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天气炎热时血压降低,会相应地减少降压药物。

近期,阜外医院邹玉宝、王倩在本刊发表综述指出,血压受环境温度影响的现象普遍存在,总体呈现冬季血压高于夏季、夏季夜间血压升高的趋势。

作者强调,针对高血压患者,特别是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应加强血压监测,根据血压随温度的变化情况,适时调整降压治疗方案,冬季房屋供暖及头颈部保暖对于血压管理有重要意义。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

温度对血压的影响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数据显示,夏季(6~8月)和冬季(12月~次年2月)收缩压平均差值为10 mmHg。

室外温度高于5℃时,收缩压均与室外温度呈强负相关,即温度每降低10℃,收缩压升高5.7 mmHg,尤其在老年人和体重指数较低人群中更明显。

有研究发现,在寒冷月份,动态血压与室内温度的相关性强于与室外温度的相关性。随着室外温度降低,室内外温度的相关性减弱。

室外温度与动态血压无显著相关性。相反,室内温度每降低1℃,可使日间收缩压升高0.22 mmHg、晨峰血压升高0.34 mmHg。

除了温度季节性变化影响血压,天气条件的变化也会对血压造成影响。有研究显示,在天气稳定的情况下随访时,收缩压下降2%,而在天气极端变化情况下,收缩压上升2.1%、舒张压上升 1.6%。

HOMED-BP研究表明,家庭血压最高值出现在1月中下旬,家庭收缩压/舒张压最大差值与最小差值相差6.7/2.9 mmHg。此外,较低的体重指数、高龄和男性与家庭血压的季节性变化独立相关。

既往研究发现,夏季的日间收缩压和24 h平均收缩压低于其他季节,但夜间收缩压升高。

在接受降压治疗的高龄患者中,温度升高可导致夜间收缩压升高,非杓型血压和孤立的夜间高血压在夏季更常见。

作者指出,临床医师出于对低血压发作的顾虑,常会在夏季减少降压药物的剂量和数量,但夏季夜间血压升高,以及上升型血压和非杓型血压的流行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建议夏季进行诊室外血压监测,以优化对夜间血压变异性的控制,更好地控制血压。

血压随温度变化与心血管预后的关系

低温下,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包含2.3万例国人数据的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显示,在5℃以上温度下,室外温度每降低10℃,收缩压升高6.2 mmHg,而收缩压每升高10 mmHg与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21%相关,冬季的心血管死亡风险比夏季高41%。

心血管事件风险和死亡率季节性增加,可能与低温相关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和血栓风险增加相关。寒冷暴露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升高血压,环境温度变化导致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季节性变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浆纤维蛋白原、血管收缩和血液黏度增加可能会增加血栓形成和心血管事件风险。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血压变异性和心血管疾病风险发生显著变化,尤其是在老年人和心血管高危人群中。

考虑到亚洲高血压患者的独特特征,气候变化可能对亚洲高血压患者有显著影响。亚洲人往往对盐更为敏感,在晨起高血压时血压峰值较高,并且单纯性夜间高血压的发生率较高。

应对温度变化的血压管理策略

1.加强血压监测,关注血压随温度的变化

家庭血压监测有助于关注温度变化对于血压的影响。通过使用家庭血压监测,针对不同的时间段进行血压监测。家庭清晨血压与室内温度的关系比与室外温度的关系更密切,在社区居民和高血压患者中,家庭平均血压监测与心血管风险显著相关,尤其是晨起血压。

患者每天可以自行测量家庭血压值,并将其远程发送到电子健康记录系统中,医务人员结合血压情况进行干预 ,这一举措有利于增加高血压诊断的准确性和提高血压控制的疗效。

2.根据温度变化,灵活调整降压方案

一项日本研究显示,通过预先在秋季上调降压药剂量,可以缩小血压的季节性变化,可使冬季与夏季的收缩压差值从11 mmHg降低为5.2 mmHg。

另有研究发现,与12月~次年2月及6~8月才调整用药相比,提前在秋季和春季适当调整药物用量,对家庭血压管理更有益。

2020年,欧洲高血压学会建议在季节更替之前调整药物。对于既往在寒冷季节血压难以控制或高温季节出现过血压过低伴有低血压症状的患者,排除其他因素后,可提早在春秋季节调整药物种类及剂量。

我国2022年发布的专家共识也建议,对于因季节变化导致冬季血压升高的患者,可根据情况调整降压药种类和剂量,对于调整用药仍难以有效控制血压的患者,可考虑在来年夏秋交替时节提前增加治疗强度。

而在高温季节出现血压偏低、需减药或减量药物时,应充分评估其耐受情况并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后,再决定是否调整药物治疗,警惕夜间高血压。基于血压季节性变化,调整药物时尽量选择长效降压药。

2023年发布的欧洲高血压学会高血压管理指南指出,患者应当了解由于室内外温度差异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夏季诊室和诊室外的血压值往往低于冬季。

通常,夏季较低的血压值不会给患者带来严重影响,但需要加强随访。如果血压降低并出现头晕或疲劳症状,则建议患者适度减少降压药物的剂量,特别是利尿剂。

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连续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12个月,可改善血压的季节波动。

在中老年人群中,室外温度每下降1℃,收缩压上升0.19 mmHg、舒张压上升0.12 mmHg,而在服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ACEI+钙拮抗剂的患者中,收缩压只升高了0.02 mmHg,舒张压无明显升高。

另外,ARB联合钙拮抗剂比ARB联合利尿剂能更有效地降低温度变化对血压变异性的影响。

3.注意冬季家庭供暖及头颈部保暖

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室外温度对血压的影响也较前减弱。

研究表明,适当的室内供暖和保温对于减少冬季晨峰血压飙升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老年人。

日本学者发现,老年患者的收缩压更易受室温的影响,当室温从20℃降至10℃时,30、60、80岁男性早晨收缩压分别升高3.8、7.6、10.2 mmHg。

房屋保温对高血压患者和老年人的血压管理比健康人群和青年更重要。可见老年人和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更应注意室内保温。

2019年发布的日本高血压协会高血压治疗指南建议,高血压患者的家庭在冬季应充分供暖,尤其要注意厕所、浴室和更衣室的供暖。

另有研究发现,健康人颈部、头颈部或额头进行局部降温后,血压会升高,可见低温环境下头颈部的保温对防止血压升高尤为重要

来源:王倩, 邹玉宝. 环境温度对血压的影响及相关管理策略[J]. 中国循环杂志, 2024, 39(5): 516-520. DOI: 10.3969/j.issn.1000-3614.2024.05.014.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