战,自己也离开国都亲自至前方压阵助威。至此,秦军在长平之战投入的总兵力已达60万左右。

白起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类拔萃的军事家。因“每战必胜”而得名“战神”,又因“每胜必屠”而得名“人屠”。

双方这次不约而同的换将,最终决定了这场旷世大战的走向。

诚然,表面上看秦昭襄王的老辣和赵孝成王的轻率产生了巨大的反差对比。赵孝成王在这个炎热的“鬼月”,为做出轻率愚蠢的换将决定,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

但让我们抽丝剥茧,深入细究其前前后后,其背后的原因并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在引发大战的原因和临阵换将这个问题上,赵孝成王也并非那么轻率愚蠢,实是是有着真正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

但军国大事,为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一招失措,满盘皆输。虽然年轻的赵孝成王付出了一笔昂贵的学费,但狠辣的对手也并没有给他留下任何反省的机会和翻盘的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这场大战,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两国不约而同地在战役最关键的这个时刻临阵换将?暗流涌动的背后又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内在因素?

进入七月的长平,战役虽然已经打了三个月,但究其源头,这场事关两国命运的战略决战,从两年前就开始了……

一,起因:

公元前262年,长平之战的前两年。

秦军大举东进直插韩国,拦腰将上党郡与韩国国都新郑切割开来,使之成为一个孤悬在韩国之外的一个战略板块。

上党郡共辖大小城池17座,从经济上看是个丰胰之所,从军事上看是个战略要地,对秦、赵、韩三国都十分重要。

再往前看,公元前269年,秦军越过韩国进攻赵国的阏与,被赵括的父亲马服君赵奢击败。兵败之后,秦国认识到要越过韩、魏攻赵是不可行的,欲取赵国就必须拥有长平高地。

而上党郡居高临下俯瞰长平高地,控扼太行八陉中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四陉。

轵关陉连接河东郡与河内郡,是关中东向今河北的捷径。太行陉、白陉和轵关陉一样,不仅是是古河内地区的偏门,也是河内进入上党的孔道。其中滏口陉最重要,不仅联系上党和邯郸,还控制着赵都邯郸与故都晋阳的联络要道。

因此,上党郡对秦、赵两国而言,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从公元前290年魏国将河东郡(今山西西南部)400里之地献给秦国,这一春秋霸主晋国起家之地,经过秦国30年的苦心经营,到长平之战前已成为秦军在山西东南与韩、赵作战的后勤基地。

曾经强大到不可一世的魏国衰败后,韩国成为秦国东出直接面对的国家。相国范雎在秦国实施“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即先把军事重点放在离秦国较近的韩、赵、魏三家,而暂时对较远的齐、楚采用威胁加利诱的手段先稳住而不与之发生军事冲突,进一步破坏了东方诸侯国的“合纵抗秦联盟”。

然而对秦军而言,真正的对手只有一个。

赵国虽然是战国时期的一个新兴国家,但在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从军事到政治上都焕然一新,尤其是建立了冠绝天下的的骑兵部队,更是威震四方。赵武灵王时期赵国一举攻灭中山国,收服林胡、楼烦等强悍的游牧民族,向北拓展疆域千里以上,使赵国成为“头部”军事强国。

军备强盛时期,赵国曾经有灭掉强大秦国的企图和实力。赵武灵王曾经亲自乔装使者入秦,考察秦国地形,意图于九原出击绕开函谷关攻灭秦国。

因此,在秦军的眼中,唯一称得上等量级的对手已经只有赵国,一切都在为击败赵国做准备,连续八年的军事行动像浑然一体的一系列组合拳,显示出对上党郡的志在必得。

公元前268年,秦军经轵关陉夺取魏国怀邑。怀邑地处丹水入黄河咽喉,控制怀邑就相当于封锁了上党地区对外联系的水路渠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前264年,时任秦国大良造的武安君白起率军攻陷韩国九座城池,完全控制了河东郡。重要意义在于,此地即成为之后秦、赵两国进行长平之战的大后方。

公元前263年,白起再经轵关陉东出河内郡,第二年攻陷野王(今河南沁阳),一分为二地将上党郡与韩国都城新郑的联系完全截断。紧接着,白起又控制了太行陉,至此,上党郡成为了一个孤悬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恒惠王十分惊恐,秦军如直接南下新郑,弱小的韩军根本无力抵抗,他急忙派阳城君出使秦国,以割让上党郡给秦国的条件,请求秦昭襄王息兵。但秦军的目标显然不是韩国,取得上党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攻赵国而得到战略主动权。

然而,历史就是这样的波诡云谲,谁能想到,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小小郡守,在这个时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决定性作用,直接提前激化了秦、赵两个军事大国的矛盾,引发了这场旷世大战。

上党郡守冯亭在这个时候,走进了历史舞台的中央。

在韩恒惠王下令冯亭直接向秦军投降时,冯亭顿时陷入了两难境地。他和上党郡的百姓不愿意向虎狼之师投降,但区区一个上党郡根本不可能与强大的秦军抗衡。

冯亭很清楚眼下即便将上党郡献给秦国,只能暂缓秦军灭亡韩国的步伐,要解决根本问题,韩国只有与另一个强大的军事强国赵国联手抗击秦军。

那么,与其现在将上党郡献给秦国,倒不如献给赵国,如此秦国必然对赵国用兵,冯亭想以此换取韩、赵联合以抗秦国。

共辖17座城池的上党郡,无疑对赵孝成王是个巨大的诱惑。而正是冯亭这次有意无意的驱虎吞狼、逼赵抗秦之计,直接引发了这场堪称古今第一惨烈的长平大战。

二,决择:

赵孝成王得知此事喜忧参半,当时赵奢已死,蔺相如重病之中,廉颇又带兵在外。于是赵孝成王只能与他的两个叔叔商议此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平阳君赵豹主张决不能接收上党郡。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冯亭不将上党郡献给秦国而献给赵国是祸水东引,接受上党郡会直接引发秦、赵冲突,弊大于利,得不偿失。

赵孝成王又与身为相国的叔叔平原君赵胜商议时,却得到了与赵豹相反的建议。

赵胜认为,一个国家经常发动百万大军作战,经年累月的攻打,也难以攻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到17座城池,这是大利,不能失去这个机会。

赵孝成王对赵胜的建议极为赞同,毕竟不费一兵一卒一下白得17座城,功莫大焉。但他毕竟还依然还保持着足够的清醒,他反问赵胜:“接受上党郡,将激怒秦国,他们必然会派白起来进攻赵国,我们有谁能是武安君的对手呢?”

赵胜胸有成竹:“秦有白起,我有廉颇。虽然廉颇野战不如白起,但守城却是绰绰有余,完全可以抵挡秦军。”

赵孝成王听从了平原君赵胜的建议,封冯亭为华阳君,派平原君赵胜去上党接收土地,同时派廉颇率军25万驻守长平,以防备秦军来攻。

于是,此举直接引发了长平之战的爆发。

有人说正是赵孝成王的贪婪和平原君赵胜的不识时务,造成了赵国的万劫不复。深入考证一下,赵孝成王虽然年轻,但还不至于如此不分轻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尤其是号称“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因此建议而在以后的中国历史上毁誉参半,司马迁、苏辙等历史名人对赵胜此举莫不深恶痛绝,不惜重墨而留谤言于后世。

但深究其人观其品德,平原君赵胜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观其政绩,他能够联合有能力的人,纠正君主的错误,使国家消除了祸患,是辅助国家安定的能臣。

后来在长平之战两年后,秦军再一次包围了邯郸城,在赵国几乎无兵可用的情况下,赵胜挺身而出,带几个门客到楚国说服了楚考烈王,又说服了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终于挽狂澜于既倒,自己亲率三千敢死队,与楚、魏两国援军联手打败了强大的秦军。此历史事件可充分证实赵胜的机敏与果敢过人。

那么,是什么让赵胜和赵孝成王“利令智昏”,做出接手上党郡的最终决策呢?

毫无疑问是上党郡战略位置的重要性。

对秦军而言,上党郡进可攻退可守,进攻不出两日便可直取邯郸退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事实证明,说上党地区为赵国国都邯郸的生命线一点都不过分,上党郡一旦归于秦国,赵国在战略上将处于极其不利的境地。

表面看似赵豹之言有理有据,但面对此更深层次的现实,赵胜和赵孝成王难道会有其他选择吗?何况做出此决策的背后,还有自己颇以自傲的军事实力做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收上党郡的决定,就这样定下了。赵孝成王和平原君赵胜不可能不充分考虑到了此决定带来的后果和得失成败,做出这样的决断,是有其充分合理性的。

打仗实际上打的是后勤。按照军事常识,上党郡离秦都咸阳足有500多公里,而距离赵都邯郸则几乎仅有一步之遥。面对劳师远征、不适合打持久战的秦军,平原君赵胜有足够的信心以守为攻,静观其变。

但值得一提的是,年轻的赵孝成王在做出这一国运攸关的重大决策时,尽管再三斟酌,仔细审核,但在这一棋局对弈中面对秦昭襄王,还是输在了临机应变。

不及对手棋看三步、老辣狠绝的同时,最重要的是,他还是低估了秦昭襄王欲倾举国之力打赢这场战略决战的气魄和决心。

公元前262年初夏,赵国正式宣布接收上党郡17座城池。

从无理尚且要寻衅的秦国眼皮底下虎口夺食,谁都知道意味着什么。

很快,秦军就做出了反应,20万虎狼之师开始向上党以西的少水河推进,这条几乎贯穿整个上党地区的小河,成为了牵动秦、赵两国战争机器的最后一根保险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惨烈战役开始了倒计时。

三,爆发:

公元前261年,秦昭王置上党郡于不顾,先派兵攻占了韩国的缑氏(今河南偃师市南)和纶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然后撤军。此举以在攻击上党郡之前,有威慑韩国、同时警告、敲打其他诸侯国之意。

公元前260年初,秦昭襄王派左庶长王龁率秦军20万攻打上党郡,冯亭率全郡军民弃守上党郡,退入赵国境内。廉颇在长平一边备战,一边接应纷纷逃入赵国的上党郡军民。

同年4月,已占领了上党郡的王龁率秦军渡过少水河向长平赵军发起攻击,长平之战正式拉开帷幕。

赵孝成王命令廉颇出滏口陉对阵迎战秦军。双方在长平以西的空仓岭一带展开了激烈的遭遇战。

廉颇早已按照山川形势布置了由东向西的三条防线:百里石长城防线、丹河防线、空仓岭防线。如果一开始就采取主动防守,伺机袭扰的战术,那么长平之战可能会是另外一种结果。

但是廉颇开始根本没有将差不多与自己孙子同年龄的王龁放在眼里,他的眼中只有秦国的战神白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安君白起过于耀眼的光芒,使与他同时代的秦军将领全部黯然失色。但事实证明,如今不到三十岁、后来终成一代名将的王龁自长平之战开始,也将显示出耀眼的军事才能。

在空仓岭前的玉溪河谷阵地战中,廉颇主动出击与秦军展开了对攻。当时天下最强两支军队面对面开始了长平之战的第一次碰撞。

弓步兵列阵在前,兵车在后,左右是骑兵。开始了一波又一波的冲杀。一时兵戈相交,血肉横飞,喊杀声震天。双方将领指挥有方,士兵均训练有素、有条不紊。虽如此,但还是秦军逐渐占了上风。

此因秦国在孝公时期商鞅变法时,经济得到发展,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举国重农抑商,禁止民间私斗,大力实施军功爵制。

军人唯一可得到奖赏而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就是看斩下多少敌人的人头,按照军功大小确定爵位和田宅。争取军功,成了秦国从上到下每一个人提升社会地位的唯一途径。

因此,秦国士兵在战场上无不悍勇争先,斗志昂扬,以一当十。只要将领指挥得当,秦军逢战之时,意志、气概和狠辣之处无不碾压对手,威震六国。因此才得有“虎狼之师”的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野战更是能发挥秦军战斗力强的长处,而赵军靠“胡服骑射”而闻名的骑兵,在长平之战的史料中找不到去向。细推一下,由于骑兵在山地战中几乎派不上用场,因此,主要的骑兵部队应该是由另一名赫赫有名的名将李牧率领,正在北方抗击匈奴。

相比之下,反倒是秦军步骑混合部队中的骑兵在王龁的指挥下灵活多变,在多个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一、二、三号坑中可窥见一斑。)

于是,长平之战赵军以步兵和兵车为主的常规部队如今阵脚被秦军冲开,赵国一个名叫茄的裨将被秦军斩杀。

就这样,主动出击的赵军在第一场遭遇战中损兵折将,以失败告终。面对首战告负的不利局面,廉颇命令退守空仓岭防线全线转入防御。

公元前260年6月,开战已经两个多月了,赵孝成王越来越沉不住气,多次遣使催促廉颇出战。他焦虑的并不是前线的战况,而是后勤补给。

那时的军队不是职业化,军队中都是忙时劳作、闲时训练、战时上阵的农民。如今除了廉颇率领的二十多万士兵,还有源源不断的援军派往长平前线,眼看着已经误了春耕面对迫在眉睫的秋收季节,而举国的青壮年劳动力十不存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眼看前方供给逐渐紧张,后方无人参与秋收而导致军粮无以为继,赵孝成王所能做的就是不断往前线派兵和催促廉颇出战,尽快结束这场越滚越大的战役。

当然这是赵孝成王的考虑,而战争的胜败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手握数十万士兵生死命运的前线最高指挥官廉颇,第一要考虑的是军情。

赵孝成王对廉颇的催促几乎没什么作用。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将生性倔强耿直,早在赵孝成王的父王赵惠文王与蔺相如一起去赴秦昭襄王的渑池之会时,临行前廉颇曾对赵惠文王直言,如若赵惠文王没按照约定时间归国,廉颇就即刻立新王继位。

也就是在这次渑池会上,蔺相如大放异彩,“完璧归赵”就出于此,他既保全了赵国的玉璧,又没给秦国落下把柄,还为赵国赢得了一个好名声,蔺相如也因之声誉鹊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后,才产生了众所周知的历史佳话——“将相和”。

赵惠文王是一代明君,他极其信任廉颇,根本没有在意廉颇直言不讳的犯忌之处,但这也侧面反映了廉颇的耿直倔强,他对战场和军情的认知和感知能力自非常人所能比拟,将在外,在军国大事上廉颇历来是坚持己见,不会受到君王的影响。

就在赵国的君臣意见不统、相持不下时,秦军又发起了一连串猛烈的进攻……

四,鏖战:

玉溪河谷地之战后,廉颇退守空仓岭。

在这里,廉颇修筑起一道长长的防御城墙,叫做西垒壁。

在第二道防线的丹河西岸,空仓岭东麓的山脚下,依上至下在道路两侧修筑了两座大型堡垒——“东鄣城”和“西鄣城”,合称“二鄣城”,每个堡垒安排两个都尉领兵据守,并互为策应。

二鄣城与丹河东岸的“光狼城”遥相呼应,而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双方六、七月的交锋只有短短数语:“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史记》并没有详细记载战役经过,但按照这一记载,只是说明了赵军开战以来一直是损兵折将。但根据地图细加推演,并不难还原当年的黑、红对弈。

四月在玉溪河谷地是赵军主动出击,野战被秦军所败,一员裨将被斩。

而六月则是在赵军全线退守的情况下被秦军攻击,夺取了二鄣城,并斩了赵军东、西鄣城两个堡垒领军防守的四个都尉。

进入七月,秦军攻取西垒壁,又斩了赵军两个都尉。

一将六尉被杀,防线一再失守。这已经是赵军历史上罕有的大败了。

攻也败,守也败。那么为什么精于防守的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廉颇会失去坚固的防线而一败再败呢?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有疑问,按理说秦军的攻击应该是由西向东,要先拿下西垒壁,才能攻取“二鄣”。那么为什么是先攻取了“二鄣城”,返回头去再攻取西垒壁呢?

这两个问题都是因为独特的地形所决定的,史书并没有详细记载。

前面说过,太行陉、白陉和轵关陉一样,不仅是是古河内地区的偏门,也是河内进入上党的孔道。

秦军早在四年前,时任秦国大良造的武安君白起率军攻陷韩国九座城池,完全控制了河东郡以后,三年前再经轵关陉东出河内郡攻陷野王(今河南沁阳),一分为二地将上党郡与韩国都城新郑的联系完全截断。紧接着,白起又控制了太行陉,至此,上党郡才成为了一个孤悬之地。

而“二鄣城”的左后就是太行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行陉正是可以从南面的河内天井关直取西鄣城的一条小道(见图)。天井关一路的五千秦军抄了赵军的后路,奇兵突袭并拿下“二鄣城”后,与正面攻打空仓岭的王龁军夹击了西垒壁的赵军。

秦军的强弓劲弩天下无双,攻城拔寨自是首屈一指,可并不是仅仅善于野战。侧后的另一路秦军打了赵军一个措手不及,在秦军凌厉的攻势下,廉颇下令放弃空仓岭防线,赵军撤到丹河东岸,退守第二道防线。

战场正式进入了长平地区。

廉颇初战是主动出击,防守空仓岭防线客观上看有地理上的先天不足。但廉颇毕竟是一代名将,他也并不是守不住第一道防线,只是自己的侧后有隐患,退缩防线是为了不会影响到战略性大局。

因此,他退守丹河防线的同时,加固维修并将防守重心放在最后一道防线——“百里石长城”。因为这里,再也没有能让秦军抄后路的任何可能,是赵军最稳固的防守依仗

此防线有延绵百里的堡垒,中间只有一处名叫“故关”的天然隘口,地势陡峻,通道狭窄,易守难攻,在这里,秦军的优势根本无法发挥。同时,制高点大粮山和韩王山可鸟瞰丹河河谷数十里,敌我动静,几乎全被廉颇掌握。

廉颇扬长避短,使秦军再也无法前进一步,战役进入了相持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某种角度来说,军情进入了对赵军相对有利的局面。

但赵孝成王显然不这样看,一败再败的情况,使他忍无可忍:“怒廉颇军多失亡”。

然而让他寝食难安的并不是战况,前线几十万大军的粮草已经难以为继,眼看秋收在即,青壮年劳动力却大多源源不断地派往长平前线。赵孝成王实在没什么好办法,只能遣使去齐国借粮,但至今没有任何消息。束手无策的同时,他能做的只是不停催促廉颇出战。

而作为一代名将、三世老臣的廉颇很清楚目前的军情,野战根本不是秦军的对手,盲目出击只会导致战略性失败。前两次的较量让他深知劳师远征的秦军力图的就是速战速决,最害怕的就是消耗战。

因此,廉颇心中早有定数,只有倨险固守,以持久战的形式去消耗秦军,才是打赢这场战役唯一正确的战术方式。

战场上一时陷入了僵局,但在这个闷热的“鬼月”,双方围绕这场战事,暂时转入了战场背后政治上的争斗较量,并且不约而同地放出了这场战略决战的胜负手……

五,布局:

长平前线两军进入了相持阶段。这时,一条流言在赵国境内广布流言:“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

紧接着,赵孝成王很快做出了两个决定来增大赵军速胜的筹码:增兵和换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显然那条流言是秦国的计谋。然而,仅凭一条流言就能让赵孝成王做出了临阵换将的重大决定,显然是不可能的,这里面也实有赵孝成王不得已而为之的理由。

赵国当时的总人口约300万左右,按男女对半计算,男性总数约150万,再除去老弱病残和幼儿人数就不难看出,如今赵国的青壮年男丁几乎都长期脱离农业生产或征战、或备战军旅,完全依赖后方供养。

误了春耕,又将错过秋收,对于一个主要依赖农业的古代国家而言,将产生动摇国本的灾难性后果。

且不说李牧在西北方面抵抗匈奴的兵力,目前最紧要的长平前线几十万大军,每天都要要消耗掉堆积如山的粮草,廉颇的坚守战略在消耗秦军的同时,也在时刻考验着赵国后勤补给的承受能力和君臣们的精神忍耐力。

显然,军事和经济上的双重压力,使赵孝成王此时的忍耐力和精神承受力已经达到了极限。

而与年轻的赵孝成王相比,秦昭襄王老辣的政治、军事经验、精神承受力和对机会的把握能力,此时发挥了极为关键和重要的作用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农业生产能力远远大于赵国,何况供应粮草的除了关中,还有蜀郡。后勤补给方面,只有一个运输问题,这与赵军有本质上的不同。

前面说过,三十年前秦国从魏国手中获得了河东郡四百里之地,使这里早已成为秦国对付韩、魏、赵的大后方。八年前,秦军经轵关陉夺取魏国怀邑,封锁了上党地区对外联系的水路渠道。四年前,白起率军攻陷韩国九座城池,完全控制了河东郡。

这一系列落子的重要意义在于,这些地方都已成为之后秦国进行长平之战的大后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秦昭襄王显示出了倾举国之力打赢战场战略决战的魄力和决心。他亲自监督做好关中粮草运输的转运的同时,命令蜀郡的粮食物资也源源不断地向这里集结。另外广泛动员民众支前参战,真正做到了男当战,女当运。

两个君王运筹帷幄的水平高下立判。秦昭襄王硬是将秦军的短板成了赵军短板。本来是劳师远征的秦军拖不起,这下拖不起的一下子变成了赵孝成王。

实际上,赵孝成王最大的失策不是接收上党郡的“贪心”,上党郡对赵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即便自己不占,也不能眼睁睁看着落入敌国之手。

另外一方面,也不是他临阵换将的“昏聩”,赵军的粮草实在拖不下去了,廉颇进攻败,防守也败,损失一将六尉,导致赵国历史上罕有的大败后还不听招呼,临阵换将也情有可原。

个人认为,赵孝成王最大的失误在于外交。

早在六月,赵军玉溪河谷地出击失败,后又被天井关秦军夺取了“二鄣城”,尚未攻下西垒壁之时,赵孝成王召集群臣召开了一次会议商议对策。面对败绩和廉颇的坚持己见,使赵孝成王十分恼怒,要领兵亲上前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蔺相如病重不能出席,大臣楼昌主张派特使去秦国求和,受到大臣虞卿的强烈反对。

虞卿认为在秦军占优势的情况下去求和,主动权在秦国,根本不会有好的结果。他同时献策:不如建议派人游说其他五国,主要是魏、楚、韩三国合纵抗秦。

在当时的情况下,虞卿的主张无疑是一个极好之策。

第一,“合纵连横,以抗秦国”,以前早有惯例,并且取得过很好的效果。面对秦军的虎狼之师,相对强大的赵军如被击败,其他五国也都唇亡齿寒,相当于完全丧失对抗秦军的实力和资本。因此,他们选择出兵的可能性极大。

第二,对齐、楚、燕、韩、魏国而言,如今合纵连横的情况好于以前。因为现在秦军强盛,赵军也不差,两军对峙于长平,秦军远征似乎已呈强弩之末。对五国来说,合纵抗秦的诱惑力大于以前。

第三,即使没做到完全的合纵连横,如果秦国听到此消息,也极有可能因畏惧而退兵。

事实证明,在长平之战两年以后的邯郸保卫战中,赵军几乎无兵可用的情况下,魏国和楚国还是派出了援军。平原君只率三千敢死队与魏、楚联军一起,依然击退了强大的秦军。

遗憾的是,年轻的赵孝成王听从了楼昌的建议——遣使者郑朱去秦国求和。

这个决定才是致命的……

六,换将:

在这个问题上,年轻的赵孝成王的对形势的判断、对机会的把握以及意志的坚韧方面,与政治经验成熟老辣的秦昭襄王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成了影响了战场战略决战的胜负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收上党郡和临阵换将,这两个是导致长平之战爆发和胜负最关键的因素。但对赵孝成王来说,一个是根本没得选择;另一个也有不得已而为之的原因。

但这次与秦国求和的决定,使得赵国的处境更加孤立,成了赵孝成王主观上犯的最大错误。

秦昭襄王也正在为战场战略决战殚精竭虑,出兵上党郡之前,他先派兵攻取韩国的缑氏和纶氏,对韩国做出震慑,就是怕秦、赵开战时韩军出兵协助赵军。如今他最大的担心是害怕赵国合纵楚、魏两国。

赵国遣使求和,老谋深算的秦昭襄王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秦昭襄王用最隆重的仪式接待赵使郑朱,并大举造出声势。但这些高规格接待不是给赵国看的,而是让其他五国知道,秦、赵正在议和。咸阳驻有各国的使者,消息很快就会传到各个国家。

最其重要意义在于,此举彻底断绝了其他国家在长平之战期间,出兵援赵的可能。

任何一个政治决策上一个微小的因素都可以决定战场的胜败,何况这样的重大决策。秦国在长平之战投入的成本,已经远远超出上党郡本身的价值,秦昭襄王为了一举消灭赵军主力,如今已经决心毕其功于一役,倾举国之力去打这一场战役,怎么可能与赵国言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位比自己年长近40岁的秦昭襄王面前,赵孝成王确实太过稚嫩。

郑朱入秦,已有一月,到现在没有任何结果。面对接下来随着西垒壁的丢失,空仓岭防线全面失守。战事愈加不利,粮食又即将消耗殆尽,再加上廉颇的固执己见,他可以做的,也只能是增兵换将,以求速战了

接下来考虑的是换将人选。当时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尚且年轻,而且还肩负着赵国驻守西北边境重地抵抗匈奴的重任,故此不在考虑之列。

当时,有一名绝世名将也在赵国,他就是扶助微弱的燕国,连下齐国七十余城的战国名将乐毅。这位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军事家之一的乐毅在即将灭亡齐国之际,受到齐惠王的猜忌,后派骑劫替换了乐毅。

燕惠王的临阵换将,导致了只剩两座城池的齐国伺机反攻,田单火牛冲阵,将七十余城尽数收复。燕国前功尽弃,乐毅无奈投奔赵国,被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但因乐毅的儿子还受封于燕国,乐毅尚往来于燕、赵之间,赵孝成王怕乐毅人心未附,自是不放心将赵国军权放于乐毅。

这时,“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的流言在邯郸传播,这个秦国的反间计赵孝成王肯定是不会轻易相信,尤其是廉颇要投降秦国。

但这条流言倒是给在换将人选上捉襟见肘的赵孝成王提了个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召见赵括,并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秦将若是白起,我可能还不好对付。今为王龁,他与廉颇不分高下,但换上我打败他应该不在话下。”

赵括的父亲马服君赵奢是唯一一个在大规模野战中大败秦军的将领。俗话说虎父无犬子,赵括熟读兵书,深谙兵法之道,曾经多次襄助其父亲取得战争的胜利,论战谈略,他的父亲也往往辩不过赵括。

在赵奢死后,赵括更是继承了其父亲马服君的爵位,并著书立说,天下无人不知,许多人都慕名而来拜谒他。一时之间,赵括名声大噪,甚至到了与孙子、吴子等人也可相提并论的地步。

史书上没有记载赵括的具体年龄,但大体推断,长平之战时赵括大约36到40岁左右。

早在二十年前(公元前280年)与齐国的“麦丘之战”中,赵奢带着自己才十几岁的赵括出战,后来就是靠儿子赵括的计谋,赵奢才漂亮地打赢了那场战事,不然那一战赵奢很难拿下麦丘不说,还很有可能身败名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使这样,赵奢仍然认为自己的儿子赵括并不适合统领大军担任主将:“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意思是用兵是时刻变化的,不能够全靠推演。这样决定一个国家生死的大事,赵括却说得那么容易,若用赵括为将,赵军必败。

病重的蔺相如也认为赵括华而不实,“不知变通”,坚决反对赵孝成王临阵换将,并告诫赵孝成王:“若要用赵括领兵,就好像粘住调弦的琴柱再弹琴,肯定弹不出好听的音乐。赵括只懂得纸上谈兵,并没有实际领兵的能力。

就连赵括的母亲也是闻讯立刻面见赵王,坚决反对自己的儿子统兵出征。然而,这时的赵孝成王显然已经没有了其他选择。

如果说赵国的军事新星赵括的声望和口碑,还不足以使赵孝成王下定决心,主要最终打动赵孝成王的,是赵括在战略战术上的看法与自己高度一致——那就是长平之战要转守为攻,宜速战速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况在九年前赵国大败秦军的阏与之战中,廉颇曾断言因路途遥远而无法战胜秦军时,赵括的父亲赵奢不是也挺身而出,率军击败了强大的秦军吗?

至于赵括没有独立带兵的经验和蔺相如的质疑,赵孝成王认为当初田单、赵奢等名将首次拜将出征之时,也没有丝毫经验可谈,但是他们依然能首战即胜而成为一代名将。以赵括先天优于他们的才能和声望,也一定能够出师告捷、力挽狂澜。

事实上,即使秦国不实施反间计,赵括也是赵孝成王考虑换将的第一人选,赵国的中坚力量正在新老交替之时,毕竟相对于老资格、不听话的廉颇,赵括更像是自己没有代沟、言听计从的亲信,而且还是自己亲手提拔的未来之星。

就这样,赵括带着赵国最后的20万兵马奔赴长平前线,踏上了他人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担任主将征战沙场的旅途。

然而,也难为了这个很有前途的后起之秀,他的第一次征战就成了战国时期最强军事力量其中之一的统帅,遇上的就是那场决定两国命运的战略决战,就是那场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空前、也是最为惨烈的战役。

他的第一次统兵征战,就遇上了他生平最不愿意遇上的那个人,那个时代谁都不敢面对、甚至让人听到名字就瑟瑟发抖的“人屠”……

七,白起:

赵军换将,秦昭襄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根本没想到自己区区放出一个流言,就能这么快收到奇效。大喜之余,即刻做出对应之策,放出了此次长平大战的胜负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公元前260年这个炎热的“鬼月”,随着源源不断的秦国援军陆续集结长平大营,一个已经63岁的老人也如鬼魅般悄然而至,秘而不宣地接替了王龁的指挥大权。

对于此人的到来,秦昭襄王传下的命令是:如有人敢于泄露此人到达战场之消息者,立斩不赦!

这个人就是武安君白起——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每战必胜”的战神白起;“每胜必屠”的“人屠”白起;中国历史上杀人数量空前绝后的“杀神”白起。

白起一生经历大小七十余战,从未尝败绩。

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被白起一个人斩杀的就占了一半还多。

公元前294年的伊阙之战,白起消灭韩、魏联军,斩杀24万人。

公元前279年,白起攻破楚国都城,淹杀军民30余万,尸臭之味,数月不绝。

公元前274年的华阳之战,白起斩杀救援韩国的赵、魏联军13万,还将两万俘虏捆住手脚,沉入黄河。

公元前265年的陉城之战中,白起斩杀韩军5万。

加上这次的长平之战斩首坑杀赵军45万。

在他一生七十余战中仅这五场战役,白起斩杀敌军就已超过百万。请注意,这些数字不是歼敌(歼敌包括伤、亡和俘虏以及失踪人口),而是斩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白起所处的战国末期,各国人口总数合计约有两千三百万。

除去秦国的五百万,和白起没有打过的齐国、燕国外,其他各国大概每十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被白起杀掉的。这些被杀掉一百多万人里,绝大多数是战败一方的俘虏与伤员。

这个让列国闻风丧胆的“战神”、“人屠”,也是中国历史上所有军事家和战将之中战绩顶尖,也是杀人最多的“杀神”,没有之一。

秦昭襄王是最早意识到这是一场关乎国家生死的战略决战。于是倾举国之力,决心全歼赵军主力,他想打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歼灭战”,而不是“击溃战”。他对白起接替王龁秘而不宣的原因,就是不想提前惊动赵括,使之畏手畏脚而不敢放手一搏。

只有赵括以为自己的对手,是比自己更加年轻的王龁时,才敢主动出击,如此秦军才有机会全歼赵军。

至此,长平之战的胜负已经注定。

战略层面上,亲政仅5年的赵孝成王赵丹对老谋深算、已经执政46的秦昭襄王嬴稷;在战术层面上,踌躇满志、初次统兵的赵括,对阵的却是威震六国、每战必胜的“杀神”武安君白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国此次的对调也是让人颇为玩味,秦昭襄王是把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白起悄悄换了上来,而赵孝成王则是把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公然换了下来。

秦军自进攻上党开始到现在,王龁带来的兵马、陆续派来的援军、河内郡征集的兵力、还有天井关奇袭二鄣城的奇兵,总共陆续投入长平之战的兵力已有60余万。秦昭襄王亲自到离前线不远的地方压阵督战,卓有成效的安排和转运,成功地将自己的劣势转加给了对手。

赵军陆续先后投入兵力则是已达45万,粮草愈发紧张,急于主动出击,这种战术思想正好是秦军所渴望和期待的。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赵国上下在战前以白起为假想敌,做了那么多的战略规划与准备,可当白起真正登场之时,赵国方面却一无所知。按照平原君开始的规划,一旦秦军由白起为将,赵军取胜的唯一希望就是靠廉颇倨险死守。可事到眼前,廉颇被换下,赵括却不得不主动出击。

一切都在雄才大略的秦昭襄王有意无意的谋划和部署下,向着秦国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而如今正在信心满满发起总攻的赵括不会想到,自己即将面临的对手是多么的可怕!等待自己的将是中国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和一个最为残酷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起,这位威名赫赫的军神在战国后期只要有他的出现,基本上意味着一个军队即将彻底消亡,甚至一个国家的即将覆灭。

长平之战,他也将用自己精妙绝伦的用兵和冷酷狠绝的手段,在自己最后的战场上,赢得一场生平最大的胜利,也将引发一场历史上最惊世骇俗的杀戮……

八,决战:

丹河,这条让秦、赵两军僵持已久的战场分界线两边,已经集结了百万大军,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战一触即发,这条分界线也刹那间变得吹弹可破。

赵括替换了廉颇后,第一件事情便是为了加强军队的纪律和号令,将廉颇的心腹将领全部撤换,如此,赵军彻底地掌控在了赵括的手中。

第二件事情,便是把廉颇布置的呈列星状的营垒改造合并,成了一座大营。按照赵括的想法,如此才可互相呼应,集中兵力以防备敌军各个击破。

同样为了这场战役,赵国国力损耗巨大,已经快要撑不下去了。赵括需要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报效君王,重振赵国军民的士气和信心。

而隐藏在暗处的白起,也时刻注意着赵军动向。在对赵括及其军事策略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之后,制定了一个宏大且详尽的计划。此时的赵军数十万军马,在白起的眼中,已经成了自己的盘中餐,板上肉了。

为了引赵括出击,白起先派了三千兵马东渡丹河攻击赵军,这是他为赵括准备的诱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括遣军即刻迎战,战斗相当惨烈。这股突击的秦军表现的极其勇猛,但在数倍于己的赵军攻击之下很快所剩无几,只剩几百骑讨回秦军大营。

初战告捷,赵括喜不自胜,开战以来在野战中第一次击败秦军,廉颇没有做到的事情,他一上任就做到了。“虎狼之师”也不过如此,对岸秦军大帐中的王龁毕竟不是白起。于是,踌躇满志的赵括准备一鼓作气乘胜追击,采取先中央突破、再分割围歼的战术去击溃秦军。

事实上,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再让他等待。

公元前260年农历7月底,丹河两岸军旗猎猎,战马嘶鸣。随着数十万赵军西渡丹河,开始向秦军全线展开进攻,一场以双方国运为赌注的赌局,就此开始。

白起终于达到了他的第一个目的。然而仅靠引赵军出击显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他要的是歼灭而不是击溃,击溃只能又重新回到秦攻赵守的老路上去。

他的战争永远是歼灭战。

众所周知,要打歼灭战首先是要包围对手。

兵法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冷兵器时代要想完全靠人力包围对手,至少需要十倍于敌的兵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平之战包围住了数十万左右的赵军,想必是白起巧妙地利用了地势,在高壁绝垒之间居高临下、控制主要山口要道才能将之围困,否则靠人力无论如何是办不到的。但即便这样,别人想都不给想的事情,白起做到了。

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数不胜数,但以少胜多并不等于歼灭战,更何况,是规模如此之大的歼灭战。而敢于用几乎相等的兵力去包围并全歼对方,需要何等的信心与胆魄!这在整个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也是首屈一指。

随着赵军的进攻,白起下令即刻放弃丹河大营,全军撤退。只由两员裨将各率一万兵马先后迎敌,败则有功、胜则有罪,且战且退继续诱敌深入,将赵括的数十万大军带入自己给他设定的包围圈。

接着,白起放出了他此役最重要、也是最精妙的战术部署——《史记》记载:“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

白起用两支奇兵穿插至赵军后方,拿下百里石长城唯一的通道——故关,切掉了赵军的粮道和大军后退之路,并断开其与辎重部队的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已回到邯郸的老将廉颇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自己以前费尽心机设置的防御体系的支柱,以前在秦军的猛攻之下岿然不动,如今已经反过来成为被秦军扼制而窒息赵军的咽喉。

再退一步讲,赵括本身也并不是不能出击,坏就坏在他没有顾及自己的后路,只是下令“全线出击”,完全没有意识到廉颇当时为什么要退守丹河东岸。

当时秦国由河内郡沿太行陉出天井关夹击二鄣城的援军,当时让廉颇顾忌肋下空虚而无奈地一退再退,如今赵括全线出击西渡丹河,又将此赵军肋下虚弱之处暴露,河内秦军从右面迂回抄后路断了赵军的粮道,如破空而出的一支毒箭,射在了赵括的身上。

这无疑是最致命的一击。前一刻还在高歌猛进的赵军,转眼间陷入了进退无门的死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面在空仓岭以东被西垒壁的秦军迎头拦住,后面百里石长城的故关也被秦军切断,左右方面秦军把长平关和太行陉的要道把握,赵军相当于在以前廉颇设置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之间,陷入了一个巨大的包围圈,可谓四面楚歌,粮道断绝。

战神白起硬是巧妙地利用地势,在高璧绝垒之间居高临下,并控制住主要山口要道,让40万之多的赵军前进无路,后退无门。他用廉颇修建的营垒,反过来将赵军的生路彻底断绝。

其奇思之妙、信心之足、胆魄之巨、手笔之大,可谓空前绝后。

九,围困:

崇山峻岭之间,白起用最少的兵力,将40余万左右的赵军主力完美包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括此时所能依托的阵地,恰恰是廉颇为摆脱由河内郡沿太行陉出天井关秦军的威胁,而主动让给王龁的旧阵地。

直到现在,赵括终于发现自己犯了孤军深入的错误而陷入包围。让赵括无论如何想不通的是,秦国年轻的左庶长王龁,是不会有如此大的气魄和手笔的,想到这里赵括心中不免掠过一阵寒意。

唯今之计,赵括只有一个方法才能够挽回赵军的败势:速战速决。在粮草用完之前,以人数之优击败丹河东岸的秦军,百里石长城虽然易守难攻,但秦军毕竟兵力有限,赵军不是没有机会的。

但就在赵括要下达命令的时候,对面秦军大营突然亮出了白起的帅旗。

赵括长叹一声,果然是他——整个东方六国的梦魇,也是赵军的梦魇,更是他赵括心中最害怕的对手。只是赵括没有料到,双方的对决的开始,也即将面临结束。

赵括冷静下来重新判断形势,赵军主力没有被分割,如此强大的兵力秦军一时也吃不动,粮道虽然被断绝,但还有些随军粮草,何况还有背靠丹河,水源不愁。

因此,在巨大的压力下,赵括选择了固守待援,指望里应外合突围而出。

所以他没有立即转头发起进攻,重新打通退路,大概一方面敌情不明,另一方面是鉴于正面几十万秦军的虎视眈眈,害怕秦军的前后夹击,但他内心深处主要还是对战神白起的忌惮,甚至畏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到如今,白起虽成功地将赵军包围,但在这场赌局之中也用尽了手中最后一张牌,对歼灭包围圈中还相当强大的数十万赵军主力尚属有心无力。

精疲力竭的两个国家已经几乎无兵可用,两军都在做大战前的喘息。剧变之后,杀声震天的战场,蓦然间又进入了一种令人窒息的寂静之中。

秦军对缺粮少食的赵军开始了时间长达四十多天之久的围困。而白起和赵括所能做的都已经做了,接下来就看各自身后那两位君王的表现了。

闻讯如雷击顶的赵孝成王,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向其他五国请求援军。但正是他前一个月在“合纵抗秦”和“向秦乞和”的选择中,选择了后者,彻底堵死了这条路。

本来就各怀心事的山东五国,如今倒是统一一致——你们赵国都求和了,我们出兵算怎么回事?费力不讨好,还要得罪强大的秦国而惹火烧身。

临时征召军队根本来不及,就算来得及也没有多少青壮年了,更谈不上战斗力。赵国整个统治集团,陷入了束手无策之中。

众所周知,有时候一分钟就可以改变战场态势。真的是难以想象,在此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从主力被围到覆灭的长达四十多天时间内,赵国上上下下竟然毫无作为……

再看秦昭襄王,虽然战场上暂时占据着主动,但目前暂时没有好的办法很快解决赵军主力。负责穿插断赵军后路的秦军毕竟只有三万人,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被几十万赵军困兽犹斗、突围而出的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样的话,秦国这几年的战略布局都将会功亏一篑。

目前的白起也急需援兵。投入长平前线的已有六十余万人,几乎抽干了几乎所有的军队。为了这场战役,秦国的国力损耗之大是任何人也无法想象的,必须用一个彻底的胜利来换取这些付出。

因此,在这决定两国命运最关键的时刻,秦昭襄王用最快速度,做出最为果断的决定——自己亲自挂帅出征,至离长平地区不远的河内郡督战,下令给河内郡百姓赐民爵各一级,招募郡内所有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武装,至长平参战。

所动员的大量援军自太行陉北上,全部用于赵军主力后方,加强加固断绝赵军粮道和援军方面的兵力。秦昭襄王决心毕其功于一役,亲自出马协助白起打赢这场空前绝后的歼灭战。

至此,即使再有援军,赵孝成王也回天无力,赵括以及被围的数十万赵军主力的命运,从这一刻起就已经注定。

十,悲歌:

公元前260年农历九月底,在秦军毫不留情的困锁之下,绝望裹挟着每一个人,死亡的阴影充斥在赵军大营主力中的每一个角落。赵括心里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最后的时刻即将到来。

因为,困守到第46天的时候,赵军营中早已出现了“人相竞食”的恐怖场面。援兵杳无音信,赵括知道已经无法坚守了,在饿死与战死之间,已经没有他选择的余地。

一切都成了最后——最后时刻,满心愧疚和不甘的赵括已决心赴死,他拿出了他身为名将之后最后的血性,他要亲自带队再组织一次突围,最后一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赵人民风本就刚烈。在已经饿到人吃人的时候,依然还能执行命令,说明领军者对于士兵来说,仍然还有威信。虽然是这个命令还是下得太晚了。

悲壮而血腥的突围开始了,饥饿的赵军迈着依然坚定的步伐冲向壁垒森严的秦军。赵括呐喊着冲在最前面,他想以最后的血气激起士兵的战斗力。

白起站在高处冷酷地注视着这一切,此时的赵军在他眼中已成为了蝼蚁。手挥处,漫天箭雨疾风般遮天蔽日地飞向赵军前锋。

赵括这个没有做任何防护的四十万大军统帅,率先倒在了秦军的强弓硬弩之下。“赵括出锐卒搏战,秦军射杀赵括”——《史记》。

主帅死,已断粮四十多天的赵军放下了武器。

赵括死不瞑目,自己刚刚有了一步登天的荣耀,却又无情地被命运推进了死亡之渊。如果再多给他一次机会,自己是可以成为一代名将的,但他第一次独自领军出征,就被白起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一个年轻而充满梦想的生命就此化作一缕青烟,留在史简中的只有四个耻辱的大字——纸上谈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切都被淹没在这无尽的悲哀中,战争也在赵括倒下的那一瞬间被定格,长平大战的大幕也就这样徐徐落下,但一场中国战争史上最酷烈的血腥屠杀开始上演。

战役打赢了,但另一个难题摆在了秦国君王和秦军统帅面前。那就是,如何处置赵军这几十万俘虏。

长平之战已经几乎掏空了秦国的军粮,根本无法养活这数十万赵军。如果放回赵国,以赵民之刚烈,这几十万人以后势必还是秦军的心腹大患。

只有一种办法可以永绝后患……

秦昭襄王回了咸阳,没有留下任何指令。自古“杀降不祥”,他不会背负杀死手无寸铁的几十万人的千古骂名,将这个难题丢给了白起。

白起挑出240名年幼的赵军,然后假意传话给赵军俘虏,先分编再释放,以安其心。入夜,素有“人屠”之称的白起一声令下,赵军俘虏被集中驱赶到了一个山谷,派兵堵住谷口,先是用山石滚砸、弓弩齐射、巨木碾压,然后再大军杀入……

那夜,哀嚎震天,流血成川的山谷成了惨绝人寰的修罗场,恐怕无间地狱中的恶鬼也没有见过,同时屠戮几十万人的那种无法想象的惨烈画面。

杀人诛心的白起让240名年幼赵军登高观看这一切后,将之放回了赵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史记》的“白起王翦列传”中记载: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可在《史记》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却变成了: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

这就说明,就连离那个时代很近的司马迁,也无法考证那个杀戮之夜被杀赵军的具体数目。但详加推理,显然后一种说法更加合理。

又据司马迁《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记载: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这就说明了秦军在长平之战中死亡也有25万到30万左右。

可以肯定的是,赵军在长平之战中投入的总兵力为45万,活下来的只有240人。如果说大战结束白起杀掉俘虏40万人的话,那么赵军在最后一次突围以前,只用5万人代价就杀掉号称“虎狼之师”的秦军25万到30万人,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五个多月的大战,前期廉颇三个月的统军时候,就历经了几次大战,其死亡数字令赵孝成王“怒廉颇军多失亡”。后面赵括统军时期,不说与秦军交战,想来被困46天被饿死的士兵也不在少数。

这样推算,白起杀降绝不是四十万。但赵军毕竟全军覆灭,一场死亡45万已经够惊世骇俗的了。长平之战的正面作用是成了结束分裂、加速了统一的转折点,但回看这场战役,心情却是那么复杂沉重。

两千多年过去,这场战役成了一个历史坐标,成了一个令人心悸的记录、成了一曲千古悲歌。

那个看似无关紧要的数字,也早已淹没在历史的迷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