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小孩在短视频平台上吐槽学校食堂饭菜,被学校进行了“思想教育”。校方后来在回复中说,事情发生后,立马与学生“调查和沟通”。没有“公开批评”他,而是“私下引导”他。

所谓“思想教育”,所谓“私下引导”,我们都知道,既无关于教育,也无关于引导。无非就是劈头盖脸,无非就是唾沫横飞。

一名老师更是表示,学生在学校表现“正常且上进”,在网络上则“消极和激进。”

这不得不让我想起了一件19年前的往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5年9月,我去了县城,成为了一名初一学生。

起初,学校是开放式管理,住校生也可以在饭点时出校。学校旁边的老旧居民区中遍布几十个小饭馆,专做住校生的生意。有些饭馆老板,就是同学的父母,这样他们就可以边陪读边赚钱。

小饭馆一般也没有卫生许可与营业执照,不过我们本也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即使意识到了,也不会在意。

大家都喜欢去小饭馆,因为饭菜好吃,因为价格便宜。几个同学一起去,就可以炒上几个菜,一起拼着吃。

小馆子没有专门厨房,但做菜的整个过程,我们都能看得到,大体上是干净的,蔬菜是要清洗的,肉也是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小馆子太多,互相有竞争,谁要是在某家店把肚子吃坏了,很快就会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在熟悉了各家小饭馆的口味后,大家吃饭的地方,也就慢慢地固定下来,因此也与老板成了熟人,这样便带来了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可以赊账。

那时,离家近的住校生,可以每周、每月回一次家;住得远的,尤其是住在通江县北部川陕交界处大山中的,或许一个学期才能回一次家了。

有时候,钱掉了、被偷了、钱没带够、被学校收费收走了,或是自己没规划好而提前把钱用完了,吃饭就会成问题。

所以,对于我们住校生而言,可以赊账的馆子,才是好馆子。

学校也有食堂,是一片一层楼的瓦房。打菜的时候,不能指定要什么菜,只能说要素菜或荤菜。

素菜两块,只有两个菜,荤菜三块五,也只有两个菜。

用大铲子炒出来的大锅菜,很难说好吃,相较于学校外面的小馆子,价格也偏贵。

所以我们一般都不去食堂。

初一上学期没过去多久,可能是在当年10月或11月,学校突然宣布,为了住校生们的健康与安全,住校生在周日晚到第二周的周六中午,不能出校,只能在学校食堂吃饭。所有进出学校的学生,必须把学生证挂在脖子上。住校生的学生证是红色的,走读生的学生证是蓝色的,门卫一看便知。

我们称其为“封校”。

学校食堂也宣布“改革”,荤菜的价格下调五毛钱,降到三块,不过自那以后,我们发现荤菜以肥肉为主。食堂还开始提供夜宵,晚上有卤豆干和酸辣粉。

本来,便一直有住校生自己从家里带菜,主要是带豆瓣、豆豉、腌菜之类,这样的菜,存放很久都不会变质。到饭点时,他们就去食堂,花上五毛钱打一份白米饭,然后回宿舍,就着豆瓣、豆豉、腌菜吃下去。这样做的住校生,他们的家庭一般都很困难。

封校过后,自己带菜、只打饭不打菜的学生更多了,食堂于是把白米饭的价格上调到一块钱。

这是逼着大家在食堂打菜了。因为,买学校的素菜或荤菜,米饭就是不另外收钱的,还可以添饭。

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也想出了应对方法。他们中午时吃食堂的饭菜,但是并不吃完,而是留一丁点儿。到晚饭时,他们便拿着还有剩饭剩菜的饭盒,假装这是刚刚才打的饭菜,要求食堂阿姨添米饭。

食堂阿姨应该也知道这种把戏,不过阿姨们一般不会为难大家,也不会揭穿。

食堂还要求大家办饭卡,办卡费100块钱,算是押金,充费另算。食堂承诺饭卡随时可退,100块的办卡费也可以退。我的一个室友,来自隔壁平昌县,他很少回家,身上现金比较多,又总是丢钱,于是办了饭卡,把大部分现金都充了费。

食堂办卡窗口的中年女人让我也办卡,她说现在不办的话,以后办卡费还得涨。我身上没那么多钱,就没有办卡。我家离县城不算远,我爸在县城工地上干活,每周周末时,我要么回老家,要么去工地找我爸。所以每周只带四五十块钱在身上。

期末时,室友去退卡,没退掉,100块钱打了水漂。他由于担心丢钱,才办了饭卡,没想到丢了更多。他很难受,气得捶胸顿足。

上当受骗的住校生,应该有几百上千人吧。

有一次晚自习下课后,我与他一起去食堂吃酸辣粉。

在回宿舍的路上,肚子就开始翻江倒海、特别难受。我们的宿舍在9楼,当我们爬到7楼时,胃一阵痉挛,刚吃下肚的酸辣粉又全吐在了楼梯间。我同学的情况还好,他只是觉得肚子不舒服,稍微有些痛。

当晚我就决定第二天去找校长反映食堂的卫生问题,他答应跟我一起去。后来一合计,觉得还是先告诉班主任,让班主任向学校反映。因为我们自己根本就不知道校长在哪里。

第二天晚自习课间,我们终于鼓起勇气,来到了初一年级教师办公室的门口。我的同学,却开始双腿发抖,不敢再往前走。我告诉他:我来给班主任讲这件事,你只需要站着就行。

他最终跟我进去了,我十分紧张地讲完了这件事,请求班主任向学校反映一下。班主任并没有做正面回应,只是质问我们为何不好好学习,而是想着吃夜宵?然后就让我们出去了。

我不知道好好学习与吃夜宵有什么联系,但是我知道,我们失败了。

后来我在食堂内看到了像是食堂老板的人,我对他说,你们的酸辣粉不干净,把我吃吐了。他看了我两眼,没有搭理我。

宿舍里可以安装固定电话机,但是需要先办一张IC卡,才能使用。我有时会付钱给同学,借用他们的IC卡,跟我爸联系。

我打电话跟我爸说了这件事,他当时干活的工地离学校较近。于是他要我每天中午请假,去工地上吃饭。而请假的借口,当然不能说是要出去吃饭,我每次都说出校拿东西。

没请上几次假,班主任就揭穿了我的把戏,他也就不愿意再开假条给我了。

有一次,我堂哥跟我一起搭车去县城。在路上,他借了我20块钱,并说过两天就还给我,但是我一直没有等到他的电话。

借出钱后,身上就只剩下20多块。没几天,钱用完了,我没钱吃饭,学校食堂又无法赊账。

我找室友借钱,室友说可以找生活老师借。

于是我去找生活老师借20块钱。生活老师说她以前也经常借钱给学生,但是许多人不还钱,尤其是高中生。所以她说,她不能再开这个口子,不能再借钱给学生了。她说,如果给你借了,那么其他住校生也会找我借钱,一些人又不会还钱,我一个月也才500块钱的工资。你们在外面欠钱不还,别人可以找学校解决。但你们欠我钱不还的话,我又不能找学校闹。

虽然我绝不会借钱不还,但我觉得她说得很有道理。

后来我找室友借到了几块钱,那一周的最后两天,我一天只吃一顿饭。如果没有封校,我就还可以通过赊账的方式在学校外面的小馆子吃饭。

我堂哥当时在县二中读高二,几个月后,因为欠二中外面的小饭馆一千多块钱,又迟迟还不上,于是被老板找到了学校。家里人还了钱后,便给他办了退学,让他去天津打工。

学校每天中午下午放学时,两三千走读生一起出校,人流量很大。

临近期末时,我发现许多高中住校男生也混进走读生的人流中,出了校。

有几次,我也有样学样,跟着他们混了出去,然后去小饭馆吃饭。

出校很简单,但是要进去就不容易了。

我有时谎称忘带了我的蓝色学生证;有时站在远处,看到有同班的走读生同学,就上前去和他们搭话,装作也是走读生的样子,跟着溜进去;有一次谎称自己是小学六年级学生,住在学校内的居民楼内。

当我用完了这些借口后,我算是黔馿技穷了,就只好去食堂吃饭。况且,我担心再多和门卫打几次交道,门卫就会认得我了。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室友走到校门口后,装作崴脚的样子,一瘸一拐地走了进去,门卫没有问他一句话。

后来,我又听说,有高中生会找来蓝色的纸,贴在学生证上红色的地方。只要门卫不细看,是看不出端倪的。

初一下学期时,家里在县城租了房子,我也就成了一个走读生,拿到了蓝色的学生证。于是,我再也没有走进过那个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