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季羡林的妻子彭德华去世,要4万丧葬费。季羡林对儿子说:“我出2万,你出2万。”没成想,儿子季承却暴跳如雷,拒绝道:“我一分钱也不会出,这4万是你欠她的。”季羡林大怒道:“我要和你断绝父子关系!”

“断绝就断绝。”季承怒气冲冲地回他:“你根本就不关心母亲。”

话落,季承就推开家门,将季羡林远远地抛在身后。

此后十三年,季承都没有和季羡林再见过一面。

两人的冲突要从季羡林和彭德华的婚事说起。

1927年,季羡林前往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在叔父的帮助下得以进入私塾读书。

过了两年,季羡林18岁了。他们老家有早婚的传统习俗,于是季嗣诚开始为他寻找合适的对象。

彭德华比季羡林大了4岁,只读过小学,家世地位与季家门当户对。季嗣诚一合计,见女方性情温柔又勤劳顾家,便请媒婆前去说媒。

季羡林对于封建的包办婚姻很是厌恶,但是他寄人篱下,根本无法拒绝叔父的好意。

也正是在这一年,季羡林和彭德华成婚。

季羡林对这桩婚事很是不愿意。而且彭德华只有小学文凭,跟他完全没有共同语言。

但是季羡林心里清楚,只有自己真正给季家留了后,才能去往外地甚至国外,拥有更加自由的生活。

没过几年,季羡林便报考了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名额,将彭德华和儿女留在国内。

他的女儿季婉如那时候才两岁,儿子季承更是只出生了几个月。

季羡林完全缺席了儿子和女儿的幼年时期。

1946年,外出留学11年的季羡林终于回国了。

季承从小便没有得到季羡林对他的教育。季羡林在家庭中的缺席更是导致了两人父子关系的冷淡。

小小的季承看着面前风尘仆仆归家的季羡林,内心有着疑惑,这就是为了留学,将母亲和他们姐弟两人留在国内的父亲吗?

然而,还没有等到季羡林在家中扮演慈父的形象,他便受北京大学邀请担任教授。

季羡林忙于工作,只有寒暑假才会回家。

原本因为季羡林归来而心生期望的季承,心中的念想也逐渐熄灭。

季承开始称呼季羡林为“季先生”,他觉得将季羡林作为他的父亲来看待,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

之后的季承逐渐长大成人,和季羡林的来往也比幼年时多了很多,但是他始终没有和季羡林太过亲近。

1994年,彭德华去世。

季羡林开始回忆和妻子过往的相处。他时常看着妻子的遗照,内心悲痛甚至流出泪来。

彭德华这一生,没有得到他的爱,却始终恪守本分,对公婆尽孝道,对丈夫忠诚爱护,对子女关怀呵护。

季羡林要给彭德华办体面的葬礼。

丧葬费需要4万。但是当时的季羡林手里只能拿出来2万元。

他将儿子季承叫到家里,讨论这件事:“我们两人各出一半怎么样?”

“你这辈子始终在亏欠她。”听懂季羡林意思的季承暴跳如雷:“你自己一个人出。”

在季承的心里,季羡林从来没有尽过作为一位父亲的责任,更不要说尽到一个丈夫的责任了。

季承从小便在母亲的背上长大。是彭德华用着自己瘦弱的身体,托举起了他和姐姐两个人。

但是季羡林面对彭德华,却总是尊敬有余爱护不足。

季承为母亲感到委屈。

这丧葬费是季羡林作为丈夫应尽的义务。

听到儿子不愿意支付一半费用的季羡林很是愤怒,觉得季承太过冷血,居然连母亲的丧葬费都不愿意出:“那你就别当我的儿子了。”

直到2008年,两父子才在这次争吵后再次相见。

季承来到北京301医院,来看望因身体原因入住的季羡林。

季承一进到病房,看到躺在床上瘦弱的父亲,便跪了下来,哭着对他说:“父亲,是我的错。”

他为当年过于倔强,不再与季羡林相见而愧疚。

季羡林见到前来的儿子,很是高兴,语气哽咽地说:“儿子,你终于来了。”

两人多年来的矛盾,在这次相见后化为乌有,他们理解了对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