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汉高祖刘邦能够建立西汉,成就一番伟业,这背后离不开他智囊团的支持。

陈平、张良做为智囊团中重要的谋士,都曾立下汗马功劳。但是有传言说,陈平与张良暗斗了一辈子,直到临死才“幡然醒悟”,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乱世择主而侍

1、张良

张良出身于韩国贵族,祖父和父亲都曾位居宰相,生活顺风顺水,然而花无百日好、人无百日圆。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秦国灭亡韩国。覆巢之下岂有安卵,张良被迫接受国破家亡、生死离别,也对秦朝、对秦始皇恨到了极点。

随后张良清点了家中奴仆和余财,征召刺客刺杀秦始皇,这以卵击石的行动自然是失败了。但是,张良亡秦之心不死。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隐居高人黄石公看张良宅心仁厚,就送他一本《太公兵法》,张良苦心研究,韬光养晦,等待着一个合适的机会。

不久机会终于来了,秦二世施暴政,民不聊生,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点燃了众人反抗的激情。张良带着自己手下一百多人准备前去投奔楚王景驹,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张良先遇到了沛公刘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番交谈后,刘邦对张良十分赏识,因为他发现张良不仅胸有丘壑,还总能提出一些让他眼睛一亮的计策;而张良对刘邦也十分佩服,知人善用,是位明主。就这样,张良投入刘邦麾下。

2、陈平

陈平跟随刘邦时,刘邦的部下周勃和灌婴对他颇有不满,主要出于两点原因:第一,陈胜吴广起义,拥立魏咎为魏王,陈平前去投奔,魏王容不下他。他又转而投奔了楚王项羽,项羽也不能容他。现在又投奔沛公,此人算“三姓家奴”,没有信誉可言。

陈平收受贿赂,谁给他送钱他就多给谁一些好处,谁不给他送钱他就针对谁,这个人劣迹斑斑,实在是难以重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质疑,陈平向刘邦解释说:“魏王、楚王都不信任我,不用我的计策,我的才华无法施展,我听闻沛公您知人善用,才特来投奔。我一个人路途迢迢来投奔,手里没钱实在是什么事都做不了。现在钱财都在,我可以如数归还,您认为我的计策好,就用;不好,我就打道回府,回我的老家去。”

刘邦觉得陈平言之有理,也确实有才,就将人留下了。

同样是乱世择主而侍,张良追随刘邦的时候,刘邦处于创业的初期;而陈平投奔刘邦的时候,刘邦的事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一个是雪中送炭,一个是锦上添花,两人在刘邦心中的地位自然是有所区别的,可以说张良更胜一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定位不同,如何相比?

1、张良

张良身上背负两座大山,一座是秦灭韩引起的家国仇恨;另一座是看到秦暴政下民众生活困苦的忧民之心。他跟随刘邦的目的就是推翻秦朝,救民众也救自己。因此,他此后的计策多是从国家的宏观层面来考虑。

公元前208年,项羽自封楚霸王分封十八位诸侯,因担心刘邦实力太强,今后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就将他封为汉王,封地定在人烟稀少的巴蜀之地。刘邦对这个封地自然是心怀不满,但又不知道如何扭转局面,此时,张良站了出来。

项羽的叔叔叫项伯,此前杀了人惹上了麻烦,张良帮他摆平了此事,项伯对他很是感激,两人也就此有了私交。张良私下送了项伯一千镒黄金、一斗珍珠,请求项伯多在项羽面前说好话,让刘邦到汉中去。项伯不负所托,将此事办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刘邦率领部下前往汉中封地路过栈桥的时候,张良思索后说:汉王不如派人把栈桥烧毁,以向项羽表示我们没有再返回的意思,好让他放心,不再疑虑。

刘邦听从了这个建议,而项羽也确实因为他烧毁栈道的投诚举动宽慰不已,放松了警惕心,这给了刘邦大军足够的时间来韬光养晦。顶级谋士即是如此,走一步看十步。

刘邦曾评价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

2、陈平

陈平对自己的定位与张良不同。出身贫寒的他,更多的是想要获得个人的成功,这就使得他有些不择手段。

公元前203年5月份,项羽攻打荥阳,攻势猛烈,刘邦有些招架不住,就在形势万分危急的时候,陈平站出来献上了一策:假装投降、李代桃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既然正面打不赢,那不如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他派人告诉项羽,城内弹尽粮绝,刘邦已经支撑不住,准备在东门投降。而军中有个叫纪信的人,身形、长相都有几分像刘邦,到时候让他乔装打扮成刘邦的样子,率领两千名女子,在东门造出投降的声势。

不得不说,陈平还是很聪明的,项羽及其大军果然被假扮的刘邦所迷惑,众人都以为那两千名女子是刘邦投诚的表示,都放松了警惕。而在东门上演这场好戏的同时,陈平又使用计谋,将西门、南门以及北门的敌军都吸引到东门。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刘邦当即率军从西门逃命。等到项羽意识到自己被骗的时候,为时已晚,他怒不可遏的斩杀了纪信;而剩下两千名女子的下场,自然也不会好。

一将功成万骨枯,陈平用数千具尸体来向刘邦证明自己的实力,他对成功的迫切甚于对生命的敬畏。因此,后人在评价张良、陈平二人时,多称张良用阳谋,是顶级谋士;陈平多用阴谋,不如张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功成,退不退?

在这个刀光剑影的战场上,刘邦成为了最后的赢家,公元前202年,他建立了汉朝。张良和陈平作为开国功臣,自是少不了加官进爵、金银珠宝的好处。然而,面对一片璀璨的未来,两个人却做出了完全不同的选择。

1、张良

秦朝灭亡了,山河统一了,一切都安定下来了,我也该走了。张良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对汉高祖刘邦说:我们张家世代为韩国宰相,后来秦朝灭亡了韩国,我为了报仇雪恨,苦苦研究兵法,使得天下震动。

现在,我又成为了皇帝的军师,被封为万户侯,这对于我一介平民来说,已经是最高的荣誉了。如今,我没有别的奢望,只希望能够抛开这尘世间的所有事,跟随仙人赤松子去云游一番。

淡泊名利,去做闲云野鹤,张良为何如此洒脱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张良一定懂得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他出身宰相世家,从小耳濡目染朝政中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现在天下已定,汉高祖刘邦曾有识人善用的智慧,现在却未必能有容人的气度,与其等到君臣相看两厌,不如趁早离开,还能留着那份曾经的情谊。

其次,张良一向信奉道家学说,老子有句话叫做: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从为韩复仇,到协助刘邦建立汉朝,张良机关算尽,一直在争。如果继续留在朝堂之上,争来争去,无非是为了一些身外之物,张良早已看淡。

功成身退,不为浮名、财物所累,张良是个有大智慧的人。

2、陈平

陈平充分证明了,一个人的起点不能代表他的终点。他出身寒微,但是凭借着好脑筋,让权力和财富都成为了他的囊中之物。或许是这一切来的都太不容易了,陈平并不愿意像张良那样功成身退,他选择留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平鞍前马后,为刘邦解决了不少难题,在汉朝建立后,陈平仍被重用,这除了他确实才智过人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陈平用计多诡。中国人自古讲究做人要光明磊落,陈平做事则是只要成功,那就没那么不能做的。这导致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始终被人所诟病。

陈平为子孙后代创造了一个优渥的环境,不出意外的话,他的后代能够继承他的爵位,可保荣华富贵。但是,意外还是发生了。世家多纨绔,陈平的曾孙陈何蛮横的想要霸占别人的妻子,被告到当时的皇帝汉武帝面前,汉武帝一怒之下,将其斩首。

厄运仍在继续,有人告发当时的丞相公孙敬私下里行巫蛊之术,诅咒皇帝。在当时的封建社会,这可是一桩抄家灭族的大罪。汉武帝震怒之下命令彻查,无数人因此被牵连,陈家也赫然在列,遭受处罚,从此一蹶不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结果来看,张良挥挥衣袖走了,他不想得到什么,自然也不会失去什么。而陈平,他想要权力、想要财富,但是,他怎样的得到,他的后代就怎样再失去,所追逐的不过是一场空。

小计谋与大智慧

对于后代的结局,其实,陈平在死前已有预料。他曾说:我多用一些阴谋诡计,这是道家一再禁止的。如果今后我的后代一蹶不振,兴旺不了,那应该就是对我使用诡计的惩罚吧。

小计谋终究不敌大智慧,这是陈平在历尽千帆之后的感叹。后人也多以此警醒自己:做人做事要坦坦荡荡,比起结果,一个人的风骨也很重要。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程玲——《简论陈平"难独"——从《史记》看陈平的政治谋略》
赵柒斤——《张良"讲政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