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省心脏手术的最高年龄再次被刷新。潇湘晨报·晨视频记者了解到,长沙泰和医院为一名104岁高龄的老人完成心脏手术,为老人更换了心脏起搏器。术后老人恢复良好,年龄不再是这类手术的禁忌。

考虑到赵老先生年纪较大,反复胸闷、气促已有20余年,且患有阻塞性肺疾病、霉菌性肺炎等多种基础疾病,常规起搏器植入术后手术切口感染风险极高,愈合困难。心血管内科专家团队与家属充分沟通病情、治疗方案后,决定为赵老先生植入胶囊起搏器。

胶囊起搏器体积小、无需切开皮肤,患者舒适性好

一个多月前,104岁赵老先生反复出现胸闷、气促等不适症状,家人随即把他送到长沙泰和医院就诊。经了解,13年前赵老先生已在某医院安装了心脏起搏器。此次入院发现,老先生间断心室起搏心律,部分时段起搏器起搏功能及感知功能丧失,易导致心脏停搏猝死,急需更换心脏起搏器。

记者了解到,传统的起搏器约火柴盒大小,需要切开皮肤、制作皮肤囊袋,把起搏器放进去,然后与导线连接,导线再分别植入心腔。普通起搏器对于老年、身体抵抗力较差的患者存在更大的皮肤囊袋和导线感染风险。

而胶囊起搏器体积仅有胶囊大小,重量不到2克;不需要导线,无需切开皮肤,因此避免了感染风险。手术不需要全身麻醉,医生通过患者股静脉把“胶囊起搏器”“植入”患者右心室的肌小梁中,通过局部的电回路完成起搏心脏的功能。微型的起搏器避免了囊袋感染、导线损伤和断裂等并发症,且植入后对患者的活动影响小,患者舒适性好。

完善好相关术前准备,赵老先生被送进了导管室。考虑到患者年龄较大,存在多种基础疾病的复杂情况,麻醉科曾光主任及团队术前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麻醉评估,并制定了精准麻醉方案。为患者进行了全麻后,心内科专家团队立即为老人手术,成功将起搏器植入到最佳起搏部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智能“胶囊”,可自行调控保障患者心跳

术后,持续心电监测显示赵老先生心跳恢复正常,小“胶囊”开始正常工作,解除了赵老先生的生命威胁,赵老先生顺利转入病房接受进一步治疗

据了解,“胶囊起搏器”是一款智能化的产品:它能感知到患者自身的心跳,当患者心跳高于设定的最低起搏频率时,它处于感知状态,并不起搏;当患者心跳低于最低起搏频率时,它就会起搏心脏让心脏跳动。保障患者的心跳不会低于设定的最低心率。另外,“胶囊起搏器”有抗核磁开关功能。当病人需要做核磁共振检查时,可以把抗核磁功能开启就可以进行核磁共振检查了。

长沙泰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江斌副主任医师表示,104岁的起搏器植入手术,创造了医院该类手术及全身麻醉的最高年龄记录,也让年龄不再是心脏起搏器技术的禁忌。

人口老龄化加速,60岁以上老人应定期检查心电图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因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改变引发的心动过缓患者越来越多。患者常见表现为心悸、黑矇、晕厥、不明原因的疲乏等,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猝死。

心血管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江斌建议,60岁以上老人应每年定期检查心电图。如有以上症状,需及时到心血管专科进一步筛查,以便早诊断、早治疗,排除安全隐患,恢复健康心率。

潇湘晨报记者任弯湾 通讯员王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