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5日,匈牙利总统签署批准瑞典加入北约议定书的议案,从此这个号称永久中立国的瑞典正式加入了北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今时今日的瑞典与俄罗斯

对于这一消息,国际的舆论是沸腾的,有的人指责瑞典,所谓的永久中立国是”忠利国“,当年二战的时候就跟希特勒勾勾搭搭,如今更是完全撕破了脸皮。

当然也有人认为,弱国没有独立的立场,这也是一出生动的国际丛林法则的再现。

对于这些舆论,我们只能当看客,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瑞典加入北约似乎已经完成了围堵俄罗斯的拼图,使得原本就已经紧张的欧亚局势变得更加紧张。

对此,当时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网站就指出:伴随着瑞典进入北约,北约就能够在战争状况下有足够的优势遏制住俄国在波罗的海的关键航道周旋的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瑞典还有强大军事力量和大量的尖端科技,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环境变得更加恶劣。对此很多专家都认为:这让欧洲的安全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动荡。

有意思的是,历史学家认为:瑞典加入北约似乎在重演当年的北方战争,只是当年俄国联合各国打败瑞典走上强国之路,那么瑞典是否又想联合北约打败俄罗斯,回到昔日的巅峰呢?

对于历史学家的说法,可能一些年轻人不太理解,毕竟在我们的印象中,俄罗斯一直都是世界顶流,瑞典只是一个边缘国家。

但事实上,在北方战争以前,瑞典才是真正的世界顶流国家,反倒是俄国弱小而又无助,当年一度被瑞典压着做揍。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本文就和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当年的北方战争——瑞典与俄罗斯的前世交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瑞典曾经到底有多强?

关于瑞典的历史往事,我们首先就得聊到三十年战争。这所谓的“三十年战争”,其实本质上是一场天主教和新教的战争,又被称之为第一次欧洲大战。

1618年,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因为捷克新教徒大起义,由此引发双方的战争。这场大战打了30年之久,经历4个阶段。

——前期传统的天主教在神圣罗马帝国的支持下横扫千军,大败各路新教徒,直到1630年,神圣罗马帝国的统帅天主教贵族瓦伦斯坦搞中央集权,导致德意志各诸侯离心离德。

在此关头,支持新教的法国支持瑞典趁机发起攻击,联络德意志的各诸侯,击败天主教同盟,此战瑞典大显神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神圣罗马帝国还是很强的,期间又连续打败丹麦和瑞典,但终究在法国和瑞典的连续出击下最终大败,法国和瑞典成为这场宗教战争的最耀眼的存在。

此战结束以后,瑞典已经俨然成为了一个欧洲的军事强国,它拥有144000多人的强悍陆军,该军队装备齐全,具备严格训练,战斗力极强。

而且它还拥有一支首屈一指的海军,再加上不俗的工业能力,瑞典已经成为欧洲排面国家之一。那么此时的俄国又是什么情况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俄罗斯的崛起

这时的俄国非常弱小,工业底子远逊色于瑞典,兵力总共才4万多人,而且都是杂牌部队,并且几乎没有海军。

说句不留情面的话,当年的俄国与瑞典之对比,大体上可以类似于今日之瑞典与俄罗斯,两者差距太大了。但是,此时的俄国迎来了一个“大佬,他就是传奇帝王彼得大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彼得大帝于1682年即位,随后通过权力斗争推翻了自己的姐姐索菲亚的摄政,掌握实权。刚刚上位的彼得大帝雄心勃勃,想要夺取出海口。

不过,想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他须得统一国内的舆论和各势力,经过他的运筹帷幄,成功拉拢没有土地的新贵族阶层以及强大的大商人和大企业主,这些人迫切的需要出海口来进行贸易,来实现巨额利润分配。

因此三者一拍即合,目光一致对准波罗的海。但话又说回来,波罗的海可不是俄国的地盘。

正如前文所说,瑞典在三十年战争中大放异彩,在当时占领波罗的海的东岸和南岸的区域,俄国想要夺取出海口,就必须要和瑞典大战。于是,关于俄国与瑞典的北方战争就此爆发。

客观来说,当年的瑞典很强,而俄国的实力显得非常弱鸡,双方实在没什么可比性。但彼得大帝很擅长以弱击强,既然瑞典实力强大,彼得大帝便开始满世界寻找同盟,和瑞典的敌人联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彼得大帝首先找到波兰,当时波兰、瑞典存在领土争端,波兰自然打不过瑞典,对瑞典心存恨意,于是彼得大帝以帮其夺回领土为条件,拉拢波兰加入反瑞典同盟。

紧接着是丹麦,和当年的瑞典一样,丹麦也有过辉煌的历史,号称北欧的头号强国。但在三十年年战争中,丹麦被打的很惨。

而且此后与瑞典博弈中,逐渐被瑞典削弱,慢慢失去了曾经的优势。由于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丹麦也想对付瑞典,于是在1699年也加入反瑞典同盟。

伴随着北方反瑞典同盟的组建,彼得大帝已经有作战决心,不过为确保胜局,他又在1966年找到土耳其,与其结束战争状况,并签署和平条例。如此,万事俱备,只差东风。

1700年,北方战争正式爆发,波兰和丹麦率先发起对瑞典的进攻,瑞典国王不得不带着主力进入丹麦作战。借此机会,彼得大帝立刻集中俄国的主力34000人偷袭瑞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理来说,三个打一个,而且还是俄国有心算无心的偷袭,瑞典总该吃点亏吧?

但当年的瑞典实在是太强,它首先一巴掌拍翻丹麦,逼迫丹麦退出战争。紧接着又回师带着23000人反击俄国,弱小的俄国军队全军崩溃,损失17000人,大部分军官被俘虏。

俄国就此被打崩溃,狼狈撤回国内,无力再战。瑞典紧接着又回头进攻波兰,完全无视了伤痕累累的俄国。第一阶段就此结束。

眼看着自己做了这么多准备,还被打成全军覆没,彼得大帝受到巨大刺激,于是发起著名的彼得大帝改革,这场改革涉及范围很广,包括军事改革、经济改革和财政改革。

当然,在改革的时候,彼得大帝也没有忘记波兰这个盟友,他依旧忍痛派出了15,000至2万名军队进入波兰作战,另外每年还支付10亿卢布的军费给波兰输血,死死的拖住瑞典,获得改革的时间。

随着改革逐步进行,彼得大帝也没有忘记时不时的给瑞典“来上一下”,他并没有再如之前一样全面进攻瑞典,而是以蚕食手段不断侵蚀瑞典的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双方的角逐

瑞典非常恼怒,它知道俄国野心不小,于是于1706年以最快的速度打垮波兰,然后集中全力收拾俄国。

1707年,瑞典轻松拿下被俄国蚕食的领土,而且还发起对俄国本土的进攻,当时所有的瑞典人都以为此次能够轻松的揍丹麦和波兰一样打垮俄国。

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经过改革后的俄国早已有巨大提升,瑞典的疯狂进攻没能突破俄国的防线,再加上彼得大帝执行焦土政策,瑞典进攻受挫,并最终被打败。

——先是被袭击,被俘虏9000人;紧接着又在波尔塔瓦进行大会战,彼得大帝凭借4万多人成功的打败瑞典主力,瑞典再次阵亡9000多人,被俘虏18500多人,瑞典国王仅以身免,投入土耳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此,瑞典的陆军力量基本崩溃,第2阶段战役结束,俄国开始掌握主动权。

虽然瑞典陆军力量几乎全军覆没,但瑞典海军还很强大,它妄图凭借海军继续与俄国作战。彼得大帝也清楚自己的短板,于是他又展开了外交活动。

首先他趁着大胜之威,再次找到波兰与丹麦签订新盟约,恢复北方同盟,并且还吸纳了普鲁士和汉诺威;紧接着又开始撬瑞典的墙角,找到最支持瑞典的同盟法国,利用法国受挫需要寻找新盟友的机会,诱使法国和俄国结盟,让他放弃了瑞典。

最后是英国,当时英国是最强大的海上帝国,和瑞典一直都是老朋友关系。彼得大帝不惜一切代价拉拢英国大臣,终于成功让英国站在俄国这一边,并未在后来的北方战争中实际出兵支持瑞典。

如此一来,瑞典被彻底孤立了。

眼瞅瑞典被削弱到极点,1711年俄国率先在波罗的海东岸发起了进攻,全面入侵芬兰,一路狂飙突进,在芬兰地区站稳了脚跟,获取进攻瑞典的重要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714年,俄国舰队在汉国乌德海峡海战中重创瑞典海军,终于占据海上优势,瑞典的海军希望也就此破灭。

1719年,彼得大帝又命令俄军进攻瑞典本土,发动毁灭性进攻,一路对瑞典本土进行焦土政策,迫使瑞典签署和平协议,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和东岸地区全部割让给俄国。

至此,北方战争结束,彼得大帝掌握了他心心念念的出海口,俄国也踩着瑞典逐渐攀登上了欧洲强国之列,至于昔日无与伦比的瑞典,也伴随此战逐渐的衰落,直到现在沦为边缘国家。

或许对于瑞典而言,最大的悲剧就是离俄国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