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来是画大饼,结果提前兑现承诺。

文/姜雪芬

编辑/斯问

带有农家、渔家风装饰的景区、店铺,正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游玩、打卡的地方。望着古朴的院墙上挂满各种农具、渔具,总是让人想起老家的温馨时光。

在网上,制作精美的田园风挂饰、大丰收挂饰,让很多在城市待久了的人,充满了对简单、质朴的农家生活的向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东小伙梁贵把这种回忆和向往,变成了自己热爱的一份事业。10多年前,他回到农村老家创业,搜集乡亲们编织的各种器具,根据山水风光和人们生活劳作的场景,搭配出古渔风、丰收季、农家往事、乡村美酒等几十种风格装饰,挂到网店里出售。

随着乡村旅游、农家乐游火了,农家挂饰也受到关注,不少景区、餐厅都会来店里下单,买去装饰自己的农家小院,由此吸引大量网友围观、晒图。这两年,直播一片火热,他的农家风挂饰,被很多主播买去用来布置背景墙,圈粉无数。

梁贵一年能卖出好几万套农家挂饰,有的景区在店里买了上百套。靠这门生意,他不仅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还成功打拼出了两套房,提前兑现了让家人有新房的承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穷小伙没钱创业,还画了个大饼

12年前,梁贵在外地的理发店生意做不下去了,收入难以维持日常开支。他索性关了店,回到了位于广东湛江农村的老家。在这片祖辈、父辈赖以生存的土地上,他不想务农,与乡亲们格格不入,“没啥事干,但也不想当一个寄生虫”,于是他盯上了家乡的特产,想试试看有没有出路。

作为“失败者“回到家乡,他没有一点可以挥霍的钱,于是思考做一个零成本创业的生意。他想到在满是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打工时,日子过得匆匆忙忙,租住的房子也毫无生机,便想到了卖绿植,想给像自己一样的人,漂泊在外的单调的生活里增添一抹绿色。

但绿植生意不好做,他说那时候一单就赚几块钱,一天只能卖个三五单,而且运输途中产品会出现破损,买家的种养能力不一样,还有养死的,售后很繁琐。2015年,梁贵开始另寻出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天路过一个村庄的时候,他看到有老人在用竹子编织农家帽,那个帽子很有古风感,清瘦的老人戴着帽子走在江边,有“孤舟蓑笠翁“ 的美。于是他收购了当地不少老人做的竹编帽,还有其他一些竹编产品,都放到了网店里,觉得可以卖给需要遮阳挡雨的人用。

但一个一个地卖,并不赚钱。斗笠体积大,怕压坏了,他在包装上格外用心,但是要想包装好的话,包装、运输成本就不低。

好在后来他在产品使用场景上增加了舞蹈、表演等场景,第二个月,斗笠的销量就增长到了几十个。虽然订单也不多,但是他觉得在那个时候“订单已经是猛增了”,可以一摞一摞地卖,运费成本相对降低了,收入自然多了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年订单继续“猛增”,梁贵赚到了一点钱,很欣慰。他把在农田干活的父母也叫回家,一家人帮忙打包、发货。销量过万后,收入也水涨船高,有一个月他赚了好几万元。

他给妻子画了一个大饼,告诉对方“10年之内,我要给你在城里买一套房子。”

搭配成精美套餐,农家挂饰大火

周围的村民不知道在网上还能卖出竹编制品,看到梁贵的订单多了,他们也在网上卖起同样的产品。卖的人多了,竞争压力大,利润也会下降,梁贵琢磨得创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何才能一直保持竞争力,做出好产品呢?他决定从客户身上去找答案,研究他们到底是怎么用产品的。他发现除了把斗笠当做表演道具用,很多买家还会用它来装饰店铺,挂在灯具旁营造氛围。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全国很多地方出现了农家乐旅游,很多景区也在景点装饰上下大工夫,增加农家元素。梁贵顺势推出了农家竹灯产品。用斗笠做的竹灯又好看又环保,店里的订单一下子多了,而且客户会采购几十、上百套,一些景区还用它打造出专门的游客打卡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竹灯卖爆了,梁贵收获了第一桶金。转型还不到两年,他就提前兑现了承诺,买了第一套新房。

生活有了好转,但很快网上又冒出了一堆卖斗笠竹灯的商家,价格战随之而来,利润变薄,让他很是头疼。

重复和模仿没有多少利润,他要跑在前面,必须得创新。如何创新?还是那句话,“跟着客户需求走”。他分析,客户买去产品自己会进行组装搭配,布置出一个大丰收主题,或是五谷丰登,或是打鱼,或是种地的主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他一口气搭配出几十种主题场景,直接出售套餐。为了表达出美感、意境,他一遍遍地去请教身边学艺术的人,跟他们讨论怎么搭配,还在网上找了美术系的大学生,和他们合作在产品上加上文字、图画,直接表达出客户最想要的那种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把“字和情感画进竹编后”,产品瞬间有了竞争力。一套农家挂饰的价格在200元上下,客户非常喜欢场景,压根不会分开单独购买产品,一买就是一套,店里一天能收到几十个套餐订单。

竹编套餐被客户认可,它不仅是可以增加收入的产品,对梁贵和农民来说还是受到肯定的作品,不少乡亲们都盼着他来收购。竹编都是手工编织的,夏天时候编的多一点,还赶得上卖。冬天天气冷,老人年纪大,编的速度慢,有时候货不够卖,他得到相邻村子去收。后来农家挂饰更火了,邻村也不够卖了,他就到周围村子、镇上去收,甚至还跑到外省去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拼出两套房,卖出农家器具的美

梁贵印象很深的是一个渔具产品。那时候他收了很多农民编的器具,感觉那个鱼篓好看就带回来了,“但是现在没有多少人打鱼还用这种鱼篓,在店里挂了很久都没卖出去”,他犯愁。“总得找方法卖出去”,他不忍心看到这么精心制作的作品,被闲置一边。

他把鱼篓和其他渔具搭配在一起,推出了渔家挂饰,结果很快就卖出去了,比单独卖渔具更有成就感。

又有成就感又能有一份收入,创业之路辛苦也有收获。卖挂饰套餐两年多,梁贵又开了两家店,一年销售额超百万元,还买了第二套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组装出更多主题场景,一些古镇、新开发的景区钟爱复古怀旧元素,他就推出复古怀旧主题挂饰。有人喜欢田园风光,有人喜欢小时候家里干活的各种农具,他都能搭配出来。他喜欢盯着每个产品看,说挂到墙上都能勾起回忆,看到物件就想到和物件相关的人。记忆里的一些人或许已经不在了,但思念依然在。

器具承载了人们的美好思念,他在视觉呈现上要求一定要有意境,一定得展示出美感,才能不辜负产品的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次上架新品,他都得折腾一个多星期,“作图、拍照、上架、拍视频都得自己来。”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就一个人静静地坐着,想如何搭配,想好了天一亮就扛着相机去找场地拍照。有时为了拍好一张图,经常得蹲好几天,等天气好,等阳光出来,等太阳落山,等风景变美,等有人路过……拍下100多张照后,有时候才能选到满意的,如果不满意就继续拍。

有网友觉得他的店里的每张图都像是艺术品。器具是死的,但是加上人们在农田干完活回来的场景,或者大红色的丰收、五谷丰登等字,还有很多人的笑脸,组合在一起就有了动态美感,像是一幅乡村生活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农家挂饰把一些已经或者将要消失的东西,拉回到了现代生活,让人们记得那些过去的时光,让思念有了载体。当地的竹编手艺还入选了“非遗”,梁贵想把这门生意做得更长更远,传承好非遗文化,助力挖掘乡村的魅力,用产品展示出农村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