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高台县城关镇新建东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聚焦群众需求,把文明实践融入基层组织建设、社区治理、居民服务等各项工作,着力打造邻里和睦、小区和美、社区和谐、社会和顺的“和合新邻”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品牌,群众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深挖辖区资源 建强文明实践“主阵地”

坚持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将实践站建设为居民群众可进入、可参与、可共享的服务空间站,联合26个共驻共建单位,创新“联建单位+网格+志愿者”的服务模式,联合开展文艺汇演、健康义诊、红色教育等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切实把党建联建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强大合力。

“洗衣液一桶35元,扣除5个志愿者积分,收您30元。”辖区居民王叔在小区楼下超市买东西,商家给的小优惠让他心头一热,5块钱的优惠虽然不多,但这是对他参加志愿服务的认可。新建东村社区实践站创新实施“商居联盟”,把推进商户的生产经营与居民志愿服务相结合,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获得积分,用积分兑换联盟商户提供的商品减免、商品服务优惠、优先体验权益等优质资源,让实践站有了商业资源、让商家有了更多客户、让居民得了实在优惠,实现了社区、商户、居民三方共赢的良性互动。同时,社区实践站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进入商居,开展“商居邻里共建·幸福社区同乐”主题运动会,让商户、居民共同参与,实现了“商居联盟·社区同乐”的美好愿望。

培育品牌项目,激发文明实践“新活力”

聚焦居民群众实际需求,充分发挥社区党委资源整合作用,积极挖掘辖区能人,坚持把志愿者作为文明实践的主体力量,组建发起“共享奶奶”“管家爷爷”“爱心妈妈”“天使爸爸”志愿服务项目,通过信息资源共享、知识技能分享、邻里互帮互助,构建起共建共享的和谐美好邻里关系。

“殷老师,麻烦今天接一下小二班的小叮当”;“杜老师,麻烦今天临时看管一下城关小学三(3)班的壮壮”......每天这样的“爱心订单”社区“共享奶奶”都会接到。为解决社区双职工家庭接送孩子、照看孩子的难题,社区积极招募有爱心、有专长、且闲暇在家的26名老人,组建“共享奶奶”团,帮助照看社区里因父母工作而无人照看的孩子,通过发挥他们的余热,充当好“保育员”,让孩子们有人照管、幼有所乐,乐中有学,也让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收获满满的爱与陪伴。围绕社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心理健康需求,社区实践站拓展社会帮扶力量,引导对接辖区学校、卫生等单位中有爱心、热心公益、擅长带小孩的年轻妈妈们,组建成立“爱心妈妈”团,利用空闲时间帮助孩子们补习功课、辅导作业,带着他们做游戏、参加劳动,为孩子们提供稳定的亲情关爱和心灵成长支持。对于一些特困儿童,积极对接辖区“天使公益协会”,组建天使爸爸团,依托“微心愿”圆梦活动,组织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爱心结对活动,用爱点亮孩子们的幸福童年,实现居民群众温情互助的“双向奔赴”。同时,探索积分兑换志愿服务运行机制,推动志愿服务更接地气、更暖人心。

丰富实践活动,共筑文明实践“同心圆”

残疾人谢发莲家庭,父母双双年迈,孩子又在上学,生活困难。网格员把这一情况上报社区实践站后,实践站积极与共驻共建企业九发传媒有限公司对接,对像谢发莲一样存在困境的群众进行技能培训,让她不仅学会了刺绣技能,还通过直播带货提高了收入,社区实践站也收到了一面“真情为民解忧愁”的锦旗。这样的实例还有很多很多……

社区实践站坚持把群众需求作为文明实践的方向,着力打造以“讲政策入心、评典型凝心、帮难事暖心、乐文化悦心、庆节日聚心、赛技能齐心”为内容的文明实践“心”品牌,构建起社区主导、社会组织参与、志愿力量辅助的文明实践活动组织体系,切实把活动融入寻常百姓家。结合“结对帮扶·爱心高台”工程,健全完善特殊困难群体台账,开展“一对一”精准化、个性化服务,落实生活困难必访、生病住院必访、重大节日必访的“三必访”机制,把暖心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围绕和美、文明、友善、敬老、互助,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积极营造与邻为德、与邻为善、与邻为亲、与邻为乐的和睦邻里关系,并聚焦“老少困”群体,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共同构建起了“和合新邻”之家。

签发:董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