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前,黄冈日报以《治一条河 串一片景 富一方民 ——团风县牛车河乡村振兴示范区“巨变密码”调查》为题进行了专版报道。下面请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阅读提示】

治理一条河,串起一片景,带动一批产业,致富一方百姓。2021年7月以来,团风县抢抓中央彩票公益基金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机遇,选定“资源禀赋好、群众增收难”的牛车河流域作为试点,整合资源,串珠成链、连片成景,以流域综合治理统筹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结出共同缔造之果,走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昔日“脏乱差穷”的牛车河流域,蝶变为“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可持续”的网红打卡点,为全国集欠发达老区、边远山区、脱贫库区于一体的乡村振兴探索出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牛车河模式”。

案例背景——“鄂东千岛湖”从“三难叠加”到“三生相融”

牛车河水库,素有“鄂东千岛湖”的美誉。牛车河乡村振兴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位于环牛车河水库,有总路咀、贾庙、杜皮3个乡镇9个村,常住人口7819人。

三年前,牛车河流域曾一度面临三大困境:一是灌溉面积大,但承雨面积小。该水库担负上下游3县13个乡镇35.01万亩农业灌溉,但实际灌溉面积27万多亩。二是自然条件好,但水质状况差。牛车河流域涵盖山、水、林、田等诸多生态要素,但因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水库水质曾一度成为V类水。三是资源禀赋好,但群众增收难。牛车河上游流域绿色、红色、古色资源丰富,茶叶、药材、水果作物众多,但周边镇村产业滞后,群众守着“好风景”,日子却过得紧巴巴。

好风凭借力。2021年,牛车河流域示范片成功成为中彩公益金支持示范区建设的第一批项目,为放大这一“国字号”项目效益,团风县坚持以流域综合治理统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念,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整合各方资源,三级联动推动五大振兴,以5800多万元基金撬动5.1亿元投资,推进沿线3个乡镇9个村连片治理开发,串起周边红、绿、古“三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6大特色产业,实现了水质提升、水系畅通、环境改善、产业发展、治理增效,探索出了生态美、生产美和生活美和谐统一、互为促进的乡村振兴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年来,牛车河流域接待游客量实现从不到1万人次到10万人次、30万人次、50万人次“三连跳”。今年“五一”假期,接待游客超61.32万人次,带动旅游消费1.5亿元。实现了治理一条河,串起一片景,带动一批产业,致富一方百姓。

做法成效——“四个一”探索乡村振兴示范区的“牛车河模式”

围绕“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目标,团风县创新“四个一”机制体制,逐步将牛车河建设成乡村振兴示范区、共同缔造示范区、小流域治理示范区。

下好先手棋,“一张图”谋规划,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规划先行,明确示范区发展定位和实施路径,坚持在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

突出“三个优先、协同发展”。在示范区选定上,立足革命老区优先、资源优势优先、元素叠加优先,确定环牛车河库区周边的总路咀镇、贾庙乡、杜皮乡等3个乡镇9个村的北部地区,整体连片规划,协同振兴发展。

注重“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按照分村实施、跨区联动、统筹整合的思路,推动环牛车河库区周边的3个乡镇9个村连片规划建设、特色差异化定位:总路咀镇——商贸重镇,“两型”示范;贾庙乡——全域旅游,秀美贾庙;杜皮乡——红色领航,山水杜皮。

坚持“多规合一、一图到底”。系统梳理牛车河小流域范围规划,确保牛车河乡村振兴示范区规划、项目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产业、交通、旅游等专项规划参数一致,并在统一的空间信息平台上建立控制线体系,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一张蓝图绘到底。

如今,牛车河流域的资源优势正在变为发展优势:25公里的环库产业公路,犹如一条彩虹,将9个行政村一线串珠。一路驰骋,路两边是特色各异的农业产业、红绿古相融相生的美景,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打好主动仗,“一盘棋”抓建设,推进难点变示范亮点——

牛车河示范区点多线长面广、建设任务重、协调难度大。团风县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整合组织力量,高位推进,一盘棋抓建设,让牛车河示范区成为全国同时期建设速度最快、效果最好的示范区。

三级书记领衔推动。第一时间成立示范区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和片区指挥部,实行县委书记和县长双组长、双指挥长制,两名县级领导主抓,相关县直部门和沿线乡镇、村书记为成员,三级书记和部门一把手一以贯之领衔推动。

五大专班创新驱动。团风县财政拿出足额专班工作经费,在指挥部内设立项目建设实施、技术指导、建设监督、宣传、安保协调等5个工作专班,乡村振兴部门派出4名专职骨干,实行一个项目一个专班,一个实施计划、一个绩效目标、一个专门档案“五个一”专班运作机制,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推动具体问题在一线协商解决。

多个部门协作联动。县直相关部门、项目乡镇、村相应配强工作力量,整合各类资源要素优先流入,形成大合唱、大投入、大变化的格局。截至目前,已实施重点项目82个,总投资5.1亿元,谋划重点项目54个,总投资32亿元,涉及特色种植、农产品加工及休闲旅游等方面。

打好主动仗,让难点变为亮点:2022年3月,牛车河示范区在接受国家评估时,取得了A级成果;湖北省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培训在团风举行,推广牛车河经验。

走好融合路,“一条链”兴产业,补齐短板,打造示范样板——

乡村振兴,产业支撑是关键。但长期以来,产业发展是牛车河最大的短板。示范区建设以来,团风县按照“以农为主、以游来促、连片发展”的思路,走出了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色”融合,把特色做特。红、绿、古“三色”俱全,是牛车河最鲜明特色资源。以牛车河水库为核心,盘活总路咀镇省级生态乡镇、贾庙乡百丈岩村中国传统古村落、杜皮乡杜皮村省级红色美丽乡村示范村庄、黄冈革命烈士陵园、牛车河省级水利风景区等山水自然人文资源,分区打造百果原乡农耕、百花魅力风情、百草茶园观光以及康养度假休闲、革命传统教育、传统村落体验等六大特色板块,推进红绿古、农文旅深度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产”融合,把链条拉长。坚持链式思维,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在一产上,立足沿线3乡镇油茶、黄大茶、白茶、月季花等种植传统,新建和改造近万亩油茶、茶叶、果蔬等山区特色产业基地,进一步成规模、提品质、强质效;在二产上,配套建设油茶、茶叶等加工厂和电商直播基地,推进种(养)加销一体化发展;在三产上,大力发展乡村民宿、户外露营、研学旅行等新业态,建成月亮湾露营基地、东岳花海基地、乡村客厅、垂钓中心等文旅项目,持续举办各种文旅活动,激活乡村旅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产业发展短板蝶变为示范区样板:25公里的环库产业路,将沿线一二三产串珠成链,打造农旅一体化发展模式,三年接待游客120多万人次。县内外100多批次参观学习团队来学习经验。

念好富民经,“一张网”优治理,从项目输血到持续造血——

示范区建设是为了群众,也必须依靠群众。为此,团风县将示范区与“共同缔造”活动有机结合,发动群众共谋共建共享,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

坚持党建引领。将牛车河流域9个村纳入共同缔造试点,实行“一名县级领导挂帅、一个部门包保、一个专班蹲点主抓、一套实施方案推进”的工作机制,构建“村党支部+湾组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体系,围绕牛车河流域综合治理,探索“党旗下的湾组恳谈会”“爱心积分激励”等实践办法,形成治理合力。

完善村民自治。引导牛车河示范区内各村成立村民议事会、乡贤理事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将长期在家村民纳入一个或多个组织,激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能力,解决了各村“有人办事、有钱办事”难题,乡村治理更加有效。牛车河村成功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带动群众增收。示范区建设中,通过政策激励、项目招引等举措,吸引150余名能人回乡创业,并创新实施“市场+政府+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带动村民共富,实现了从项目输血到持续造血:白坳村回乡能人流转土地500余亩,发展果冻橙、葡萄、草莓等特色产业,带动30户群众“家门口”就业,每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

经验启示——“四用”为小流域综合治理“打样”

牛车河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建设过程,就是牛车河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三年的实践中,团风县针对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发展定位难、资源整合难、做大产业难、持续发展难等难题,积极探索,得到四点启示。

必须用系统观念引领治理,示范区才能精准发展定位——

示范区建设涉及各领域、各要素、各环节,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系统和全局的角度,才能精准定位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团风县将示范区选定在牛车河片区,是系统观念引领的结果:这里灌溉面积大,但承雨面积小,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这里自然条件好,但水质状况差,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这里资源禀赋好,但群众增收难,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需要。

在规划、建设中,坚持短、中、长期规划,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生产、生活、生态系统考虑。

通过人居环境湾组整治,山水林田路电综合治理一系列“组合拳”,库区水质从2015年以前的V类提升到现在的Ⅲ类,示范区湾更净、水更蓝、山更青、民更富。

必须用统筹方法推动治理,示范区才能有效整合资源——

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做到统筹兼顾、综合施策。

在统筹规划整合上,既确保示范区规划与团风北部山区总体规划、与各类专项规划的协调一致,又将短、中、长期规划进行有效衔接,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在统筹组织力量整合上,坚持县镇村三级推动、五大工作专班驱动、10多个部门联动、发动沿线群众参与,变部门行动为全城行动。特别是团风县委、县政府自始至终把示范区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推进,确保建设中问题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在整合项目资金上,将县级各类资源向示范区聚集,三年来,整合县财政、城投、交通、水利、农业、发改、文旅等10多个部门项目,投入公路建设、生态修复、特色种植、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等各类项目80多项,形成大合唱、大投入、大变化的格局。

必须用创新手段深化治理,示范区才能破难闯出新路——

示范区建设,没有太多的案例可循,唯有改革创新,才能破解难题、闯出一条新路。

破解产业转型难题。针对牛车河流域周边以传统种植养殖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等困境,全面取缔传统落后的小养殖场,引导市场主体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如,废弃奶牛场转型为月亮湾露营基地,渔场改造为乡村客厅。

破解资金筹措难题。示范区建设,单靠专项资金和政府性的投入,是难以支撑的。团风县坚持市场化运作,撬动社会资本多元投入,引进市场主体项目20余个,投资额3.35亿元,逐步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破解社会参与难题。在产业发展上,实施“公司+基地+村集体+农户”发展模式,探索订单带动、股份合作等机制,保障各方利益均衡。如,引进楚林生态公司参与油茶、白茶项目建设管护,采取企业、农户、村集体“442”分红模式,实现三方共赢。

必须用长效机制保障治理,示范区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现代化,是示范区建设的根本目标。团风县不满足于牛车河示范区前阶段走在全国前列,在国家评估验收后,坚持组织领导、资源整合、社会参与“三个力度”不减,积极探索长效机制,做好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的后半篇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加大组织保障上,根据牛车河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定位,新成立了牛车河文旅产业建设指挥部,继续由书记县长任指挥长,分管县领导为副指挥长统一协调调度,以持续发展、快速发展为目标,掀起牛车河农文旅产业“百团大战”,仅2023年“五一”牛车河示范区乡村文化旅游节,就投入建设项目21个。

在完善支撑体系上,土地供给方面,利用国有平台整合建设用地610亩,统一开发管理,带动周边村民和返乡能人盘活闲置农房200套,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平台支撑方面,组建国有平台公司与市场主体联合开发项目。如,团风文旅开发公司整合牛车河景区资源,打造研学基地;金融支撑方面,大力推进15项农村资源要素融资,以景区收益权作质押,对接农行申请贷款2亿元。

在壮大产业项目上,持续推进招商引资,加快实施一批文旅项目,打响“牛车河”文旅品牌,打造武汉都市圈乡村休闲度假基地。如,推进投资2亿元的团茗茶旅项目加快投入运营;投资5亿元建设月亮湾露营基地、垂钓中心等,打造多样化的休闲体验项目;引进浙江“天空之城”,投资10亿元,建设牛车河天空之城休闲旅游度假区项目;引进武汉巴博士公司,投资15亿元,建设金丝楠文旅综合体项目,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

在牛车河乡村振兴示范区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一片片涌动生机的产业基地、一个个秀美整洁的村庄、一户户日子红火的农户,都在释放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创投稿邮箱:2572671722@qq.com

来源:黄冈日报

团风宣传 (tuanfengxuanchuan)

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何顺

初审:宋淇

终审:王媛

版权声明

凡团风县融媒体中心的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团风县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团风县融媒体中心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违者团风县融媒体中心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