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卫生室是乡村医疗卫生体系的网底,是政府向农村居民提供公益性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加快将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是推动医疗卫生和医保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的具体体现,是持续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目前,全国多地都加快了将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的步伐,并推出政策支持的“组合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徽

满足基层所需所盼 提升医保管理水平

嘉宾

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

刘同柱

村卫生室作为距离村民最近的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为村民提供直接便捷的健康服务。医保定点下沉至村卫生室不仅满足了村民对健康的所需所盼,也顺应了构建分级诊疗制度的发展趋势。目前,安徽省将村卫生室全部纳入医保定点管理,其中通过一体化管理纳入的有12054家(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进行设置、业务、人员、药械、财务、绩效考核“六统一”管理),单独定点管理的有3014家。

提高认识 推进全覆盖

安徽省高度重视将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工作,将打通村民看病和医保报销“最后一公里”作为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工作予以推进。

第一,这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安徽省委、省政府结合实际,提出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全部纳入医保定点管理,实现村级医保经办服务全覆盖,进一步完善村卫生室医保定点管理。

第二,这是便民惠民的重要举措。安徽省深入践行“四下基层”,紧盯人民群众需求,确保人民群众需求在哪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全力抓好将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工作,有效提升参保村民获得感、幸福感。

第三,这是推进村卫生室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村卫生室是村民,尤其是村中老年居民、慢性病患者就近获得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保障。若村卫生室没有被纳入医保定点管理,村民将无法就近享受医保报销待遇。这既会加重村民负担,又不利于村卫生室健康发展。

加强管理 提升就医体验

加强定点协议管理。安徽省强化对定点医药机构被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的服务行为、费用,以及参保人员医保基金使用情况等方面的监督管理,通过日常审核、日常稽核和专项检查,实现常态化监管;同时加强对医保数据的智能审核,从源头上降低医保基金运行风险。

延伸医保结算触角,实现医保服务“村村通”。安徽省在村卫生室开通医保结算系统,设置医保业务综合服务终端。终端设备支持通过刷卡、刷身份证、扫码、刷脸四种方式进行身份识别,确保参保人员实名就医,实现直接结算。

优化医保经办流程,支持多重待遇享受。着眼参保人员就医购药需求和面临的问题,安徽省优化医保业务操作流程和服务,确保医保电子凭证能用好用、村民愿用,引导协助参保人员使用医保电子凭证和刷脸结算。村卫生室可对多种医保待遇类型进行结算,包括普通门诊统筹及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专项保障和慢性病门诊统筹,大幅提升参保人员就医获得感。

完善服务 实现民呼我应

当前,安徽省正在顶格推进“民生呼应”工作,以村民的所呼、所需、所盼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村卫生室医保定点服务,并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一是聚焦村民健康保障,持续提升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按照村卫生室分类建设标准,配齐村卫生室设备设施,对未达到分类建设标准的村卫生室,依托村党群服务中心新的改扩建工作,强化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允许具备条件的村卫生室拓展符合其功能定位的医疗卫生服务;完善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逐步将符合条件的公办村卫生室转为乡镇卫生院延伸举办的村级医疗服务点,并对其实行院办院管。

二是聚焦慢性病群体用药,保障村卫生室药品供应。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中心药房建设,依据医共体成员单位功能定位和服务能力,统一医共体用药范围,实现医共体用药范围内的药品共用共享,实现慢性病用药在村卫生室与县级医院同目录、同范围、同品种;建立慢性病用药供应保障机制,对需要长期使用的不在医共体采购目录内的特殊药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凭借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的诊断和处方资料,向医共体中心药房申请代购,保障慢性病患者不出村就能拿药。

三是聚焦村民就近就便报销需求,简化医保报销手续。广泛开展基层调研,了解村民对村卫生室定点医保报销的需求;充分利用信息化赋能,简化报销流程;进一步优化村卫生室网络、电脑等硬件设施;加强医保相关政策培训,方便村民即时结算报销。

让村卫生室也有高质量医保服务

嘉宾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副主任

潘建波

打通农村居民就医报销的“最后一公里”,是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至农村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方便农村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有利于降低医疗负担,进而持续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重庆市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和要求,立足实际,先后出台《重庆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办法》《重庆市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若干措施》《重庆市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等文件,采取一系列措施将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筑牢农村居民健康保障的“第一道防线”,不断提升其满意度和获得感。

坚持衔接断点

让村民就近享受医保服务

重庆市聚焦村卫生室未被纳入医保报销系统等断点,多措并举打通服务村民“最后一公里”。

医保定点管理实现“全覆盖”。紧扣村卫生室就近服务村民的优势,制定村卫生室医保定点管理标准,按照“实地查看、评估研究、签约备案、联网结算、业务培训”的路径,将符合定点条件的村卫生室全部纳入医保定点管理。截至目前,全市7959个行政村村卫生室已全部接通医保报销系统,农村居民到村卫生室看病就医均可实时结算。

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实现“多渠道”。持续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动态解决少数村卫生室无合格乡村医生的问题。推进“乡聘村用”改革,乡镇卫生院采用余编招聘或编外聘用的方式,招聘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到村卫生室工作。目前,全市共有“乡聘村用”人员325名,其中编制内招聘107名、编外聘用218名。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2024年采用事业编制的招聘方式,招聘大专及以上学历医学专业毕业生65名。

村级卫生服务实现“零死角”。对邻近乡镇卫生院、服务人口低于800人的行政村,通过乡镇卫生院开展巡诊服务429个村、派驻服务109个村以及邻村服务88个村的方式,保障村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

坚持疏通堵点

确保医保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重庆市针对村卫生室用药、报销不通畅等堵点,实施乡村统一收费价格和慢性病用药“两统一”举措。

统一收费价格。实现村卫生室与乡镇卫生院医药收费价格一致,方便上下转诊,推动服务同质化。将村卫生室一般诊疗费从5元/次提高到6元/次,提高部分全部由医保基金承担。

统一慢性病用药。慢性病用药实行“一区县一清单”,打破区县域内不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用药界限,并优先将国家基本药物、集中带量采购药品等纳入清单,实现县(区)域内慢性病用药衔接。将执行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制度的医疗卫生机构扩大到拥有执业医师的村卫生室,在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确诊的“两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也可享受医保相关报销政策。

坚持消除痛点

建立多渠道监管机制

重庆市着眼村卫生室医保定点管理过程中的痛点,建立多渠道监管机制。

规范化管理。村卫生室同乡镇卫生院、医保部门签订《医疗服务协议》。按照分级管理原则,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进行日常管理和指导,重点规范村卫生室药品及财务管理,促进村卫生室规范诊疗、合理收费。

常态化监管。对村卫生室医保基金支出进行常态化管理,督促村卫生室增强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严格执行医保基金相关政策规定,进而发挥医保基金最大效益。

多样化督查。对村卫生室每年开展1~2次专项检查,并按照“双随机、一公开”原则,对医保基金支出超过一定金额的村卫生室开展随机抽检,坚决打击套取医保基金等问题。

坚持弥补弱点

夯实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

重庆市采取多项举措助推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提升,满足农村居民就近就便就医需求。

开展村卫生室星级评定。根据村卫生室人员、设施设备、服务能力等情况将优秀的村卫生室分为五星、四星、三星3个等级,在绩效奖励、医保基金分配等方面向星级村卫生室倾斜。截至目前,星级村卫生室占全市村卫生室的比例达82.86%。

建立“级差补助”机制。将全市乡村医生专项补助标准由每人每月400元调整为执业医师1000元、执业助理医师800元、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700元、乡村医生600元,激励乡村医生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坚持乡村医生每月例会制度。对在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每年免费培训不少于2次,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2周。实施中央专项资金中西部农村地区卫生人员培训项目,至今累计培训乡村医生10万余人次。

下一步,重庆市将持之以恒抓落实,采取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通过加大对村卫生室的监管力度、动态清零村卫生室医保报销“空白点”、加快乡村健康数字化建设等,进一步规范村卫生室医保定点管理,满足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就医报销需求。

山东东营“三医”联动 提升村民获得感

嘉宾

山东省东营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

鲍建强

村卫生室是乡村卫生健康事业的网底。健全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将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直接关系农村居民看病就医成效。山东省东营市全面贯彻以基层为重点的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以满足农村居民卫生健康需求为目标,“三医”联动深化乡村医改,打通农村居民医疗服务和医保报销“最后一公里”。

为医保定点打下坚实基础

第一,提档升级,筑牢乡村卫生网底。

聚焦就医环境,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东营市连续3年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档升级等项目列入民生实事,“一村一案”建设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有716家。

聚焦数字赋能,加强信息化建设。东营市建成全市统一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部署医保系统等,实现就医、取药、缴费、报销一站式管理。

聚焦同质化服务,全面升级乡村医生“出诊箱”。东营市为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配备智慧随访和康复诊疗设备,并通过县域远程诊疗网络,实现村卫生室检查、县级医院诊断。

第二,引育并重,壮大乡村卫生人才队伍。

加强人才引进。东营市落实乡村卫生人才“县招乡聘村用”政策,采取退休人员返聘、公益性岗位招考、订单定向培养、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招聘等方式,引进优秀人才。

强化技能培训。东营市开展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行动,每年对全市1178名乡村医生分批开展规范化培训,每年遴选一定比例的乡村医生到三级医院接受脱岗培训。

落实保障待遇。县级政府对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每年补助2万元办公经费。将在岗乡村医生全部纳入县级政府临时用工范围进行管理,将人员工资和“五险一金”纳入县级财政全额预算。

第三,做优做强,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创新运行机制。东营市以“县强、乡活、村稳、上下联、信息通”为目标,将村卫生室纳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范围,促进县乡一体、乡村一体、城乡联动。

推进资源下沉。东营市依托5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常态化开展“百名医师下基层”“百名中医基层行”活动,打造基层特色专科100个,设立“名医基层工作站”114家,帮扶乡村医生提高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水平。

突出中医特色。东营市在乡村推广30余项中医适宜技术,打造市级特色中医阁50家、省级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13家。目前,全市90%以上的村卫生室可提供中医药服务。

推行首诊服务。东营市对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实行“乡村医生开单、县乡检查、回村治疗”服务模式,引导更多患者留在当地就医。

打通医保报销“最后一公里”

完善基层医保体系。自2003年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工作起,东营市将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辖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一并纳入医保定点管理。至今,全市已经构建了区域管理统一、内部管理规范、资源分配合理、功能定位明晰的管理体系。

推动医保服务下沉。全市建立基层医保工作站(点)543家,建成市、县区、镇街、村居、网格员“五级”经办服务体系。将参保登记、异地备案、参保信息查询等医保服务事项下放到基层医保工作站(点),把“医保大厅”搬到村(居)民家门口。

推进医保信息化建设。全市所有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全部实现医保联网、直接结算,参保人员产生的医保费用由村卫生室与医保经办机构联网直接结算,避免患者“多跑腿、多花钱”。

加强医保定点协议管理。东营市规范村卫生室联网结算行为,定期开展医保政策和联网结算业务培训。

推动医保政策下沉。东营市打破门诊慢性病医保定点资格认定仅限一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的限制,将其延伸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探索在家门口提供医保服务的新模式。

农村居民获得感显著提升

村卫生室医保报销政策的落实,极大地方便了农村居民,尤其是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及“两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截至2023年末,全市716家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均被纳入医保定点范围,覆盖1664个行政村。2023年,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为农村居民提供医保报销服务约70万人次,其中提供“两病”患者医保报销服务约10万人次,持续减轻农村居民看病就医负担。

将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制度,促进了农村居民参保意识的提升,进一步完善了乡村医保体系,保障了农村居民医保权益;同时,优化了基层资源布局,降低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维成本,提高了医保基金使用效率。

下一步,东营市将完善村级医保报销体系,逐步提高县域内医保基金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中的使用比例,持续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宁艳阳 张漠 李诗尧

校对:杨真宇

审核:管仲瑶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6ED489MQ】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