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人类精神的体现,也是真理的体现。在艺术品中可以显示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显示人类共同的审美取向,也可以显示真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兰亭集序》不仅显示了魏晋时期书法的灵动,而且显示了当时文人士大夫们的悠闲生活。虽然并不能直接表达真理,但在这样的艺术品中,可以让人感受飞扬灵动的书法艺术,感受当时文人士大夫们的生活情态,再对照当下的书法和生活形态,似乎可以看到更多生命化的本真化的东西。《祭侄文稿》和《寒食帖》等书法作品也是如此,不仅有书法的灵动,而且有当时内容的表达。让人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高潮,而且是艺术的灵动,还有包含着真情的东西。就像汤显祖的《牡丹亭》题记写的那样:“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一些绘画作品也是如此,不管是《女史箴图》还是《清明上河图》,都能体现当时社会的形态,也都有一些飞扬灵动的艺术气息,有内在的情感。

可以说艺术作品体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生活,而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那一部分东西。艺术品体现的是情感的真实,逻辑的真实,语言的真实,形态的真实,而不一定是生活的真实。但越是这样,就越能吸引很多人的关注,引发很多人的共鸣。因为在艺术品中情感的真实、逻辑的真实等可以体现人类共同的情感,体现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起码体现大多数人的共同情感和价值取向,也就能够获得很多人的共鸣了。从诗歌方面来看,一首李白的《静夜思》,不知让多少海外的游子潸然落泪。诗歌理解起来并不难,甚至孩子们都能读懂,但是里面的情感让所有读者都能感受得到。其他的诗歌也是如此,在诗人特殊的境遇下写成的诗歌,可以把人带入到那个创作情境中去,让人跟随诗人一起思想,一起感受,起码精神方面来了一次特殊的体验,获得了情感的升华。而且人们在不同的境遇下读同一首诗,会获得不同的感悟。似乎诗歌成了读者的一面心灵的镜子,读者想在里面读到什么,就会读到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艺术品就是如此,会成为烛照人心灵的一面镜子。一个人在不同的境遇下欣赏同一个艺术品,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不同的人欣赏同一件艺术品,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就更别提不同的人欣赏不同的艺术品了,当然会产生纷繁复杂的情感。既然是艺术品,就可以长期保存,长久流传,可以供不同境遇下的人们来欣赏。一件瓷器成为古董,流传了几百年,会带有一些时代的文化印记,可以让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情感。一首歌曲流传了几百年,一个舞蹈流传了几百年,都会带有创作时的文化印记,传递一定的社会文化信息,传递创作者的心灵之美。如此一来,在分析某些文艺现象或剖析具体的文艺作品时,就不能随手引用,泛泛而谈,而是要从多个角度欣赏,发现其内在勃发的才气与灵性,同时用全新的理论视角来研究,在实践中运用验证,如此才能发现艺术品中的真理。

艺术品能够流传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自有其内在的魅力,而这种魅力就像一面镜子,高兴的人看到了高兴,悲哀的人看到了悲哀,简直是千人千面,不能笼统地概括。越是这样,艺术品就越能体现普遍的人性,体现某一个社会阶段的普遍审美,体现文化韵味。当然作者创作的时候,很可能想法是单纯的,但创作出来之后,艺术品展现的却是复杂的情感,和创作者的潜意识有关,和当时社会文化特征以及风俗有关。后代人欣赏这样的艺术品,会从中发现多种层次的文化韵味,发现作者潜意识的秘密,而这些东西恰恰就是艺术品蕴含的真理,是各种艺术品通用的共同展现的真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艺术品能够流行,能够流传下去,就证明这样的艺术品具有一定的生命力,起码被很多人接受,被很多人喜欢,也被自觉地流传。艺术品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也不能做简单地解释,而是在欣赏过程中发现其内在的韵味,发现普遍应用于实际创作的真理。所有的艺术品都有这种真理的成分,体现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也体现了社会文化心理,体现了创作者的创作心态。人们看到艺术品时会被其吸引,而这种吸引就是真理的吸引,是一种人类共同具备的审美取向以及文化方面的吸引。在欣赏过程中,人的精神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升华,甚至感觉找到了精神的家园,也就获得了艺术品中真理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