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杜月笙,很多人都不陌生。他的一生非常传奇,从一个无权无势的街头小混混,一跃成为了在上海滩呼风唤雨的老大。巅峰时期,不少人都称呼他为“上海皇帝”。

杜月笙能够巧妙地周旋于黑社会的各派势力之间,广泛结交军界、商界与政界的各路权贵。全国的军政要人、帮会同道,甚至是土匪马贼,基本上全都会买他的账。

由他组建的三鑫公司,垄断了法租界鸦片提运,暴利行业为他赚取了巨额利润。他所创办的中汇银行,更是直接掌握了上海一大半的经济命脉。

虽是黑帮,但杜月笙也曾做过不少善事,这是不少人对他心存敬佩的原因。当时几乎所有的上海大学都接收过他的捐赠,慈善募捐的榜单上,他总会出现在前几名。抗日战争中,杜月笙捐款捐物,救护受伤军民数万。

但到了晚年时期,昔日名震上海滩的杜月笙,却常常为了钱而唉声叹气。借钱难比登天,常常被各路“熟人”拒之门外。

晚年的杜月笙,何以落魄至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月笙(中间)

离开上海滩,是杜月笙落魄的开始。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第一时间接管了上海。

而杜月笙从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开始,就一直在全力支持蒋介石,抗战期间更是捐款捐物捐飞机,贡献巨大。所以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他欣喜万分。因为蒋介石曾暗示,会把上海市长的职位交给他。

虽然杜月笙已是上海青帮的老大,但若能成为当官从政的掌权者,那必然会更加体面尊贵。

彼时,杜月笙将会成为上海市长,似乎已经是公认的板上钉钉的事实。

因此,很多人见风使舵,在各种公开交际场合里称呼杜月笙为“市长”。杜月笙虽然心中得意,但也会佯装严肃:“此话不可乱讲,上头还没有命令。”

但令杜月笙没有想到的是,蒋介石已经开始任命钱大钧着手上海各项事务了。市长和副市长均扑了个空,杜月笙到头来是空欢喜一场。

没有被委以重任也就罢了,最让杜月笙感到心慌的,是上海街头出现了“打倒三大流氓势力”的游行示威活动。杜月笙混迹江湖多年,自然知道这都是蒋介石的安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月笙

后来杜月笙凭借着自己的人脉关系,好不容易当选了上海参议会议长,但蒋介石来了一句“议长一职,望由潘公展担任。”,杜月笙无奈只好作罢。

接二连三的排挤行为,让杜月笙彻底放弃了封官进爵的念头。但杜月笙老谋深算,左右逢源,一边和蒋介石维持着表面工作,一边在暗地里和共产党保持联络。

经历了解放战争后,蒋介石大势已去。在逃往台湾前,他一边盘算着劫运黄金白银,一边极力拉拢杜月笙一同前往台湾扎根,许诺给他钱权。

而共产党也曾联系过杜月笙,表达了“接纳”的意愿。毛泽东十分关注杜月笙的去留,他认为,杜月笙代表了上海的资产阶级。

实际情势太过复杂,杜月笙摇摆不定。在他看来,蒋介石经常出尔反尔,而且自己只不过是蒋介石用来排除异己的一枚棋子。若是知道自己与共产党曾有联系,日子也断然不会好过。

而若是选择了共产党,难免不会日后清算自己往日的过错。自己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作出的“突出贡献”,是不可能会被饶恕的。若是汪寿华的血案被翻出来,恐有性命之忧。

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杜月笙两边都没有选择。上海已经不再安全,于是杜月笙带着一家三十几人,踏上了前往香港的轮船。

看着逐渐远去的黄浦江,杜月笙内心感慨良多,此生是否还会再次踏足上海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月笙

在这里,他从十里洋场的一介武夫,转变为上海滩鼎鼎有名的大人物,昔日的辉煌岁月历历在目,而未来等着他的又会是什么?

正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到了香港之后,杜月笙再也无法像在上海滩那般呼风唤雨。

杜月笙离开得太过匆忙,只带了家产变卖兑换的40万美元。这自然也不是一笔小数目,但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对于挥霍无度的杜家人来说,这笔钱根本不值一提。

而杜月笙又是好面之人,到了香港之后,各界名流常常做客家中,门庭若市。在不知节制的挥霍下,杜月笙可供分配的遗产,仅仅只有10万美元。

失去了经济来源的杜家人,一直在坐吃山空,潦倒度日。年逾60的杜月笙再无创造一番事业的斗劲,他身上最有价值的,是他广泛的人脉关系。

早年间,杜月笙出手阔绰,慷慨大方,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别人存钱,我存交情。”杜月笙十分讲究江湖义气,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他会仗义疏财,被他资助过的人不计其数。

社会名流章太炎遇到了经济困难,杜月笙二话不说送上了2000元。近代名人黄炎培手头紧张,杜月笙每月许他500大洋。而对于发迹之前所拜的青帮师傅陈世昌,杜月笙更是按月接济,关心备至,终身执弟子礼。

对待社会名流如此,或许还可以说是为利交友。但难能可贵的是,杜月笙对待其他香堂中的普通兄弟亦是如此。若谁家有急事需要借钱,金额不大的,连欠条也不必打。

那这些年的仗义疏财,是否结下了真正的善缘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令杜月笙没有想到的是,树倒猢狲散,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失去权势和财力的他,在别人眼中已经再无利用价值。在借钱之路上的接连碰壁,让杜月笙再一次体会到了人情冷暖。

他遭受了太多的拒绝与嘲讽,往日笑脸相迎、阿谀奉承的人此时变了一副嘴脸。前往银行做抵押时,还会被“熟人”躲避,派前台将其赶走。

世态炎凉,不过如此。无奈之下,杜月笙开始变卖一些家产,例如房子和地皮,过着拮据的生活。没钱难倒英雄汉,杜月笙可谓穷困潦倒,捉襟见肘。

他或许也想过回到上海滩,但在蒋介石的一系列操作之下,他与大陆心生隔阂。

一日,杜月笙最后抱着一丝希望来到了刘航琛的门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航琛

刘航琛,有“四川财神爷”之称。财力雄厚,在中国富豪榜上也是榜上有名的人物。

杜月笙不是一个拐弯抹角的人,他开门见山地说道:“航琛兄,承你借我一本空白本票,让我随时在你的银行中支取,这番恩情,我将十分感激。”杜月笙的语气里没有一丝卑微与讨好,更像是个来催债的债主。

刘航琛听闻,不作声响。正当杜月笙以为没戏之时,刘航琛财大气粗又充满尊敬地开口说道,“150万以下,杜先生可以自己随便填,150万以上,告诉我一声就行。”

杜月笙听后心中一惊,收到支票后,欲将自己的别墅抵押给刘航琛。

但被刘航琛拒绝了:“不需要,我看中的是杜先生您的人品!”

这个人与杜月笙并无什么特别深的交情,甚至连面都没有见过几次,为何能对杜月笙如此慷慨大方?

原来,早年间,刘航琛因为得罪了军阀而被通缉。杜月笙知晓此事后,便派人将刘航琛接到了香港,后又资助他返回了四川。刘航琛是个知恩图报之人,他在发家致富之后一直牢记着杜月笙当年的恩情。

当年结下的善缘终于有了回报,雪中送炭的真情,尤为可贵。

杜月笙后来回忆道,“这是我一生借钱最痛快的一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月笙

在香港时,杜月笙的身体状况已经大不如前,哮喘病与心脏病轮番上阵,病情反复的他日渐消瘦。病入膏肓之际,他自知时日无多,便召集了家人、自己最信任的弟子陆京士以及一众好友,宣告遗嘱。

在遗产分配时,虽然可供分配的遗产只有10万美元,但杜月笙手上的欠条,竟有满满一箱子之多。这些欠条价值不等,小至百块大洋,多至百根金条,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少的财富了。

当着众多后辈的面,杜月笙说不希望后代拿着欠条四处讨债,败坏他的名声,丢尽他的脸面。他郑重地嘱托道:“这些人欠的是老子杜月笙的,不是你们的。”

随后将这满箱的欠条烧毁,化为灰烬。

这满箱的借条付之一炬,不免有些可惜。但杜月笙烧毁这些欠条,也自有一番考量。烧毁欠条,子女的下半辈子不会再指望着靠收回欠款度日,而是可以另谋出路,或许还能成就一番事业。

其次,这是一箱什么债?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昔日落魄的借债者很多早已咸鱼翻身,飞黄腾达。若是有心偿还,断不会等到今日。这满箱子的借债者,时隔多年,也只有一人主动登门还债。

而杜月笙死后,其家人的处境只会更加艰难。借债人构成复杂,有街头小混混,也有国民党的军官。讨债之路不会那么轻松,一不小心还会惹祸上身。杜月笙混迹江湖多年,自然懂得这是一箱难以要回的债,付之一炬,也是为了保全家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月笙的女儿杜美娟回忆道,有一个“王某”让她永远也忘记不了,他的欠条上明晃晃的写着几个大字“欠金条50根”。俗话说“盛世古董,乱世黄金”,当时一根金条的价值有多高,难以估算。杜月笙愿意借50根金条给王某,足以见他对王某的信任程度有多深,而二人也必定交情匪浅。

而杜月笙于王某的恩情,不只是这50根金条之多,更有两次救命之恩。王某作为军统内的爪牙,未能按时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曾被戴雨农下令枪毙,是杜月笙好说歹说,又花钱又出力,才救下王某性命。

后来王某靠着溜须拍马屁,在台北混得风生水起。昔日小喽啰摇身一变成台北水泥厂厂长,靠着这一肥差,他赚得金钵满盆,已然发迹。

杜月笙去世之后,子女处境艰难。四夫人姚玉兰找到了这位水泥厂厂长,求他给自己的子女安排一个工作岗位。

这对于王某来说简直易如反掌。但没有想到的是,姚玉兰递上的名帖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亲自登门拜访竟也被拒之门外。人性的自私与冷漠在此时显露无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月笙在生前常说:“人生有三碗面最难吃,人面、场面、情面。”

杜月笙讲究体面,总是身穿旧式长袍,逢人必行礼问候。拿起毛笔苦练一手漂亮的小楷,花重金请老师为他讲解四书五经。

也善用场面,为了回答孟小冬“我是你的女朋友还是丫鬟?”这一问题,身患重病之时仍然高调铺张与孟小冬完婚,给她名分。

但最难吃的一碗饭,当属情面。上文所说的王某并不是个例,杜月笙阅历丰富,自然可以料到人性的自私与冷漠,烧毁欠条之举,也是为了给这些欠债人留足情面。

这一行为又何尝不是留下了一笔香火情呢?倘若日后遇到什么困难,或许还会有一些受过恩惠的人伸手帮他们一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1年,杜月笙于香港逝世,享年63岁,一代传奇终落幕,属于杜月笙的时代彻底过去。

杜月笙制造了活埋汪寿华的惨案,经手的鸦片行业毁掉了无数幸福美满的家庭,但他也曾向无数人施于援助之手,在抗战时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我们很难评价杜月笙这一生的功过与是非,一切只能交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