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能想象吗,号称能把全世界价格都打下来的义乌已经卷到英语口语了。

要不说钱还得是义乌人赚呢。

前段时间,义乌老板娘早起学英语的视频刷爆了全网。商场里,有的铺面都还没开门,已经有一群老板娘聚集在空旷处,捧着印有基础词汇和句子的纸大声朗读。

最简单的单词,却是最实用高频的贸易口语,白天集体晨读,晚上关门之后上夜校,学的是精编商务英语,需要的就是随学随用。可能早上才学了怎么报价格,下午跟外商洽谈时就能用上。

义乌老板娘们到底为啥学英语?学英语的她们,又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老板娘们开始学英语

每天早晨八点四十,有的铺面还没开门,但已经有很多人聚集在“外语晨练基地”,跟着老师大声朗读,时不时还得给单词做个标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使用场景不同,她们的学习方法也非常“野生”,但结合着一听,总觉得很管用。

“customer就是客人,就是卡死他们,让客户的钱流到我们这里,不让客户带一分钱回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筐子他提,那就是数量——quantity。”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便没办法说出一句完整的英文句子,也可以用最短的几个词招揽顾客:

“看到外商来了怎么办?friend friend!look look!good good!”

再配合上她们手舞足蹈的招揽动作和拒绝不了的笑脸,生意可不就在这“good!good!”里谈成了嘛!

从早上八点四十分到九点二十分,老板娘们送完孩子上学、临开门之前,就会来到这里潜心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人力中心副总经理张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了他们开设英语训练营的初衷:希望商户们共同来营造一个“国际”的商贸城。

他坦言,这样的英语训练营已经开设十七年了,根据粗略统计,已经有50万人次参与过。

每期课程20天,每一天都是和贸易相关的不同主题,主要针对的是贸易环节和客户的交流,比如接单开单、评估价格等等。一般来说,学了两期就能和外商交流。

“现在以外贸生意为主的老板娘基本上都会讲英语,还有不少老板娘会小语种。”张利说。

在“西语角”,480多名学员里大部分都是义乌市场的老板们。

一个老板娘在自我介绍时可是把小视给震晕了:本身会英语,在浙师大学法语,还在同时学阿拉伯语和俄罗斯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也把自己定位为全球贸易的一环:“希望通过义乌这个贸易窗口,能够欢迎世界上更多国家的商人,到我们义乌来一起做地球人的生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受采访时,一个义乌老板娘说:“如果自己不提升下自己,商机很快就要流失掉的。”

所以在语言之外,她们还在学习各类课程,企业管理、产品设计、知识产权等等。

最怕比你有钱的人还比你努力,你永远想不到,义乌老板娘们有多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义乌夫妻档,白手起家

人们如今熟知义乌,大多是因为“搞钱圣地”。

义乌小商品驰名全球,远销海外,义乌制造更是遥遥领先,进化成了世界超市。作为一座建在市场上的城市,义乌从来不缺造富神话。

卖水可以卖出两个全国首富,卖吸管也能卖成行业领军人物。

前几年大火的电视剧《鸡毛飞上天》,人物部分原型正是来自卖吸管的楼仲平。

1991年,在外漂泊十几年的楼仲平回到了义乌,开始在小商品市场寻觅出路。

一开始,他在摊位上卖塑料杯、吸管等日用品,后来一个做吸管的老板想要出售手头上的机器,楼仲平决定买下机器,开始创业。

不仅如此,他和妻子还租下了两间民房,开始雇佣工人,像是那个时代的大部分义乌商人一样,开启了前店后厂的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丨楼仲平的早期工厂

而后,楼仲平不满足于义乌市场,还买下了电脑连通网线,开始在线上寻找客户。因此,他在国内吸管厂里率先开辟外贸生意,真正做大做强。

如今,他所带领的双童更是布局国内多个互联网电商平台、参与了全球吸管产业几乎所有标准的起草和制定。双童成为了年产一万多吨、产值达三亿元、占据全球四分之一市场份额的行业领导品牌。

边角料生意,也能被义乌人发现商机,从小小吸管建立起商业帝国。

而回看义乌人的发家史,也多是这样旁人看不起的“小生意”。

义乌土地一直是少而贫瘠,为了增加土壤肥力,他们把宰杀禽畜的羽毛当作肥料撒到田里,由此发现能够让土地变得肥沃。于是,义乌人把梗米或是劣质火烧米配合大麦芽酿成糖油,走街串巷换取鸡毛。

这就是“鸡毛换糖”的由来,也形成了义乌“敲糖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丨义乌早期“敲糖帮”

明清时期,这些货郎担更是发扬光大,不仅换糖,也开始换货物、兼营小百货。

他们不怕苦累,不怕薄利,勇于四处闯荡,终于凝结成了义乌独有的商业文化基因——积少成多,点石成金。

改革开放后,义乌更是发挥了商业精神,一边挑起货郎担继续走南闯北,一边在义乌办起了小商品市场,不断迭代更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义乌多是夫妻档生意模式,老板娘在店铺内销售开单,招揽顾客,老板则在后端工厂负责产品开发、供应链承接等。

据中国义乌网报道,义乌有65%以上的创业者都是女性,而市场主体中近一半的负责人也都是女性。她们活跃在大小档口,熟练外语和经商逻辑,网罗起世界各地的商人,支撑着整个义乌商业世界的运转。

而更多的义乌夫妻档,还在义乌商贸城中努力拼搏,从不低头,也从未停止脚步,时刻留意着下一个风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鸡毛换糖,到AI带货

义乌商贩的探索精神似乎是无穷无尽的。

早在2020年疫情期间,她们就学着直播带货,在各大社交平台创立自己的IP、让产品以更加个性化、定制化的方式卖出去。

而今年五月,#义乌老板娘登上纽约时代广场霸屏#的话题登上了热搜。

面对镜头,她们侃侃而谈,用不同的语言介绍自己的产品,有的凭借一个英语视频就卖空了袜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能说出这么一段流利的外语,不仅有平时的勤学苦练,还少不了AI赋能。

为了能够更好地跟全世界做生意,义乌国际商贸城推出了商品贸易领域大语言模型和新升级的Chinagoods AI智创服务平台。商户将录制好的中文视频上传平台,可转化成30多种语言的版本,输出时还会根据发音调整嘴型。

如今看到的这些能说出一口流利外语的老板娘,正是搭上了AI的东风。

除了语言的理解和翻译让沟通无障碍之外,AI还能实现一键生成商品详情页功能、帮助创建文本、图片制作、生产海报视频内容以及数字人直播等等。

根据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大数据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义乌市场是国内最大的AI创新落地应用场景。

当人们对AI的想象还处于智能化自动化的指令执行时,义乌商家已经开始让AI落地,真正形成了老板娘们的新本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某种程度上来说,活跃在义乌市场的商贩们,也是中国人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缩影。

最早,他们用脚步丈量生意市场,将商品销往义乌周边县市;而后经历数次扩建,逐步转型为现代化、国际化的商贸城。

当他们开始和外商做生意之后,他们意识到,如果单纯地只做生产,利润会被压得很薄。于是,他们开始创建自己的品牌、一路转型升级研发创新,将小生意做成领导品牌。

据义乌海关统计,疫情之前的2019年全年义乌市外贸进出口总值2967.8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2867.9亿元;疫情后2023年前三季度,义乌市进出口总值4321.0亿元,其中出口3831.3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澎湃思想市场

义乌商品走向世界,全球客户也走向了义乌。如今的义乌,被笑称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县城,不仅有外国贸易商,还有全球各地的美食及风俗,在此融会贯通。

从走街串巷的鸡毛换糖、售卖百货,到前店后厂自产自销的售卖模式;从贴牌生产贩卖劳动力的单一发展,到自有品牌的转型升级。如今,更是直播带货、AI赋能全面开花。

义乌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让世界看到敢拼敢闯的中国精神,听见洪亮积极的中国声音。

参考文章:

《上百名义乌老板娘集体学英语,场面太壮观!网友:“我高考都没这么努力”》;中国义乌

《用5万元撬动4个亿,我在义乌“追风口”,财富暴涨8000倍》;电商在线

《义乌老板娘的新本领》;半月谈

《社会学调查|“世界的义乌”: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全球性角色》;澎湃思想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