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地区是中国革命的老区之一,但是在蒋介石的心中,它却是横插在其喉咙里的一根硬刺。

为此蒋介石在1932年亲自坐镇汉口,发动了针对红军的“大围剿”。

身为红军战士之一的李开文也在这场蒋介石蓄意挑动的战争之中几乎殒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开文

但幸运的是,劫后余生的李开文活了下来,还在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宁成功会师之后,被调入中央红军,又在分配到延安之后成为了中央特灶班的班长,让毛主席和周总理吃上了自己做的饭。

可是在1949年的时候,李开文却拜别了毛主席回到了自己的安徽老家,直至1956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上,周总理和毛主席才见到了一个年过半百的老者身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

1949年7月,李开文来到了中央群工部,部长李维汉给他安排了一份职位,但是李开文却并不满意。

“老李,我不想去天津,我没有能力管理上千号人,我也当不了那个领导,你还是让我回大别山吧”。

自从李开文参加革命之后,这是他第一次说出这种“丧气话”,因此李维汉明显吃了一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维汉

更何况,李开文拒绝的还是一份让很多人羡慕的轻松职位:糖厂副厂长。

话一出口,看着李维汉不解的眼神,李开文便也不再顾忌,接着说了一句“大军打到江南了,1647年8月27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区,解放了我的家乡,我想回老家工作,陪一陪自己的老婆孩子”。

战争之中,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是幸福的标配,但是为了革命的胜利,总要有人做出牺牲,舍小家,为大国。

李开文便是其一。

1932年农历8月29日,李开文所在的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二一九团,奉命撤离大别山,行军的过程恰好从李开文家的屋后经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别山(图源网络)

但是李开文却没有停步,而是“狠心”地继续跟着大部队行进。

李开文不是不想,他是不敢。

妻子刚生下一对双胞胎,孩子只有16天,李开文怕自己一看舍不得离去,他也害怕看到妻子不舍的泪水。

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李开文为了革命也做到了和大禹一样的狠心。

可是,中央红军在战争之中接连取得胜利,战争的时代即将过去,李开文这才决定回家,看看自己的父母妻儿,在当地继续开展自己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开文

红军战士与家人的团聚是组织所望,李维汉也很为李开文开心,但是这种情绪却很快散去。

因为枪眼无情,李维汉不知道李开文的妻儿子女是否都还在原地等他回家,就连他们是否健在都没有准确的保证。

李维汉沉吟了半晌,最后还是决定以实告知:“老李啊,国民党对共军恨之入骨,我真怕咱们撤退大别山之后他们对红军家眷赶尽杀绝啊”。

接下来的话,李维汉不忍说出,但是身为红军的战士,李开文也在参加革命的过程中见过不少的大风大浪,他已经放弃过自己的家人一次,这一回无论如何他都要回到家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维汉

毕竟,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就这样,李维汉答应了李开文的所愿,让手下的工作人员把李开文的组织关系转到了华东军区,尔后再转至安徽。

离开的日子越来越近,李开文的情绪却是相当的复杂,他既牵挂17年未见的妻儿,但他也同样舍不得对自己有着深厚情谊的毛主席。

于是在1949年离京之前,李开文专程跑到香山,拜访了居住在双清别墅的毛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因为毛主席对他说过“老班长,有机会要来看看我”。

李开文对毛主席表述了自己返乡的打算,毛主席很是支持,还高兴地对他说“回去就回去吧,但是你一定要经常写信给我,老班长,让我知道你是否平安健康”。

听完主席的这句话,李开文的眼眶瞬间变得通红,往事也一幕幕地浮现在他的心头。

1898年6月26日,李开文出生在安徽省的一个农村,他的祖辈都是农民,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农民(图源网络)

家中的唯一经济来源就是几亩土地,李开文不甘于现状,但他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

在红色风潮席卷家乡的时候,李开文成为了一名赤卫队成员,直到1932年的时候,李开文才正式走出穷乡僻壤,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

同期入伍的战士大多都是俊俏的青年,但是李开文却已有34岁,是很多人的老大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军战士

李开文不知道自己能在队伍之中做些什么,可这个时候,常年在田地奔波的农民属性就成为了他身上不可多得的闪光点。

“同志,我走路特别快,这算不算得上是优势啊?”

负责分配工作的干事立马点头,对着李开文说了一句“大哥,您看担架队班长的职位你愿不愿意去做?”

李开文忙不迭地点头,就这样,他用自己的“铁脚”为自己赢得了一份工作,心中升腾着的除了喜悦还有对红军的肯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担架队

“这部队真好,没有因为我文化低就嫌弃我,将来一定能取得革命的胜利”,李开文这么想道。

1937年,李开文来到了延安,成为了中央特灶班的班长,负责毛主席、周总理等多位中央领导人的伙食。

但是好景不长,1947年2月,蒋介石却突然从南京飞往西安,与“西北王”胡宗南一起谋和,意欲突袭延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宗南

为了“一举成功”,胡宗南将保密工作做到了极致,就连手下的师长、和军长都没有告诉,更别说被他们当作“炮灰”的士兵。

但是卓有见识的毛主席却识破了敌人的阴谋,先敌人一步撤离延安转战陕北,上演了一出“空城计”,让胡宗南的23万人马措手不及。

虽然没有人员的伤亡,但是在这场尚未开始就结束的战争中,红军方也并非毫无损失。

因为食物在延安。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李开文服务的还是首长,为了给毛主席和周总理等一众领导人补充营养,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深夜,李开文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回延安。

在将近夜半的时分,李开文叫醒了两个身强力壮的小战士,三人趁着夜色,抄小路直奔三十里外的延安城,取来了满满当当的三担食物。

在胡宗南短暂占领的延安城中,李开文是如何取出食物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宗南(右)

答案很简单,因为国民党是鸠占鹊巢,延安是红军的地盘,在离开之前,李开文等人收到了轻装上阵的命令,但是为了不让得之不易的粮食白白落进国民党的口袋之中,李开文在离开之前便把腊肉、咸鱼等带不走的东西都埋进了一处窑洞。

李开文断定延安的守军会因寒冷的天气而产生懈怠懒散,因此他才激进冒险。

领导必须补充营养,艰苦作战的战士们也应该吃点好的。

于是,李开文在取到粮食之后,连夜回到陕北,在第二天一早的时候,为毛主席等上级领导做了一顿可口的饭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左)

毛主席看着丰盛的餐食是一头雾水,可是当李开文说“我和两个战士回了趟延安”的时候,毛主席却发了怒。

“这样冒险的事,你也去干,你是老同志了,为什么不守纪律?”

毛主席知道李开文所为是为自己的身体着想,但是他却不想让他去拿自己的生命冒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他毛主席的命是命,所有士兵的命也都是命,没有尊贵卑贱之分,毛主席愿意为了黎民百姓的生活平稳贡献自己的一切。

话虽然说得严重些,但是为了不辜负李开文摒弃个人危险冒险得来的食物,毛主席还是招呼战士一起食用。

“大家都吃,这是老班长的心意,吃饱才有力量,大家攒攒劲,争取一年收复延安,把敌人统统赶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赶走敌人,百姓才能过上安稳的生活,统一中国,人民的生活才真正有幸福可言。

那么,毛主席为什么会称李开文为老班长呢?

这一切还要从一场意外开始说起。

1932年,在蒋介石的“疯狂围剿”之下,红军部队被迫离开大别山,但是在走到汉中附近的时候,敌人的炮弹却在空中突然降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敌机

“寻找掩体,快速卧倒隐蔽”,口号还在高声呐喊,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数十枚的炸弹被扔在了躲闪不及的担架队的人群之中,落地的那一刻,血肉横飞,红军的队伍之中又多了一些叫不应的英雄。

身处炸弹漩涡的李开文也被埋进了被炸弹激起的碎石泥土之中,生命的喘息极其微弱。

所有人都以为李开文牺牲了,但是他的一位同乡,却翻遍了死人堆,伏在李开文的胸口之上。

“快来人,他还在喘气,快救救他”,随行的人员立马将李开文放上了担架,还有人端来了小半碗米汤,用小勺子帮助李开文服下。

而发现李开文的那个同乡看到他苏醒之后,嚎哭不止。

因为在他决定放弃革命回大别山的时候,是李开文用一句“现在大别山已经落入了别人手中,回去就等于找死,我们要做的不是放弃,而是跟着队伍杀出一条活路来”成功劝退了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军战士(图源网络)

唯有革命才能结束一切,国不安宁,小家又怎会有幸福可言。

老乡在李开文的身上发现了坚持的力量,再也没有动过离开的心思,而是坚定不移地为革命做着自己的贡献。

但是李开文却再也没有这份幸运。

炮火带走了他敏捷的双耳,虽然身为担架班的班长,李开文需要的是一双铁腿,但探寻风吹草动还是需要一双敏捷的耳朵。

因为在战场之上容不得任何的差池,李开文也断不会用战士的性命开玩笑。

于是在痊愈之后,李开文就退出了担架队,来到了炊事班,并凭借一手精湛的厨艺,成为了很多人心中的老班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炊事班(图源网络)

为了突破敌人的“围剿”,红军在1934年的10月开始长征,而李开文也在1935年的8月,随部队进入了草地。

一边是险恶的生存环境,一边是食不果腹的红军士兵,为了能让战士们在寒冷的冬天吃上一口热乎饭,李开文想到了一个好主意:

在开始行军之前,李开文会将湿漉漉的柴火裹在自己的衣服之中,他用自己的身体烘干柴火,保存火种,好让将士们能在整顿休息的时候以最快的速度吃上一口热乎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征途中

因为李开文的灶台在旷野之中升起第一抹火焰,因此其他的人便想向他讨教妙招,但是李开文为了避免柴火的湿气伤害同志的身体,他总会说一句:可能就是运气比较好,你们需要的时候来找我拿就行。

就这样,李开文裹得柴火越来越多,行军中的身影也是越发的佝偻,但是看着吃着热饭,亲切地叫着自己“老班长”的战士们,李开文便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

关于长征中李开文的事迹毛主席也是略有所知,因此他也和士兵一样,亲切地唤他为老班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1937年的时候,李开文来到了延安,成为了特灶班的班长,每天他都会准时准点地将饭菜做好,然后等着领导人的秘书将饭菜为他们送去。

但是有一天,毛主席的饭菜却迟迟未动,李开文便重新热了一遍,自己给毛主席送了去,但是毛主席在推门看到李开文的时候却是一言不发,径直回到了里屋。

“老班长,你的身子不好更应该注意保暖,我这有件羊毛衫,你拿去穿,小心别感冒”。

原来,在送餐的时候,因为寒冷李开文止不住地打了个寒颤,这一幕让毛主席尽收眼底,心疼李开文的他这才一言不发的走回里屋,拿出羊毛衫放在李开文的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但是这种付出却并非是单向的。

因为在送餐的时候,为了避免冷空气降低饭菜的温度,李开文整个过程都是跑着去的。

他怕毛主席吃到冰冷的饭菜伤胃。

“主席,这羊毛衫我收不得,您还是自己留着穿吧,您的健康才是更为要紧的啊”。

听到李开文的话,毛主席却再一次将羊毛衫塞进他得到手中:“老班长,有什么要紧,衣服做出来就是给人穿的,你们所有人都能吃饱穿暖,才能让我安心,才是革命的意义所在啊”。

话已至此,李开文也不好再推辞,但是这件衣服最终也没有穿在他的身上,而是被他转送给了更需要的战士。

红军就是这样,有好东西他们总会跟自己的战友分享,面对敌人的猛烈炮火,他们也甘愿将生的希望留给身边的人。

就这样,李开文在毛主席的身边呆了11年,直到1949年李开文请愿调回老家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开文

毛主席支持李开文的决定,也留下了一句“你是从中央出来的人”。

李开文回乡后的所为也确实对得起“从中央出来”的这五个大字。

组织为返乡的李开文安排了一份粮食站站长的职位,因为经历过苦难的岁月,李开文尤为知道粮食的可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右)

因此在工作的时候,李开文绝对不允许浪费粮食的行为,在知晓粮食被老鼠或黄鼠狼破坏的时候,他也总是会第一时间做好修补的防患措施。

唯有兢兢业业李开文的心中才会觉得踏实,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从毛主席手下走出的兵,他不能丢人。

但是北京一别,毛主席知道自己与这位老班长很难再见,但是在1956年的时候,周总理却在领奖台上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优秀生产者代表大会

周总理再三确认之后,快步走到了主席的身边“主席,您看那个人是谁?”

毛主席抬眼一看,立马起身,向着一个方向走去。

“老班长,怎么又穿这么少?您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要不然让我怎么安心?”

听到熟悉的声音,李开文的眼眶顿时通红,和在延安时一样,说出了一句“主席,我不冷。”

阔别多年,两人的身份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但是在毛主席的心中,李开文永远是自己的老班长,而李开文也永远铭记毛主席雪中送衣的恩情。

1992年2月29日,李开文逝世,而他嘱托给后辈的要事却依旧是为建设中国贡献自己的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开文故居

革命战士的相惜让人动容,李开文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贡献,什么是无私,什么是战友情。

伟人已逝,英雄也已长眠,战争时代成为了过去式,但是革命精神却扎根在后辈的心中,必将永永远远的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