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源自东汉·张机(字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本书原文选自明 ·赵开美所刻《仲景全书·翻刻宋版伤寒论》。原文后的条文号码是后世医学家为方便学习,按照原书条文次序所加。本书共选原文 195 条,其中必须背诵的 110 条,必须熟读的 85 条。

所附方剂歌诀参考了《汤头歌诀》、《长沙方歌括》和一些《方剂学讲义》,为便于诵读,对某些语句作了修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伤寒论

桃核承气汤证

太阳病不解 ,热结膀胱 ,其人如狂,血自下, 下者愈。其外不解者, 尚未可攻, 当先解其外, 外解已, 但少腹急结者, 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桃仁12克(去皮尖),大黄9克—12克,桂枝6克(去皮),炙甘草6克,芒硝6克。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消,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

【词解】

[1]热结膀胱:膀胱在此代指下焦部位。热结膀胱,指邪热与瘀血结于下焦部位。

[2]如狂:指神志失常,似狂非狂。

[3]少腹急结:指下腹部拘急硬痛。

[4]先食:指饭前空腹之时。

【解析】

本条可分两段理解。第一段自“太阳病不解”至“下者愈”,指出蓄血证的形成及自愈的机转。“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既指出太阳蓄血证的病因,又明言其病机。所谓太阳病不解,指发热恶寒头痛等表证尚未解除。热结膀胱者,指邪气不能从外解而化热入里,与血结于下焦。热在血分,扰乱心神,而见躁动不安,如狂非狂。由于血热初结,血结不坚不深,病证尚浅,所以有瘀血自下,邪热随瘀而去,病证自愈的机转出现。

第二段自“其外不解者”至“宜桃核承气汤”,指出蓄血证不能自愈的症状及其治疗方法。太阳蓄血证,由表邪内传形成,而且表里同病。桃仁承气汤证血结轻浅,治疗当遵循先表后里的原则。表证未解者,先行解表,待表证解而蓄血证不除,再予治里。“少腹急结”,指小腹疼痛,胀满,拘急不舒,甚至硬痛拒按,此为瘀热互结于下焦,气血凝滞不通所致,可用桃核承气汤治疗。本条桃核承气汤证的症状,只提到如狂和少腹急结,意在强调热在血分,气血不通,瘀结下焦, 上扰心神的病机特点。

桃核承气汤与调胃承气汤均用了大黄、芒硝、炙甘草,但桃核承气汤中芒硝用量仅为调胃承气汤中芒硝用量的四分之一,而且加入了桃仁与桂枝。因此,调胃承气汤主要功能为泻热通便,桃核承气汤以泻血热,散血结为主,重在活血祛瘀,二方作用侧重点不同。

【方义】

桃核承气汤由桃仁、桂枝、大黄、芒硝、炙甘草五药组成。方中桃仁活血化瘀为主药;桂枝温通经脉,辛散血结,助桃仁活血;大黄苦寒清泻热邪,祛瘀生新;芒硝咸寒,软坚散结;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为泻热逐瘀轻剂。本方应在空腹时服用,因本证病位在下焦,先服药后进食,有利于药达病所。 关于本方的煎服法,有三点需要注意:一是先煎诸药,后下芒硝;二是饭前服用,即所谓“先食温服”;三是每次五合,每日三次,其每次服用量仅为每次煎出量的五分之一,可谓是小量服用。

【临证要点】

主症: 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发热,以午后或夜间为甚,舌红苔黄或有瘀斑,脉沉涩。

病机:血热互结于下焦。

治法:泻下瘀热。方用桃核承气汤。

编辑:冉茂雅

一审:向 薇

二审:刘益玮

三审:唐 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