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涡河旱的都见底了,我长这么大都没遇见过。”“这地旱的玉米没法种,种上不浇水也活不了。”4月下旬以来,安徽沿淮淮北降水偏少、气温持续偏高,土壤失墒加快,旱情持续发展。据6月13日气象干旱监测,亳州、淮北、宿州、阜阳、淮南、蚌埠等地出现重度气象干旱,其中亳州、淮北、宿州、阜阳部分市县达特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涡阳县新兴镇曹王村对安徽金沙河面业种植基地进行抗旱灌溉

  不等不靠 不误农时

地处黄淮海平原南部的亳州市涡阳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全国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作为粮食主产区,涡阳县对抗旱抢种保苗格外重视。6月14日,在涡阳县店集镇宋牌坊村,当地村民正利用支架式喷灌机给玉米幼苗浇水,喷射出的水雾均匀地洒在刚刚出土的幼苗上,晶莹欲滴,生机勃勃。

“我们这叫滴灌作业,跟传统灌溉相比,有利于出苗又节省水源。我粗略测算一下,在满足出苗条件的情况下,相同的灌溉面积,每亩地能节水三分之二以上,不仅能避免大水漫灌造成土壤板结,还能提高出苗率。”店集镇种粮大户宋来宝说。

涡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正高级农艺师戚从清介绍,他们动员广大农户充分利用现有的抗旱设备,因地制宜进行滴灌、喷灌等一些节水灌溉的方式,增加灌溉频率次数,降低干旱对农作物造成的影响。

秋播争一犁,夏播争一时。为了尽快完成播种及抗旱灌溉,涡阳县农业部门组织362名科技特派员和170名基层农技员成立抗旱服务队,抢抓农时,采取蹲点包片的方式,分类指导抗旱保苗技术,引导农户最大限度利用好现有灌溉水源,浇水造墒。

亳州市谯城区、高新区、蒙城县、利辛县等地也同时积极应对干旱天气对夏种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大技术指导,推广节水灌溉,全力以赴抗旱保种,确保不误农时、不误农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利辛县科技特派员在田间面对面向村民们讲解抗旱播种技术要领

  穷尽办法 全力抗旱

打机井、找水源、改种抗旱作物、使用先进灌溉设备……连日来,亳州市各地密切关注天气情况,积极造墒补墒,强化抗旱保苗,并对旱情形势进行会商研判,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亳州市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动员群众,利用一切水源和水利设施开展抗旱浇灌、抢时早播。同时,组织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到田,开展技术服务,指导农民科学抗旱播种,及时协调、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亳州市水利部门组织工作组到县区开展抗旱蓄水供水检查,积极调度水利工程蓄水保水,开启各类泵站提水,截至6月15日,全市累计提水量8046万立方米。为有效保障旱情期间农田灌溉用水,亳州市还积极落实沟渠清淤清障、淘井洗井等措施。其中,谯城区新打各类应急机井1602口,为干旱的田地“解渴”。

亳州供电、气象等相关部门,也纷纷发挥各自职能,为全市抗旱夏种送上“解渴电”“及时雨”。

亳州市各级党员干部还深入田间地头,引导群众克服“等天靠雨”思想,树立边收、边浇、边种的耕作观念,鼓励群众积极行动,利用一切水利条件,抗旱抢种,在全市范围内迅速掀起保夏播促丰收工作高潮。

据了解,截至6月16日,亳州全市计划夏种面积651万亩,已播种498.5万亩,进度达76.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亳州城南地表水厂外景

  江水北送 泽润百姓

一泓清水由西淝河和茨淮新河汩汩北上,注入亳州城南调蓄水库。为积极应对当前持续高温旱情,亳州市加强水源调度和管理,及时增蓄储水,全力保障城区居民生活生产用水需求。

亳州市城南地表水厂工程建设是衔接“引江济淮入亳”水利工程,水源取自淮河支流西淝河上游,经管道输送至亳州城南调蓄水库,再经取水泵站加压输送到城南水厂厂区。

“我们积极协调江水北送建管处、龙德加压泵站调整调水时间,进一步增加水库蓄水量。目前,城南水库水位达到35.3m,可保证城区7天左右应急供水。同时,综合考虑引江济淮工程沿线河湖水位、调蓄空间等情况,于6月12日起分阶段开展引江济淮一期工程(安徽段)6月调水工作。”亳州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亳州市加强水库蓄水和自来水生产的统筹,通过供水调度系统,强化重要生产工艺参数和设备运行信息监测,科学调度水量、水压,保证城区各片区水压稳定正常。并严格落实水库库区和输水管线常态化巡查制度,加大旱季日常巡检力度。

同时,通过人工和视频监控对水库库区、堤坝、水域周界和关键部位进行巡查,对31.44公里的输水管线和沿线64个阀井定期巡查,重点监测水位、渗流、设施设备工况等,确保水库和输水管线、附属设施安全稳定运行。

为及时调节水量、优化制水工艺,确保水质安全,亳州市城市管理局还委托专业机构对水库每天定点取水,进行常规日检9项、月检29项、半年检97项的分析检测,对龙德泵站集水井、朱集站大桥等固定点位定期采样进行原水水质检测,并加强高温天气水库水环境管理工作,及时打捞水草,避免水质污染。(记者 韩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