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17岁中专少女姜萍因闯入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12强引发广泛关注。媒体的采访、大学的表态、企业的宣传、博主的拍摄,一股脑儿地涌过来。关爱与善意令人感动,但如此纷杂的“聚光灯”“放大镜”是否会带来困扰与伤害,同样令人担忧。

这样的担忧绝非杞人忧天。这些年,从“糖水爷爷”到“鸭头小哥”,从“拉面哥”到郭有才,每个被流量“砸”中之人,都会遭到密集围观,很多关注会逐渐越界过火,让当事人不堪其扰又无可奈何。再看今天的姜萍,短短几天来,姜萍的中考成绩被翻出,为舆论议论纷纷;姜萍的学校、生活的村子,与姜父的偶遇、乃至亲戚邻里,都成了视频博主的拍摄素材;“某某高校向姜萍递出橄榄枝”之类谣言渐渐流出,一些企业则开始登门拜访送上慰问资助。

不夸张地说,姜萍如今已成了热门“IP”。当然,很多人是发自内心为姜萍高兴,希望能为这样一位“天才少女”做点什么,让她的成长之路更加平顺。但当海量的关注突然投射到一个普通人身上,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压力。更何况,在流量的诱惑下,关注者其实也是心思各异的,一心蹭热点的恐怕不在少数。

特别是那些以刺探、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隐私的行径,以及借姜萍带节奏搞拉踩的操作,显然会给这个17岁女孩带来难以承受的困扰和麻烦。这些以关心之名的关注,会不会搅和了姜萍原本平静的心绪与生活,一些人对“天才少女”的消费和透支,会带来多大伤害,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姜萍的爆红,一定程度源于大众对中专师生的刻板印象,源于社会对“偏才”“通才”等等话题的关注和争论。但对姜萍来说,钻研数学也好,参加比赛也罢,出发点都是热爱与本心。在一夜成名之前,相信她和她的培养老师,都没有想过“网红”这个结果。正是发自心底、毫无杂质的热爱,以及无人关注、没有干扰的环境,才成就了姜萍。今天,我们为这位女孩取得的成绩而高兴,更希望炙热关注能够适可而止,对功利炒作更要及时叫停,呵护好这份简单的少女之心,让姜萍继续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自由成长。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能找到自己的一方心灵净土无疑是幸运的。出名后的姜萍,最需要的是一张安静的书桌。即便出于关心,我们也应当正视流量这把双刃剑的利弊,克制过度围观的冲动,守护他人不被打扰的权利。

来源丨北京日报评论员 夏天(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