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人民网总网首页

推出无锡高新区,何以打造

长三角创新高地?

从人才、企业、平台三个方面

呈现无锡高新区

汇聚科技创新强劲动能的积极作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民网报道全文如下

无锡高新区,何以打造

长三角创新高地?

临近毕业季,江苏无锡高新区的“人才实训班”应时启动。一批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毕业生,即将来此体验“总裁课堂”、进企业实训、品特色美食。

人才是第一资源。不久前,无锡高新区发布“飞凤人才计划3.0”政策,志在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人才中心、创新高地。到2025年,该区人才总量预计可达33.3万人。

当前,无锡高新区科技创新动能强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首次突破2500家,有效期内高企数达1525家,居全市第一。当地正立足科创强区、人才高地优势,广泛凝聚“政策+企业+人才+平台”支撑合力,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道路上加速奔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锡高新区产业人才实训学院教学现场

01

内培外引,人才提升

2006年,18岁的季斌斌来到无锡高新区,就读于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这是江苏第一所“由高新区办,办在高新区”的高职院校,建校20多年来持续从人才供给到科技服务全面为区域产业转型助力。

季斌斌毕业后,留在了无锡高新区,进入当时只有10个人的无锡奥特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打下手,到主导光伏组件端的串焊机产品的研发,我一路做到了产品线总监,产品也完成了国产化替代。”近年,季斌斌又获得了美国PMP项目管理专业人士资格证书,成了名副其实的“复合型人才”。

季斌斌的“东家”奥特维,十余年来持续与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合作,强化人才输送、实训基地建设和教材开发。“对学校而言,4万余名毕业生中,70%留在了无锡,45%分布在无锡高新区的重点企业。”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张国华表示,一大批“上手快、后劲足、干得好、留得住”的毕业生,已成为无锡高新区企业的骨干力量。

这般“内培人才、落地转化”的故事,在当地不断上演。“高校与地方是互相促进、彼此成就的‘发展共同体’,校地合作的重中之重是人才,教育与地方产业科技‘抱团发展’,才能深度耦合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无锡高新区党工委委员、新吴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韩杨说。

在“政府搭台、学校企业主导”的办学新模式下,2022年暑期,无锡高新区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实训班开班。2023年2月,无锡产业人才实训学院揭牌,吸引了200名学员参训,覆盖清华大学等82所高校。今年7月,围绕集成电路、物联网等方向,暑期实训已蓄势待发,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人才将无锡高新区作为就业的“首到地”。

内培外引激活“人才引擎”。当前,无锡高新区聚集各类人才31.6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5.8万人,近年累计引进和培育国家级专家172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艾米特医疗机器人

02

向新向深,企业提质

只用一条机械臂就能实现医疗导航功能,这项国内首创来自无锡艾米特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艾米特”)的张博团队。

“目前医疗机器人用的都是光学传感器、磁性传感器和机械臂结合的系统,我们研发的机器人不仅设备的体积更小,成本更低,操作也更便捷。”张博说,艾米特的手术导航机器人系统已申请知识产权40项。

这条机械臂,张博已经研究了近20年。他早年留学日本,曾担任早稻田大学次世代机器人研究中心副教授。2020年,身为“无锡女婿”的他回锡创业,艾米特遂落户在无锡高新区。

“一个科技领军人才,带来一项核心技术,打造一个新兴产业,这是无锡高新区的创业密码。”无锡高新区科技局副局长李振东说,在这里,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企业就是创新的主体。

16年前,温子瑛就是带着“一个技术”“两个人”来到无锡高新区的,他们专注微电子生产设备的设计、研制。如今,她的企业已申请国内外专利140多项,并获得了多项知识产权。

上下游的交易便利、集成的供应链需求、流动的人才资源、接力的技术研发,让园区产业发展从“1+1>2”的“加法”,跨越到集聚化发展的“乘数效应”。

做好为企服务“关键小事”,也是激发企业创新动能的“关键步骤”。“落地前期,企业选址、办理注册执照等,都是当地政府帮办的,相当于‘一站式服务’。政府还给了我们100万元启动资金,解了企业初创期的窘境,让实验室成果得以转化成工业化样品,并进入临床试验。”张博说。

“当前,我们聚力打造高效能服务生态,以人才服务为抓手,助力科技型企业发展,力争全年新招引科技企业不少于3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突破2800家、有效期内高企达到1950家。”李振东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南美湾”研究院实验室效果图

03

共建共融,平台提速

眼下,无锡高新区江南美湾产业园正在加紧打造,3.7万平方米的楼宇载体已具雏形,预计10月竣工开园。

作为大健康领域的新蓝海,美丽健康产业融合了化妆品、医疗美容等领域,江南美湾发力于此的底气何来?答案是校地企的协同创新。

“江南大学是国内较早涉足化妆品科学与技术研究的高校之一。”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副院长王靖介绍,学校在食品、生物工程、日用化学品等领域拥有交叉优势,学校多个研发团队与无锡高新区进行资源整合、产学研协同发展。

戴可思公司创始人张晓军是江南美湾建设构想的提出者之一,其本人也是江南大学化工学院的毕业生。他从企业运作的视角提供了不少建议,“原来园区想打造一个开放式平台,提供检测服务。现在则以学科划分,邀请老师带项目入驻,园区提供整套服务,让大院大所的技术赋能企业。”

戴可思公司入驻无锡高新区4年多,从月销售不过百万元到现在年销量过10亿元。年底,戴可思公司总部将迁入江南美湾,持续与地方开展深度合作。

如何进一步加强校企地合作,提升科创“转化率”?在江南大学国家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陆文伟看来,无锡高新区可持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提升区域科技研发经费占比,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二次创新。

这样的探索已在无锡高新区展开。近期,无锡高新区集中与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三所“985”高校开展合作,力争年内新增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7家、企业创新联合体5个。

“下一步,我们将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人才强区主导战略,聚力壮大高质量创新主体、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引育高水平创新人才、打造高效能服务生态。”无锡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新吴区委书记崔荣国表示。

编辑 | 何晓

文字丨周梦娇

来源 | 人民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共无锡高新区工委(扩大)会议暨中共无锡市新吴区委二届七次全会举行

无锡高新区又一家企业,登陆港交所!

这碗小炒黄牛肉拌面,新吴一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