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寿慧生(Shou Huisheng)

北京语言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主任

无论南北,美国的做法都在鼓励地区强国更为积极地追求战略自主和影响力,地区局势的不确定性在增强。这种不确定性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削弱美国的全球支配地位。

无论如何定义,全球南方的存在已经成为事实。在传统的欧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之外,处于不同发展程度的亚非拉国家正在崛起为新的力量,对全球市场和全球治理提出新的挑战。在这个大变局中,传统发达国家的应对并不一致,而作为原有秩序的奠基者和维护者,美国应对这场剧变的方式尤其引人注目,也耐人寻味。

最为显著的是经贸关系。在全球南方崛起的近20多年间,美国与整个发展中世界的贸易关系持续下滑。2006年,美国是近130个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十年后的2016年,这个数值掉到76个,在2021年进一步下滑到49个,其中大部分是美国的拉美邻居,在其他地区寥寥无几。兰德、卡耐基、传统基金会等多家美国智库都在撰文惊呼:“美国正在失去发展中国家!”“美国正在失去全球南方!”

此趋势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最为典型。“非洲崛起”“非洲奇迹”“未来大陆”等概念反映出非洲发展的巨大潜力。来自全球各国的领导人密集访问、多边峰会、提升双边关系、签署经济协议等等已经成为非洲的日常风景线。自2010年起,150多所使馆在撒哈拉以南地区设立,各国在贸易、安全、外交等领域全方位加强与非洲的合作。2010-2017年间,超过65个国家增加了与该地区的贸易,从东亚到南美,从东欧到中东,几乎所有地区的国家都纷纷加入到非洲发展的大潮中。巴西前总统巴西总统特梅尔称非洲为“永久优先”,反映出大部分国家的心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2月17日,第三十七届非洲联盟峰会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图源新华社

但美国对此变化却相当漠然,反而不断退出撒哈拉以南地区事务,削减对外援助数额及军队部署。2010-2020年期间,美国与非洲的贸易额下降一半,从2010年的803亿美元“腰斩”到2017年的367亿美元,不到中国的1/4。即使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的成长率也几乎敬陪末座。拜登上台后修正了特朗普对非的某些不当言论,但在具体政策上却了无新意。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对投资与援助关系的认知难以适应正在变化中的世界形势。美国长期习惯于以援助来帮助这些不发达国家,而援助资金中的大部分流向健康、食品安全、农业生产及基础教育等领域,占比达到35%。尽管这些领域非常重要,但长期发展需要投资与贸易,而这些方面的资金只有5%,对于受援助国而言严重不平衡。

美国的这种冷漠或许反映出发达国家的傲慢。但事实是,其他发达国家并非如此,它们在这方面的转型要比美国快得多,早已经加入到非洲市场中,外交上也比美国活跃得多,并且愿意与中国一起合作推动非洲发展。

美国对全球南方蓬勃发展的市场潜力视而不见,相当大程度上是战略认知的结果,它源于美国外交决策当中的泛安全化倾向主导了美国对全球南方的政策。这方面比较早也比较典型的案例是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孤独对抗。包括英国和日本这样的美国忠实盟友都早已经转向合作,美国的对抗态度却始终如一。美国对中国崛起的战略焦虑具有全球影响,在南北方都很明显。东南亚国家面临的压力尤其显著。东南亚是“一带一路”与“印太战略”交汇之处,在中美之间既不能选边站队,也无法置身事外。同样,中东、中东欧、拉美等地区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感受到类似压力,甚至连太平洋岛国都无法独善其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6月14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与印度总理莫迪在G7峰会召开期间进行会谈。

但是在今天的多元化和去中心化的新环境中,美国的外交胁迫势必造成反弹。俄乌冲突中美国要求各国选边站队,反而引起全球南方国家的反感和抗拒。正如欧盟委员会的一份研究报告所称,冲突团结了西方,却使西方与其余国家形成对立。美国倡议的“民主国家联盟”的效果也同样如此。究其实质,美国的种种做法都是在背离“和解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让战略焦虑主导外交。

美国外交胁迫的反噬后果难以被忽视,很多全球南方国家都明确表达对美国的不满。东南亚国家面临的压力最大,不满也最强。“别让我们选边站队”已成为近年来该地区一个不断被重复的口号。在中东,中国成功斡旋沙伊和解,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美国偏执的立场使其难以获得地区国家的信任。

美国的做法不仅令其失去南方,也在北方内部造成分裂。事实上,无论南北,美国的做法都在鼓励地区强国更为积极地追求战略自主和影响力,地区局势的不确定性在增强。这种不确定性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削弱美国的全球支配地位。简言之,美国正在失去的不仅仅是全球南方,而是整个世界。这或许是所有帝国都难以逃避的宿命:最终,是焦虑、偏执、傲慢、愚蠢而非其他,将这些帝国送入历史的坟场。

基金会动态

中美聚焦网|中美交流基金会