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关系到政府履职尽责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受外部、内部等多重因素影响,财政仍处于紧平衡状态。松江区财政为切实兜牢“三保”底线,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近年来积极采取各项举措,统筹财政资金,优化支出结构,不断增强财政保障能力,确保财政平稳运行。

兜牢兜实“三保”底线

塔吊林立、机械轰鸣,在九亭镇,华师大二附中松江分校建设工程正如火如荼开展。华师大二附中松江分校占地规模约110亩,总投资超10.7亿元。项目建成后将按照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标准进行办学,弥补松江东部地区高中资源的短板,并充分发挥华师大科技创新优势,打造高科技人才的摇篮。

学有所教是最基本的民生,教育投入也是“三保”投入的重中之重。“首先是支持引入全市优质教育资源,2021-2024年松江区新建及改扩建53所学校,其中引入华师大二附中、上海市实验学校等一流教育资源入驻松江。”区财政局副局长楼立晓介绍,另一方面,加大教育整体投入,2021年至2023年累计教育投入212.79亿元,年平均增幅16.9%。2024年教育一般公共预算安排77.25亿元。据统计,2023年松江区教育经费拨款位列全市第三,仅次于浦东、闵行。2023年义务阶段生均经费增幅达到7.1%,位列全市第二。

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社会民生事业发展也是“三保”的重要方向。近年来,松江区财政积极筹措财力优先支持引入优质医疗服务资源。支持市级知名医院落户松江,支持建立交大医学松江研究院,新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松江医院等项目,楼立晓介绍,同时,建设好家门口医疗卫生基础设施。2021年以来,在新设的九里亭、广富林街道,大居区域以及浦南地区分别新建社会卫生服务中心6家,解决社区就医问诊难题。推进交大医学院松江医院(原中心医院)改扩建,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此外,社会保障方面,重点保障人社、民政、退役军人、残联、医保以及红十字等部门民生类支出,年度累计投入近16亿元。住房保障方面,“十四五”以来,松江区财政累计拨付专项资金29亿元,用于旧城改造范围内动拆迁补贴及安置房建设,积极推进城市更新。

精打细算“过紧日子”

近年来,随着新城建设以及人口导入,教育卫生等民生类基础设施建设,相应教师、医生等增加人员配备,基本支出规模显著扩大,为平衡总体预算,楼立晓称,在精打细算将钱花在刀刃上、紧要处的同时,对于非刚性、非紧急类的支出事项也积极做好“减法”。2024年非刚性、非紧急类支出较2021及2022年减少13至14亿元。信息化项目实施总量控制;城市修缮维护项目原则上不安排新建提升类项目预算,暂缓安排提档升级类项目;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等。

越是面临财政紧张,越是要精细管理、精准调度。财政支出做好“加减法”,有保有压的同时,松江区财政也持续推进财政改革,强化财政管理。

在收入增速放缓的情况下,首要解决的是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松江区财政及时分析收入形势,研究加强收入组织办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充分发挥松江区产业发展资金服务平台功能,落实政策性融资担保和财政贴息贴费政策,保持重点财源税基稳定。”楼立晓介绍,同时,全面推进成本预算绩效管理,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2023年试点开展成本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选取6个试点项目,在2022年支出规模的基础上降幅达到两位数。2024年5月制发《松江区全面开展成本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方案》,切实做到预算申请问成本、预算安排核成本、预算执行控成本、预算完成评成本,助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往纵深发展,提高财政资金效能。

通讯员 李谆谆 新民晚报记者 曹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