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走进舒城县棠树乡邱岗村,一幢幢漂亮的小楼坐落在绿野之中,村容村貌整洁清爽。一到傍晚,村民沿着干净平整的村道闲庭信步,美好生活真实可感、就在眼前。“村民散步小憩,乡村新风拂面”,这美好温馨的画面,是安徽各地依托“小积分”推动乡村“大治理”的一个生动缩影。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今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明确鼓励各地推广“爱心超市”“振风超市”等积分制模式。一场由“小积分”引发的乡村治理新模式在全省各地悄然兴起。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乡村治理中,人是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者,也是受益者。如何发挥好基层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打造“乡村治理共同体”,成为各地都在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邱岗村“道德银行”积分兑换处。记者 韩震震摄

参加村里组织的志愿活动加10分,为村子发展建言献策并采纳加3分,家庭成员参军加100分……安徽抓住乡村治理中“人”这个核心关键,全面推行积分管理模式,用积分奖励先进、激励后进,激发群众活力,推动广大村民逐步养成文明有礼、勤俭节约、助人为乐等好习惯,不仅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注入新动能,也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关键要依靠和发动群众。参与环境整治、日常巡逻等都能获得相应积分,积分可以兑换牙膏、大米等生活日用品。“以行积分,以分换礼”,潜移默化间在村子里营造出良好氛围,日积月累中让村民们养成“村里有事、我就参与”的习惯,原本很多需要村干部完成的事情,现在完全由村民自己完成,真正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爱心超市”“道德银行”等形式,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身边事入手,将乡村治理事务量化为积分指标,对群众日常行为进行评价形成积分,并根据结果给予相应奖励或行为约束,受到广泛欢迎,不仅提升了积分制管理靶向力,也让基层治理有“镜子”可照、有“尺子”可量、有“标杆”可比。到2023年底,全省有7630个村(农村社区)在乡村治理中推广运用积分制。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推广运用积分制,目的是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子,切实解决基层治理薄弱等问题。构建共建共享的乡村社会治理格局,还要不断创新治理方式,立起“乡村振兴人人有责”的风向标,调动群众的参与热情,统筹社会资源和力量,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的优势互补、良性互动,让乡村治理由干部的“独角戏”变成干部群众的“大合唱”。

积分可存可取,善行可触可感。积分管理让党员有底气、村民有志气、发展有生气,符合基层实际,顺应民心民意,用政策制定的“用心指数”赢得群众的“满意指数”“幸福指数”,值得赞誉、借鉴和推广。

来源| 中安在线、人民网安徽

责编| 顾盼编辑| 王玲

主办单位| 安徽省网信办、省政府新闻办

平台建设及技术支持| 安徽新媒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